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方的民族交融》教學設計1、課標要求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時序,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基本脈絡。2-2-3知道從秦代到清代中國歷史版圖的變化,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統一趨勢。2-2-4講述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說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二、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通過結合課件展示地圖和《圖冊》P44南北朝形勢圖,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替示意圖補充和穿插的時空定位,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交融發生的時間特征和空間特征(北方黃河流域)。歷史解釋:通過子目之間的聯系,理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促進了國家的再次統一。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這一時期北方的民族交融的緣起、推進、結果,理解孝文帝改革,認識到自古至今我們各民族不斷交融的歷史趨勢,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唯物史觀: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總體歷史和自然特征,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是當時社會存在的意識反映。通過對比前秦淝水之戰的失敗和北魏前期的統治危機,認識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根據當時經濟基礎進行的上層政治基礎改革,核心原因在于先進生產力的變化。史料實證:通過探秘元邵墓葬活動,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四、教學設計【教學導入】呈現國樂和鳴《九州同》,網易云音樂中對于這首曲子的高分評論(突出渾然一體、和而不同)設問:這首樂曲中有哪幾種樂器?(嗩吶、古箏、笛子和薩爾塔琴)分別是哪個民族的樂器?不同民族樂器的合奏給你感覺確實怎樣的?為什么這首音樂的名字叫九州同?教師陳述:不同民族的樂器奏出了渾然一體和諧美妙的《九州同》。而我國古代有一個時期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最終推動了九州的統一(點出民族和,九州同),就讓我們今天來學習“北方的民族交融”(板書)設計意圖:不同民族的樂器彈奏出和諧統一的樂章,正如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也能推動促進國家的統一。過渡:音樂是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離不開的,音樂就是文明,和而不同的《九州同》樂曲就是我們華夏民族交融文化的最具體體現。讓我們今天一起走進北方的民族交融。【教學展開】1、交融的緣起:中原逐鹿初相識1、空間上:相逢在黃河流域(1)呈現前秦鄧太尉祠碑及碑文內容,設問:從碑文中你能獲取哪些信息?(關中地區少數民族雜居普遍)(2)結合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圖和西漢疆域圖,引導學生思考:(1)雜居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從生產方式上來看,他們都屬于哪一類的民族?內遷之前他們居住生活在哪里(長城以北地區)?現在他們要內遷到哪里?(北方黃河流域)總結:東漢以來,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內遷。(3)結合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魚紋彩陶盆、甲骨文、大禹治水等圖片,讓學生回憶所學,意識到黃河流域是中原農耕文明的重要搖籃。設計意圖:結合圖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族交融的空間地域——北方黃河流域。在這一相同的空間中,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開始了相互碰撞。過渡:盤古開天,三皇五帝,九鼎歸一。從神話到歷史,華夏之中,中華文明就從這里源起。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此一覽無遺。時光流轉,從陶器到青銅器,從契刻符號到成熟文字,祖規進化成禮制,聚落壯大成為王朝,二里頭文化見證第一個朝代夏朝的誕生,點亮了華夏民族走向早期國家的曙光。北方草原天高鳥闊,自在飛翔,逐水草而居,安然自得是游牧民族的天堂。誒?他們為何千里奔波,突然大量遷入中原農耕文明區呢?讓我們結合圖文資料來剖析謎團。2、時間上:政權分立且更替頻繁。(1)呈現:結合課件展示地圖和《圖冊》P44南北朝形勢圖,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替示意圖補充完整。據圖,概括這一時期政局有何特點?(政權分立且更替頻繁)(2)呈現《中國近5000年來氣溫變化曲線圖》(局部)和北民南遷圖,引導學生思考:(1)從氣溫曲線圖中,你能提取到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什么信息?(處于寒冷期)(2)氣候寒冷和北民南遷跟少數民族的內遷之間有何內在聯系?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板書)天時:這一時期政權分立且更替頻繁致使北方戰亂不斷,大量北民南遷后北方出現勞動力不足情況。適逢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一段氣候寒冷期游牧帶南移少數民族被迫南下尋找新的生存地才進入黃河流域。可以說這一時期少數民族內遷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必然結果。過渡:至西晉初年,內遷各族人數已經達到幾百萬,在關中地區,少數民族甚至占到總人口的一半。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黃河流域也開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攻破了西晉的都城長安,實現短暫統一的西晉滅亡。