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蕭翼賺蘭亭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死后,據何延之的說法,“蘭亭集序”這篇名作原稿收存在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是書法名家,也有許多墨跡傳世。他與同為王氏后裔的慧欣在會稽出家,梁武帝尊敬他們,建了寺廟稱“永欣寺”。 唐太宗時,智永百歲圓寂,據說還藏在寺中的“蘭亭集序”就交由弟子辯才保管。 唐太宗如此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已經收藏了許多傳世名帖,自然不會放過“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何延之《蘭亭記》中說到,唐太宗曾數次召見已經八十高齡的辯才,探詢“蘭亭”下落,辯才都推諉說:不知去向! 唐太宗沒有辦法,常以不能得到“蘭亭”覺得遺憾。大臣房玄齡就推薦了當時做監察御史的蕭翼給太宗,認為此人才智足以取得“蘭亭”。 蕭翼是梁元帝的孫子,也是南朝世家皇族之后,雅好詩文,精通書法。他知道辯才不會向權貴屈服,取得“蘭亭”只能用智,不能脅迫。 蕭翼偽裝成落魄名士書生,帶著宮里收藏的幾件王羲之書法雜帖游山玩水,路過永欣寺,拜見辯才,論文詠詩,言談甚歡。盤桓十數日之后,蕭翼出示王羲之書法真跡數帖,辯才看了,以為都不如“蘭亭”精妙。 蕭翼巧妙使用激將法,告知辯才“蘭亭”真跡早已不在人間,辯才不疑有詐,因此從梁柱間取出“蘭亭”。蕭翼看了,知道是真本“蘭亭”,卻仍然故意說是摹本。 辯才把真本“蘭亭”與一些雜帖放在案上,不久被蕭翼取走,交永安驛送至京師,并以太宗詔書,賜辯才布帛、白米數千石,為永欣寺增建寶塔三級。 何延之的《蘭亭記》記述辯才和尚因此“驚悸患重”,“歲余乃卒”。辯才被蕭翼騙去“蘭亭”,不多久便驚嚇遺憾而死。 何延之的《蘭亭記》故事離奇,卻寫得平實合理,連蕭翼與辯才彼此唱和的詩句都有內容記錄,像一篇翔實的報導文學。 許多人都認為,繪畫史上的“蕭翼賺蘭亭圖”便是依據何延之的《蘭亭記》為底本。 五代南唐顧德謙畫過“蕭翼賺蘭亭圖”,許多學者認為目前遼寧的一件和臺北的一件都是依據顧德謙的原作,遼寧的一件是北宋摹本,臺北的一件是南宋摹本。 唐太宗取得“蘭亭”之后,命令當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臨寫,也讓馮承素以雙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歐、褚的臨本多有書家自己的風格,馮承素的摹本忠實原作之輪廓,卻因為是“填墨”,流失原作線條流動的美感。 何延之的《蘭亭記》寫到,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年)太宗病篤,曾遺命“蘭亭”原作以玉匣陪葬昭陵。 何延之的說法如果屬實,太宗死后,人間就看不見“蘭亭”真跡。歷代尊奉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只是歐陽詢、褚遂良的“臨本”,或馮承素的“摹本”,都只是“復制”?!疤m亭”之美只能是一種想象,“蘭亭”之美也只能是一種向往吧!(共10張PPT)名家書法賞析及折畫的練習《蘭亭序》(局部)書法故事欣賞——蕭翼賺蘭亭蕭翼賺蘭亭鋼筆行楷基本筆畫——折橫折豎折撇折本課內容橫折鉤橫折彎鉤橫折豎折撇折橫折鉤橫折彎鉤例字賞析書寫要領橫略上翹,豎略左收,折應自然,可方可圓豎要利落,夾角垂直或成銳角,橫可略上昂,折筆自然,可方可圓起筆稍頓成逆鋒,折處頓筆后快速挑出,夾角成銳角且角度宜小書寫要領橫略上翹,豎略左收或挺拔,折應自然,可方可圓,鉤應迅疾有力橫略上翹,豎略左收,與橫成銳角;折處頓,呈方形,彎處自然,呈弧形,末筆處順勢快速向上挑出我來試試人練字字也煉人愿同學們在練字中收獲快樂!類一娛觀是或羽有我可道宇百聯看大天其領豬/修不樂射之隊讞須到成靜訖左和山年暢其“敘營流與觀顆尚玥觴終仰之致仰情之水激也事點是古睫三變學總“更立卦限母靜賕年唐圖⌒局部卷下卒收入機行萬也昔孟待用務柄樓俅儒根闌唇及教人其遇樸世仃分大奸卓色△經好今先生學是青芝牛溲馬勃之角色兆極短量長惟艮也于東夫大木明是通敗技之皮命去高角了支體崾犭住人凡么人客人陳么已祛星和2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書法故事——蕭翼賺蘭亭.doc 名家書法賞析.ppt 王羲之與《蘭亭序》.fl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