資源簡介 7.2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一)課標要求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二)學科素養政治認同:認同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科學精神:辯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進而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法治意識: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取締腐朽文化。了解政府運用法律法規確立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等。公共參與:主動學習、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三)學習目標1.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2.具備分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和運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3.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四)議題設置總議題:如何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子議題1: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子議題2: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么?子議題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什么?(五)教學重難點重點: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與特點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六)教學過程1、習語誦讀——導入新課①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2013年9月26日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的講話③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習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④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習近平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⑤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習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習語堂間——活動設計總議題:如何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視頻導入:《中華文明》導入問題:請說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怎樣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教師總結: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習語總結:①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習近平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的講話②中華文明在5000多年不間斷的歷史傳承中兼容并蓄、創新升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堅持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習近平2019年5月14日在歡迎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外方領導人夫婦及嘉賓宴會上的致辭子議題1: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探究活動1:圖片展示:探究問題1:舉例說說哪些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們有著哪些共同之處?教師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習語總結:①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習近平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②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習近平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③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習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子議題2: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么?探究活動2:播放視頻:《四大文明古國》探究問題:中華文化能夠延續至今從未中斷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中華文化很長時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對周邊國家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語總結:①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習近平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②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習近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子議題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什么?探究活動3:觀點一傳統文化是財富。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我們將失去精神家園。觀點二傳統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鉗制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控制著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探究問題1: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而言是財富還是包袱?請你用事例說明你的觀點。教師總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有鑒別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習語總結: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一貫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一貫重視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之中。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古代思想文化對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響。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習近平2014年10月1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探究問題2: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當代價值呢?教師總結: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諸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語總結: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和儒家文化發祥地。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吧虾>瘛眻猿只バ?、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和支持。——習近平2018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3、習語生聲——升華①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創造和傳承下來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一方面,隨著實踐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要創造更為先進的文化。另一方面,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決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成落后的東西。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習近平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習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時的講話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習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④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耙院蜑橘F”“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習近平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4、資源鏈接①導課視頻:《中華文明》(節選)https://www./video/av4823158/?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3②四大文明古國(秒懂百科)https://baike./item/%E5%9B%9B%E5%A4%A7%E6%96%87%E6%98%8E%E5%8F%A4%E5%9B%BD/273032?fr=aladd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