次年,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政權,北方則進入十六國混戰時期。據圖可知,十六國前期最為強大的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北方。為了進一步統一全國,它南下與東晉發生了一場重要的戰役——淝水之戰。2、交往的推進:碰撞潮中聚共識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背景)(1)【以史為鑒】【時空定位】結合西晉地圖、十六國地圖和前秦統一北方地圖和政權更替示意圖,引導學生在圖中感受西晉到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時空變化,為下一步淝水之戰的分析做好鋪墊。呈現淝水之戰形勢圖,引導學生復習淝水之戰的結果和對北方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思考:淝水之戰后,前秦擁兵80萬,為何兵敗如山倒?接著學生的回答思路順勢把探討焦點引導到“從民族關系看前秦的失敗”,指出前秦內部民族矛盾尖銳是導致它戰爭失敗甚至政權垮臺的重要原因。教師總結:凝聚民族意識,才能一統天下。【時空定位】結合十六國后期歷史地圖、北魏地圖和政權更替示意圖,引導學生在圖中進一步感受十六國后期到北魏統一的時空變化,認識到北魏是既前秦之后第二個統一北方地區的政權。設計意圖: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是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前秦的失敗是歷史的教訓,回顧這部分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孝文帝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落實唯物史觀。(2)【現實所迫】(1)呈現史料:資料一:拓跋部進入中原后對農業不重視,聽任土地荒蕪,以便放牧,使得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北方地區人口大為減少,經濟空前衰退,許多地方出現“良疇委而不開,柔桑枯而不采”的荒涼景象。——詹子慶《中國古代史》資料二: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張澤威、朱大渭《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料匯編》統計思考:①北魏憑借馬上得天下,可否馬上治天下?②如果它不想成為第二個前秦,該怎么辦(改革)2、改革的方針(向誰學習?)材料一: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教材P80材料二: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漢族農耕為主定居比較完備比較先進鮮卑游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相對落后相對落后結合材料一、二思考:如果你是北魏統治者,為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你會怎么改革?請說明理由。設計意圖:補充當時的時代背景材料,讓學生理解孝文帝改革是在漢人鮮卑化實踐失敗基礎上為了鞏固北魏的統治和順應當時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形勢下做出的抉擇。3、改革的內容(1)呈現孝文帝拓跋宏的圖片和生平簡介,讓學生感受到孝文帝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過渡:(2)合作探究二:探秘北魏洛陽元邵墓葬資料1:《資治通鑒》卷140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六月,乙亥,下詔:‘不得為北俗之語于朝廷,違者免所居官。’資料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人教版八下《歷史與社會》P82資料3:據墓志稱,元邵為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之子。妃胡氏(安定胡氏,漢族著名門閥士族),侍中、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濮陽郡開國公。武泰元年(528年),暴薨于河陰之野。時年二十有三。資料4:按《魏書·孝莊紀》:由于北魏統治集團內部傾軋,528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役”,大肆屠殺王公貴族。元邵就是當時被殺者之一。資料5:元邵墓志拓本(局部)資料6:元邵墓出土的侍俑(1)根據書本P81,想一想孝文帝為學習先進漢文化頒布了哪些措施?(提示:遷都、服裝、語言、姓氏和婚姻等方面)(2)結合資料1-5,思考:你認為,在歷史上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否真的有被推行落實?(補充穿插)遷都洛陽:(1)結合P81閱讀卡分析孝文帝遷都洛陽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歸納)(2)假如孝文帝不巧設計,面對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阻撓,強行遷都會是何種結局?穿漢服:(1)胡服、漢服有何區別?(2)哪種服飾更便利?(3)既然胡服便利,為何穿漢服?(向往漢族的生活方式)總結:由資料4引出北魏后期由于內亂不止,很快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很快又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這一段政權更替時期史稱北朝。過渡:曾經的金戈鐵馬,海晏河清,都在時間的卷軸中萬籟俱寂,唯有文物靜靜等待在那里。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會用怎樣嘹亮的聲音將千百年前的故事講給我們聽?讓我們一起來聽……3、交融的碩果:胡風漢韻奏和鳴1、呈現平城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的對比,設問:(1)說說這兩者從造像風格和服飾上的差異(2)從這些變化中,你覺得文物想說什么?(文化的交融)2、合作探究三:共品交融碩果(1)觀察圖片,把表格填寫完整交融的類別對應的圖片字母編號歸屬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史實歸屬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史實服飾ACCDMFJGAHEBLK飲食HE歌舞DB出行ML生產FK文學GJ(2)從中,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民族的交融,而且民族交融是雙向的。