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知識梳理重點一 在比較中把握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1. 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區別 側重點 從動態上即從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現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未中斷過 從靜態上即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見證 漢字和史書典籍 文學藝術、科學技術聯系 都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原因2.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含義 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表現 漢字和史書典籍3.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獨特性 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我國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區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中華文化呈現鮮明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現出自身的特征,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使中華文化呈現多樣化民族性 中華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經濟、習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現多樣化。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又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4.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見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漢字 史書典籍 文學藝術 科學技術作用 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 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 對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地位 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特點 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 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歷史輝煌悠久,內涵豐富絢麗,風格鮮明獨特 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重點二 設問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兩層含義所謂“求同存異”,就是中華文化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比如歷史上中國對所有的外來宗教都一視同仁,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自由傳播。又如在中國的許多著名寺廟中,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個表現。所謂“兼收并蓄”,是指中華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即在與外來文化交流接觸時,既包涵兼容,又始終保留自身的體系和特點。比如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內地以來,長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逐步演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中國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眾長的優良傳統和海納百川的胸懷,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萬里取經、鑒真六渡扶桑、鄭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兼容品質的生動體現。2.文化的包容性的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重點三 運用矛盾的觀點認識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具體現。1. 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的特點。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3. 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4. 意義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重點四 圖示與典例相結合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含義 意義 典例愛國主義 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它是一個民族凝聚起來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它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團結統一 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的互助合作精神 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力量 “四海之內皆兄弟”“兄弟齊心,其力斷金”、土爾扈特東歸、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愛好和平 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化干戈為玉帛”、禮儀之邦、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等勤勞勇敢 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 這種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 “不畏強御”“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業廣唯勤”“天道酬勤”“勇者不懼”“勇于義而果于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等自強不息 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重點五 多角度認識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1. 愛國主義的主題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共同的要求,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2. 弘揚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分析角度 內容闡釋愛國主義與っ褡寰神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文化與人的關系 ①弘揚愛國主義有利于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并使愛國主義這種先進文化呈現出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②弘揚愛國主義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弘揚愛國主義有利于發揮先進文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們辨別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眼力,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文化與社會的關系 弘揚愛國主義有利于動員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重點六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1.必要性第一,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第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第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壯大是西方敵對勢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它們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面對這種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2.重要性第一,理論意義: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精神貫穿我們民族發展的全過程,熔煉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顯于當代。古代、近代、當代這三個階段既相互區分又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第二,現實意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民族精神能夠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國各族人民聚集在黨的周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知識點精析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關系(1)區別①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區別于其他民族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現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狀態、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②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生活的,以血緣或密切的社會關系相聯系的,具有共同語言、經濟生活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而所謂民族文化,就是這一共同體在歷史和現今所共同創造的能夠代表其共同特點的文明成果的總和。③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聯系: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所創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意味著中華文化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的所有成分。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并非意味著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趨同。知識點三 當前應該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①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必須正確對待外來 思想文化的影響。④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⑤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給合新的實踐要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貫穿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中,增強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知識點四 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1)必要性:①中華民族精神的地位──“三精一魂一基石一火炬”。②當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爭的重要內容。(2)意義: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 國際競爭力的要求。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知識點五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與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知識點六 弘揚中華文化的意義和要求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我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在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同時,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時事鏈接(如何用所學的知識聯系并理解國家、社會和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想基礎。