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綱要的制作 課 程 綱 要 結構 維度 內容維度 題目 課程名稱 課程類型 教材來源 設計者 課時 適用年級 背景 目標 內容和實施 評價 一般 信息 正文內容 背景 目標 內容 評價 實施 說明:具體呈現時,可以將內容與實施合并一起陳述。 結構維度——一般信息 課程名稱:歷史 課程類型:國家課程 教材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版 適用年級:初中九年級 課 時:28課時 設 計 者: 歷史(九年級下冊)課程綱要 題目: 內容維度 第一部分 課程背景分析 - 3 - 一、《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課程內容” - 3 - 二、單元內容的解讀 - 4 - 三、本冊內容與前后內容的聯系 - 5 - 四、學情分析 - 6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 6- 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和實施 - 7 - 第四部分 課程評價 - 24 - 一、評價方式 - 24 - 二、評價結果處理 - 24 - 三、課堂評價量表 - 24 - 第一部分 課程背景分析 從《課程標準》中摘錄相關“課程內容”; 單元內容的解讀; 說明該課程與前后內容的關系; 相關學生已有知識與認知特點。 一、《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課程內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主題 《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相關“課程內容”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知道玻利瓦爾領導的反殖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等史實,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進了俄國歷史的進步。 知道《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知道明治維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第六單元 走向和平 發展的世界 初步理解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和作用。 初步了解“冷戰”后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以計算機網絡、生態與人口等問題為例,了解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 二、單元內容解讀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9世紀,面對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拉丁美洲、印度相繼爆發了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反抗。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俄國和日本通過資產階級改革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六單元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當今世界,人類社會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決。 三、本冊內容與前后內容的聯系 七年級上下冊講述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繁榮的史實,中華文明不但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且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是明朝中后期以來,由于封建統治者的腐朽統治,使得中國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落伍了。 八年級上下冊講述了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抗爭史、探索史。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三、本冊內容與前后內容的聯系 九年級上冊講述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始自古代埃及文明,止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世界古代史講述了人類文明的發源是多元化,無論是大河流域文明,還是海洋文明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封建時代的歐洲、亞洲國家都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了封建社會,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資本主義在歐美產生、確立和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向世界擴張并由之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 本冊的主要內容是19世紀中期的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擴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20世紀上半期,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改變了歷史發展的面貌,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二戰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新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發展到多國,社會主義力量也不斷壯大,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巨大挫折。同時期亞非拉國家的獲得新發展,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不可逆轉的朝著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當今世界,人類社會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決。 四、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具有學習歷史的熱情,愿意分享和表達自身的歷史觀點,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諸如歷史學習就是“死記硬背”、材料題就是“偏、難、怪”等錯誤傾向。因此在落實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加強知識的靈活運用與遷移,掌握解決材料題的方法,提高理解、分析材料題的能力,注重師生間的溝通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課余查閱資料的途徑局限性很大,大多數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方式僅僅是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充分挖掘教學潛力。注重提供與教學相關的歷史資料如鄉土歷史資源、歷史書籍等,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進行歷史學習,深入思考歷史問題,真正走進歷史課堂。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源于課程標準與學生研究; 描述通過一定的課時學習后之關鍵結果表現; 告訴別人通過此內容學習如何指向學科素養; 一般4—6條,每條至多3句; 按目標敘寫規范,每條按三維目標陳述。 一、知道世界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二、了解歷史發展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觀念條件下對歷史事件進行學習。 三、從史料、圖片、視頻等多種渠道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學會運用歷史史料來理解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論從史出”的能力。 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且學會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五、掌握歷史寫作的基本技巧,學會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年譜、歷史小劇本等各類文體。 六、觀看《大國崛起》等紀錄片,閱讀《全球通史》等歷史書籍,運用好部編版歷史、初中歷史在線公眾號等多種方式走進歷史課堂。 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和實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單元主題 單元 目標 課題 課時 課程重點 與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 課程資源 (鄉土史資源) 單元 評價 課程綱要 1 與學生分享課程綱要 說明:課時數據包括復習、考試時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單元主題 單元 目標 課題 課時 課程重點 與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 課程資源 (鄉土史資源) 單元評價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1.概述為擺脫經濟大危機,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不同應對方式。 