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一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胖大叔工作室作品新課導學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2、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提出了哪些救國方案?有何利弊?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4、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視頻:近代中國的開端歷史大視野1、近代中國,經歷了哪些侵華戰爭?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后果?2、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你認可這一觀點嗎?: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歷史鏈接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廷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南京條約》中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整冊,中國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西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機器大生產。歷史之必然:落后就要挨打圖像中國走近近代中國,請你分析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存在著哪些矛盾?其中,你認為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圖像中國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對中國控制權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之間的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多重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小活動探究與分享在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代會現出不同的漩渦與浪花,形成所處時代的特殊問題。這些問題既關乎國家民族發展的前途命運,也牽動千家萬戶普通百姓的冷暖人生。如何面對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何回應時代的聲音?面對上述問題,各種政治力量先后登上歷史舞臺。運用你所學過的知識,說說近代中國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它們對時代的聲音分別作出了怎樣的回應。思考:為什么第一種方案、第二種方案均以失敗告終?而最終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一種方案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的三種建國方案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第二種方案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第三種方案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通知也被推翻了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認清革命任務,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前提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中國現時的社會,是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其他政治力量失敗的原因1、沒有認清革命的目的和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打擊真正的敵人。2、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未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群眾運動。黨史知識我知道1、你知道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嗎?2、你知道哪些關于中共一大召開的故事?中共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產業工人成為一支日趨重要的社會力量。的成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正式開幕。材料一: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聯合共產國際。綱領明確提出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并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尋蹤覓跡材料二:1927年9月,毛澤東發動和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要求部隊官兵對待人民群眾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罵人。同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縣荊竹山動員部隊向井岡山進發時,規定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尋蹤覓跡材料三: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結論中﹐明確提出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問題﹐即要解決群眾的穿農﹑吃飯﹑住房﹑柴米油鹽﹑疾病衛生﹑婚姻等問題。材料四:最后的一碗米用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西柏坡擁軍小唱》尋蹤覓跡材料五:美國記者斯諾在觀察邊區黨群關系時﹐描繪了這樣一幅黨﹑軍隊﹑士兵和群眾之間的魚水情畫面︰“小腳”和年輕的姑娘﹐都組成編制隊﹐編制織物去慰勞前線的孩子﹔例如1939年﹐他們贈送了10萬副手套和襪子給八路軍。少年先鋒隊想方設法捐錢給將士·有一個少婦每年爬到高山上去拾柴﹐以換幾個銅子。在另一個地方﹐村中一個最窮的人把他積蓄幾百個銅子也拿出來·一個煤炭夫自愿每天多工作一二個小時﹐換取幾個錢去慰勞前線的孩子。諸如此類﹐說也說不完·在6個最貧困的縣里﹐一年中曾捐了850多元錢來慰勞士兵和他們的家庭。尋蹤覓跡仔細閱讀、分析上述材料,尋找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革命成功的原因1、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對“為什么革命、怎樣革命”的根本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深刻認識到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2、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3、中國共產黨黨風嚴明,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4、人民軍隊的英勇戰斗,組織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三種方案第一種:被拋棄第二種:不被認可第三種:人民擁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決定決定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教學設計課題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單元第一單元學科思想政治年級高一學科素養目標政治認同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科學精神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深入學習本課,科學認識各種政治力量的作用,評析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深刻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法治意識增強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公共參與提升對黨的認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增強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重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難點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播放視頻《近代中國的開端》觀看視頻思考問題視頻感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1.歷史大視野(1)近代中國,經歷了哪些侵華戰爭?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后果?(2)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你認可這一觀點嗎?2.歷史鏈接:《南京條約》標志著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總結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4.歷史之必然: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國和西方對比)5.圖像中國:走近近代中國,請你分析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存在著哪些矛盾?其中,你認為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6.總結: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二)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提出了哪些救國方案?有何利弊?1.探究與分享:運用你所學過的知識,說說近代中國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它們對時代的聲音分別作出了怎樣的回應。2.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的三種建國方案3.思考:為什么第一種方案、第二種方案均以失敗告終?而最終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4.總結:其他政治力量失敗的原因(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黨史知識我知道(1)你知道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嗎?(2)你知道哪些關于中共一大召開的故事?2.中共成立歷程(四)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1.尋蹤覓跡:仔細閱讀、分析上述材料,尋找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2.總結: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革命成功的原因討論思考分析總結問題探究分享搶答討論分享由問題一引出中國的基本國情問題二幫助學生了解近代中西方的差距通過圖片感受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分析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科學認識各種政治力量的作用,評析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深刻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提升對黨的認識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教案.doc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課件.pptx 近代中國的開端.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