3、材料一: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豐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洛陽伽藍記》卷二設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黃河流域發生了什么變化?(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圖示總結:教師講述:在初步形成的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作用下,南北朝后期使節往來頻繁、互市交易增多、文化交往不斷,為國家的重新統一創造了條件。教學升華設問:試著舉例說明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民族交融的結果。在學生說完基礎上,教師拓展呈現音樂、服飾、家具、節日、飲食、語言等方面的交融案例。教師結合圖片和圖示總結:這些交融事物是屬于全體人民的財富,他們帶著歷史獨特又厚重的溫熱,讓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承。回望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優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迸發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今日,我們在樂曲的悠揚聲中不經意間打開通往過去的門,品味曾經的蕩氣回腸,更要在新的卷軸中秉持“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留下我們時代的文明與故事。(共33張PPT)維吾爾族樂器:薩塔爾琴起源于波斯一帶的樂器——嗩吶北方的民族交融圖4-6前秦鄧太尉祠碑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東漢以來,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碑文記載,前秦長安附近生活著匈奴、羌、粟特等12個少數民族。說明當時關中地區民族雜居非常普遍。從碑文中你能獲取哪些信息?北方黃河流域一、交流的緣起:中原逐鹿初相識黃河流域——中原農耕文明的搖籃280年,統一全國結合課件展示地圖和《圖冊》P44南北朝形勢圖,(1)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替示意圖補充完整。(2)據圖,概括這一時期的政局特點。北朝:西晉北方:十六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南方:東晉宋齊梁陳根據課件和《圖冊》P44南北朝形勢圖,將政權更替圖示補充完整吳魏蜀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政權分立且更替頻繁東漢以來,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為何大量內遷?圖1-1中國近5000年來氣溫變化曲線圖(局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必然結果至西晉初年,內遷各族人數已經達到幾百萬,在關中地區,少數民族甚至占到總人口的一半。時空定位西晉(266-316)北方:南方:東晉前秦淝水之戰十六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戰陷分裂1、結果:2、對北方影響:思考:淝水之戰,苻堅擁兵80萬,東晉僅8萬,為何前秦兵敗如山倒?東晉勝;前秦敗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戰狀態。二、交往的推進:碰撞潮中聚共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從前秦戰敗中看民族關系戰前:強征各族人民,拼湊士兵八十萬。戰時:不愿為前秦賣命,一退即潰不成軍戰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無意愿無斗志無認同感啟示:凝聚民族共識,方能一統天下民族矛盾尖銳,前秦統一全國失敗。圖一圖二西晉(266-316)北方:南方:東晉十六國宋北魏時空定位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定都平城。北魏憑借馬上得天下,可否“馬上”治天下?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張澤威、朱大渭《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料匯編》統計拓跋部進入中原后對農業不重視,聽任土地荒蕪,以便放牧,使得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北方地區人口大為減少,經濟空前衰退,許多地方出現“良疇委而不開,柔桑枯而不采”的荒涼景象。——詹子慶《中國古代史》思考:如果北魏不想成為第二個前秦,該怎么辦?結合材料一、二思考:如果你是北魏統治者,你會怎樣改革?材料一: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教材P80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漢族農耕為主定居比較完備比較先進鮮卑游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相對落后相對落后材料二:推行改革,學習漢族先進文化人物簡介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初即位執掌朝政的是馮太后,馮太后積極推動北魏統治者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她還親自督促孝文帝學習儒家經典,閱讀諸子百家著作,由此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根據書本P81,想一想孝文帝為學習先進漢文化頒布了哪些措施?(提示:遷都、服裝、語言、姓氏和婚姻等方面)遷都洛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通婚改用漢制學漢禮法探究二:探秘洛陽北魏元邵墓元邵墓出土的侍俑元邵墓志拓本(局部)據墓志稱:元邵為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之子。妃胡氏(安定胡氏,漢族著名門閥士族),侍中、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濮陽郡開國公。武泰元年(528年),暴薨于河陰之野。時年二十有三。