2.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標志性事件。 3.簡述《聯合國家宣言》內容、影響。列舉雅爾塔會議內容。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4.通過研讀史料、地圖、圖片,觀看視頻等方式獲取有效歷史信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就“人類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戰的爆發”進行辯論,提高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第 13 課 羅斯福新政 1 1.簡述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 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理解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實質。 3.分析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 1.唯物史觀:經濟大危機爆發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2.時空觀念:閱讀《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波及范圍的地圖》,理解經濟大危機波及范圍廣的特點,形成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依據《美國生產恢復、失業率下降圖》等的史料,分析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4.歷史解釋:采用圖示推演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5.家國情懷:介紹羅斯福總統的人生經歷及其處事方式,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 1.紀錄片《大國崛起》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國·下) 2.《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美】羅伯特·舍伍德著/商務出版社 3.《爐邊談話》【美】富蘭克林·羅斯福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知識積累: 1.繪制本單元時空坐標圖,準確說出本單元發生的歷史事件。 2.知道德國、日本、意大利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3.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原因。 能力培養: 1.分別從開始時間、領導者、特點、影響等方面比較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中國改革開放。 2.分別從性質、背景、建立國際機構、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對中國的影響等方面比較兩次世界大戰。 情感滲透: 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認識到加強國際合作,謀求共同發展的重要性,樹立“珍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觀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單元主題 單元 目標 課題 課時 課程重點 與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 課程資源 (鄉土史資源) 單元評價 第14課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1 1.準確說出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的時間、標志、侵略擴張的史實。 2.列舉德國、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的時間、標志。 3.簡述日本侵略中國、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的史實。 1.唯物史觀:學習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認識到經濟大危機必然導致政治危機。從而得出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2.時空觀念:研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擴張示意圖》,認識二戰前法西斯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過程,形成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研讀相關史料,分析德意日法西斯專政上臺的背景。 4.歷史解釋:理解德國、日本、意大利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5.家國情懷:了解法西斯主義對世界和平產生的消極影響,認識到和平的可貴和戰爭的殘酷。樹立“珍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觀念。 1.《全彩圖說二戰全史》白虹/中國華僑出版社 2.《一口氣讀懂世界史》孫超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3.《安妮日記》【德】安妮·弗蘭克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行為動詞 基礎識記:列舉、知道、了解、說出 講述、簡述、復述等 思維提升:認識、概述、理解、說明 闡明、分析、評價、比較、探討等 第四部分 課程評價 評價框架(評什么、怎么評、誰來評)的設計與結果解釋與目標匹配; 過程評價體現對紙筆測試無法涉及的學科目標的關注; 告知不及格的理由,以及相關補修補考政策。 一、評價方式 (一)、過程評價(30分) 1、課堂學習狀態(15分)。根據課堂聽課情況、發言情況、合作學習情況、課堂作業情況等表現是否積極,分為三個等級,A等級10-15分,B等級5-9分,C等級1-4分。評價主體為學生本人、小組成員、教師。評價量表由師生共同制訂,張貼于班級教室內。 2、學生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訪談、歷史講解稿、歷史地名探究、研學旅游報告等鄉土資源開發中兩例任務(5分)。根據參與情況、合作情況、資源共享、任務完成、研討價值分三個等級,A等級5-4分,B等級3-2分,C等級1分。評價主體為學習組長、歷史課代表、教師。評價量表由師生共同制訂,張貼于班級教室內。 3、單元檢測(10分)。評價主體為教師,折算方案由師生共同商定。 一、評價方式 (二)、期末考試(70分) 計分方法為原始得分×70%,換算之后的的分計入本學科學期量化分。 (三)、學期歷史學業總評(100分) 總評成績=過程評價成績+期末考試成績。 二、評價結果處理 總評成績85分及以上為優秀,75-84分為良好,60-74分為達標,60分以下為未達標。未達標者按學校規定提供一次補考機會。 根據學生學期歷史學業總評結果,教師給予針對性的評語及改進建議,學生作品、評價結果、教師建議等放入學生歷史學習綜合評價,便于學生及家長了解學業成長情況。 三、課堂評價量表 (一)、學生課堂學習評價表 班級: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項目 A級 B級 C級 個人評價 同學評價 教師評價 聽課情況 認真聽課,沒有走神,講閑話等現象 聽課比較認真,偶爾有走神,講閑話等現象 聽課不認真,走神、講閑話現象比較嚴重 發言情況 積極舉手發言,并有自己的見解 能舉手發言,答案中自己的思維較少 很少發言,不表達自己的觀點 合作學習情況 善于與人合作,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能與人合作,能接受別人的意見 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聽進別人的意見 課堂作業情況 認真迅速地完成作業,作業質量高 能完成作業,速度比較慢或質量一般 不能完成作業 注:1.本評價表針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作評價。 2.本評價分為定性評價部分和定量評價部分。 3.定量評價取值為教師評、同學評和自評分數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評價部分分為“我這樣評價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師的話”,都是針對被評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議,以幫助被評學生的改進與提高。 (二)、小組目標學習評價量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小組合作探究 等級內容 5分 4分 2分 分工情況 組內分工明確,任務分配合理。 組內分工不夠明確,只有基本的任務分配。 組內分工不明確。 參與情況 服從安排,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發揮自己的才能。 大部分成員服從安排,能參與小組活動盡自己所能。 只有個別成員服從安排,參與小組活動。 合作情況 每個成員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并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 大部分成員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 只有個別成員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資料共享 將自己的資料共享給小組。 大部分成員將自己的資料共享給小組。 只有個別成員將自己的資料共享給小組。 任務完成 任務總是能按時完成,自己有所收獲。 任務大部分能按時完成,比較有收獲。 只有個別任務能按時完成,收獲不大。 研討價值 合作效果好,問題有實質性的進展或有有價值的成果出現。 合作效果較好,問題有一些進展或有一些成果。 合作效果一般,問題幾乎沒有進展或沒有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