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角度,說明青年學生應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例1(2010江蘇卷)19.我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成果, 如藏族的 《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的《瑪納斯》等一直流傳至今, 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這表明①中華文化是高興和共性的統一 ② 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逐步消失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 ④【解析】引述書本材料內容。本題結構特點能有效幫助學生在明確一項錯誤的基礎上即可作出。選項③違背文化多樣性原則,表述錯誤。【答案】C例2(2010山東卷)29. (35分)材料三 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當人們回眸那段不平凡的歷史時,愛國熱情得到了再一次激發,民族精神獲得了又一次振奮。(3)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能永不泯滅。(6分)解析:本問考查的課本知識是文化傳承,內容是中華民族精神能永不泯滅的原因。結合課本①③能夠很快想到,同時中華民族精神的永不泯滅在于他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答出第②點。①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繼承性、穩定性。②中華民族精神富有創新性,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③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夠做到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材料四 青年學生素有光榮的愛國傳統,歷來以愛國報國為己任。而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當代青年具有新的時代特點,他們正用新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無限愛意。(4)結合材料四,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相關知識,分析當代青年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哲學依據。(7分)解析:認真閱讀題目明確考查的知識范圍是唯物史觀的內容;認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愛國傳統”“ 當代青年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用新的方式”,獲取有效信息,把課本知識與材料密切聯系起來,切題回答。(4)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當代青年在愛國情感的表達上具有新的時代特點。②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作為一種價值選擇,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感表達也體現了社會歷史性的特點。例3(2010安徽卷)38.(28分)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某校高二(1)班同學以“走進世博,聚焦安徽”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同學們通過查閱、上網等途徑收集資料,組織課堂討論,發表看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整體布局體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 “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示古代四大發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館以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乙同學:上海世博會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貫穿于上海世博會方方面面。如世博會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導體照明(LED),既不減少亮度又節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館的建筑和裝飾大量采用了節能環保產品;安徽將利用世博會推介發展低碳經濟的招商項目,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1)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12分)(2)請你結合乙同學的發言,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說發展低碳經濟對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積極影響。(8分)(3)通過討論,同學們認識到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請用實踐的觀點談談你對這一探究活動的認識。(8分)參考答案:(1)悠久的“和諧”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等,說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豐富的中國元素,獨特的徽派建筑,多樣的民間藝術等,說明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種文化和諧共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或“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2)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3)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選擇“走進世博、聚焦安徽”這一主題進行探究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認識來源于探究活動,對世博會的認識在探究活動中又得到了深化。分析:試題取材社會熱點,通過再現某校高二(1)班的一次主題探究活動過程,巧妙地將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經濟等熱點問題聯系起來。第(1)問,考查考生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基礎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考生要從甲同學的發言中概括出“歷史悠久、一脈相承”,說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概括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概括出“各種文化和諧相處”,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第(2)問,要求考生從乙同學的發言中獲取低碳理念和低碳經濟的知識論證發展低碳經濟對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積極影響。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相一致,因此,考生可以調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知識,結合材料作答即可。第(3)問,切入點小,設問指向明確。考查考生描述和簡單釋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要抓住“實踐的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評價這一探究活動。同步訓練一、選擇題1、(2010年高考·天津卷7)目前,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22個民族的人口在10萬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區范圍小,其文化傳承的狀況堪憂。面對這一現象,當務之急是A.提高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 B.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C.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強與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解析】C 針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困境,急需要我們做的是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以維護文化的多樣性。A項與現實狀況不符;B項不能解決當前問題;D項與題意不符。2、(2010高考·廣東卷32)當前,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過程中,廣東省重點打造“嶺南文化、活力商都、黃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這表明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獨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間沒有共性D.中華文化在性質上是全國地域文化的總和【解析】A 我國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故A正確,B, C錯、,D混淆了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在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方面的關系.3、(2010年高考·江蘇卷23) 為了推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中宣部、中組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了“雙百”人物的評選活動。2009年9月10日,評選出了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任務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所以要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因為愛國主義是①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③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B 本題考查考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①③符合題意要求。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是增強誠信意識,②錯誤;④說法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4、(2010高考·北京卷40)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以民族的進步獲得補償。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的光榮傳統。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搶險,幾十萬官兵和百萬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時艱。2008年冰雪“封凍”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將冰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奮力救災,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災難考驗了中華民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3)運用《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精神,并說明這種精神在中國人民戰勝災難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答案】中華民族精神是團結中華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戰勝災難和困難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能夠轉化為激勵中國人民戰勝災難和困難的強大力量;在戰勝災難和困難的每一次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成為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