遷都洛陽改漢姓與漢通婚穿漢服按《魏書·孝莊紀》:由于北魏統治集團內部傾軋,528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役”,大肆屠殺王公貴族。元邵就是當時被殺者之一。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朝:平城洛陽經濟:洛陽糧食滿足都城眾多人口需要;政治:加強對中原地區統治;文化:洛陽是漢文化正統之地,有利于學習中原先進文化結合P81閱讀卡分析孝文帝遷都洛陽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歸納)假如孝文帝不巧設計,面對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阻撓,強行遷都會是何種結局?漢化措施一:穿漢服胡服漢服孝文帝出行圖胡服、漢服有什么區別?哪種服裝更便利?向往漢族的生活方式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西域少數民族特征觀察兩幅圖,說說二者在造像風格和服飾上的差異中原人特征如果文物會說話文化的交融從這些變化中,你覺得文物想說什么?A穿褲褶服的南朝樂隊D撫琴擊鼓樂俑三、交融的碩果:胡風漢韻奏和鳴C穿絲綢的少數民族貴族E漢人胡食圖(吃羊肉串)B敦煌飛天樂舞壁畫小組合作:探究民族交融的碩果F胡人采桑圖M北魏車馬出行圖G北朝樂府《木蘭詩》L漢人騎馬俑K漢人牧馬圖J北朝民歌《敕勒歌》H漢族婦女蒸饃烙餅圖A穿褲褶服的南朝樂隊H漢族婦女蒸饃烙餅圖D撫琴擊鼓樂俑飲食歌舞服飾三、交融的碩果:胡風漢韻顯人和C穿絲綢的少數民族貴族E漢人胡食圖(吃羊肉串)B敦煌飛天樂舞壁畫小組合作:結合探究單探究民族交融的碩果M北魏車馬出行圖F胡人采桑圖G北朝樂府《木蘭詩》文學L漢人騎馬俑K漢人牧馬圖J北朝樂府《敕勒歌》出行生產交融的類別對應的圖片字母編號歸屬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史實歸屬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史實服飾AC飲食HE歌舞DB出行ML生產FK文學GJCDMFJGAHEBLK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速北方民族交融步伐材料一: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豐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洛陽伽藍記》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黃河流域發生了什么變化?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質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北朝:西晉(266-316)北方:十六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南方:東晉宋齊梁陳使節往返頻繁(政治)互市交易增多(經濟)共同的文化認同隋統一試著舉例說明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民族交融的結果。民樂合奏《九州同》旗袍是由滿族服飾改變而來椅子最早由少數民族傳入各族同慶農歷春節民族交融的產物——新疆大盤雞“蘑菇”一詞最早來自蒙古語音樂服飾家具節日飲食語言康熙皇帝三征噶爾丹,牢牢守住新疆回人馬本齋打擊日本侵略者,共御外侮。戚繼光抗擊倭寇藏族卓嘎、央宗姐妹守護國土,永作扎根邊陲的格桑花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孝文帝拓跋宏成吉思汗松贊干布唐太宗康熙皇帝耶律阿保機元昊秦始皇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優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勤勞質樸、崇禮親仁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納百川、敢拼會贏偉大奮斗精神抗戰革命精神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祖國一部中國史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團結統一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秦漢時期,漢族“席地而坐”寬袖的漢服跪坐少數民族的椅子這個人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說說你判斷的依據西晉時,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找出左圖中與5個內遷民族名稱一致的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北方的民族交融》學習探究單一、交流的緣起:中原逐鹿初相識合作探究一:總覽歷史特征(1)結合課件展示地圖和《圖冊》P44南北朝形勢圖,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替示意圖補充完整。(2)據圖,概括這一時期政局有何特點?二、交往的推進:碰撞潮中聚共識合作探究二:探秘元邵墓葬資料1:《資治通鑒》卷140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六月,乙亥,下詔:‘不得為北俗之語于朝廷,違者免所居官。’資料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人教版八下《歷史與社會》P82根據書本P81,想一想孝文帝為學習先進漢文化頒布了哪些措施?(提示:遷都、服裝、語言、姓氏和婚姻等方面)結合元邵墓文物資料和資料1、2,思考: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否有被推行落實?三、交融的碩果:胡風漢韻奏和鳴合作探究三:共品交融碩果(1)觀察圖片,把表格填寫完整交融的類別對應的圖片字母編號歸屬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史實歸屬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史實服飾飲食歌舞出行生產文學(2)從中,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3)試著舉例說明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民族交融的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州同.mp4 北方的民族交融修改后.pptx 北方的民族交融學習探究單.docx 北方的民族交融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