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學科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及說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學科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及說明

資源簡介

附件5
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學科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及說明
考試性質
本考試說明依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并結合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學實際制定。我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由四川省教育廳組織實施的國家考試,是反映普通高中學生地理課程學習情況的水平測試。
命題指導思想
考試命題以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和本考試說明為依據,參照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內容,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考試目標
1.“三維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要求
①對基本地理事實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稱、空間位置、結構、演變過程等)的了解。
②對抽象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規律、原理、聯系等)的理解。
③對各種地理圖表(包括地圖、景觀圖、模式圖和統計圖表等)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
④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探究、解釋、分析和評價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要求
①能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相關地理信息,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
②能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并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③能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
①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養成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②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③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④進一步樹立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普通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中應三者兼顧,相互滲透。
2.測試水平層次要求
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要求和認知領域目標分類體系,分為“了解”“理解”“應用”三個測試水平等級,并分別用Ⅰ、Ⅱ、Ⅲ表示,其含義如下:
了解(Ⅰ) 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知識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么,并能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
理解(Ⅱ) 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和現象有正確的領會,能夠舉例、推斷、結合實例說明一些地理問題。
應用(Ⅲ) 能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并能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同時能結合材料,運用相關概念、原理、規律解釋、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能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說明地理問題。
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考試時間為90分鐘。試卷滿分為100分。
試卷結構
1.按模塊內容分布
《地理1》約占40%;《地理2》約占30%;《地理3》約占30%。
2.按題型的分布
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滿分為60分。第Ⅱ卷為綜合題(4~5個),滿分為40分。
3.按試題難度分布
容易題(難度值0.75以上)約占70%,稍難題(難度值0.5~0.75)約占20%,較難題(難度值0.3~0.5)約占10%。
考試內容及要求
地理 1
課程標準 考試內容及要求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了解天體系統的概念、級別和層次,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Ⅰ)2.分析八大行星的數據資料,說明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Ⅱ) 3.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說明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Ⅱ)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了解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Ⅰ)2.舉例說明太陽輻射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Ⅲ)3.說出太陽活動的標志和周期。(Ⅰ)4.結合實例,說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Ⅱ)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一般特點。(Ⅰ)2.理解黃赤交角及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規律。(Ⅱ)3.理解晝夜更替的形成,并能區別晨線與昏線。(Ⅱ)4.了解地方時、區時的概念及國際日界線的意義,并能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Ⅲ)5.說出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Ⅰ)6.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Ⅱ)7.知道四季的天文含義,了解五帶的劃分。(Ⅰ)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說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了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Ⅰ)2.知道巖石圈的范圍。(Ⅰ)3.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主要特點。(Ⅰ)
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1.了解巖石的成因類型。(Ⅰ)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Ⅱ)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Ⅰ)2.結合實例,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Ⅱ)3.說出內、外力作用的含義及主要表現形式。(Ⅰ)4.結合實例,分析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Ⅲ)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1.說出近地面大氣熱量的主要來源。(Ⅰ)2.知道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Ⅰ)3.通過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及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Ⅱ)4.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Ⅱ)5.運用大氣熱力環流原理,分析相關地理現象。(Ⅲ)6.學會在等壓線圖上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Ⅲ)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能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Ⅲ)2.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Ⅱ) 3.理解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形成。(Ⅱ)4.理解東亞季風的形成。(Ⅱ)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1.了解鋒面的概念及分類。(Ⅰ)2.分析鋒面對天氣的影響。(Ⅱ)3.理解氣旋、反氣旋氣流運動狀況及對天氣的影響。(Ⅱ) 4.知道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Ⅰ)5.運用簡易天氣圖,分析主要天氣系統的天氣特點并做簡單的天氣預報。(Ⅲ)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說出水循環的三種類型。(Ⅰ)2.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Ⅱ)3.結合實例,說明水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Ⅱ)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運用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季風洋流不作考試要求)。(Ⅲ)2.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Ⅱ)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1.說出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Ⅰ)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為例,分析其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Ⅱ)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Ⅰ)2.舉例說明某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Ⅱ)3.舉例說明人類活動改變某地理要素而導致地理環境的變化,領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重要性。(Ⅲ)4.結合案例,評價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Ⅲ)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Ⅰ)2.了解陸地自然帶的形成。(Ⅰ)3.運用地圖理解地理環境由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Ⅱ)4.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Ⅰ)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了解影響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主要因素。(Ⅰ)2.結合材料,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Ⅱ)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了解全球氣候處于不斷變化中。(Ⅰ)2.說明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Ⅱ)3.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Ⅱ)4.列舉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全球觀與可持續發展觀。(Ⅱ)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運用圖表資料,說明某種自然資源(如水、土地、礦產等)在全球或我國的分布。(Ⅱ)2.分析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某種自然資源(如水、土地、礦產等)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Ⅱ)3.舉例說明人類合理利用某種自然資源(如水、土地、礦產等)的措施,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Ⅲ)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結合材料,分析常見自然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害。(Ⅲ)2.了解常見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Ⅰ)
地理 2
課程標準 考試內容及要求
人口與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的含義。(Ⅰ) 2.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類型及特點。(Ⅱ)3.結合實例,判斷人口增長模式。(Ⅲ)4.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政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Ⅱ)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Ⅰ)2.說出目前世界和中國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Ⅰ)3.結合實例,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Ⅱ)4.結合實例,說明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Ⅱ)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1.了解環境承載力的概念。(Ⅰ)2.說出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Ⅰ)3.說出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Ⅰ)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1.了解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與主要功能區的形成。(Ⅰ)2.知道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分布及特點。(Ⅰ)3.知道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Ⅰ)4.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Ⅱ)
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1.了解城市等級的劃分依據。(Ⅰ)2.結合實例,說明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差異。(Ⅱ)3.了解不同等級城市的數目、相互距離的特點。(Ⅰ)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知道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標志。(Ⅰ)2.簡述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和地區差異。(Ⅱ)3.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Ⅱ)4.舉例說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Ⅱ)5.理解不合理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對策。(Ⅱ)
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1.運用資料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Ⅱ)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1.了解區位的含義。(Ⅰ)2.知道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Ⅰ)3.結合案例,分析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Ⅲ)4.了解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及特點。(Ⅰ) 5.結合案例,分析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區位條件。(Ⅲ)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1.知道影響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Ⅰ)2.結合材料,分析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Ⅲ)3.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對工業的影響。(Ⅱ)4.了解工業的集聚和分散,及工業地域的形成。(Ⅰ)5.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和發展特點。(Ⅲ)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Ⅲ)
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說出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Ⅰ)2.比較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Ⅱ)3.結合材料,分析影響交通運輸線與點布局的主要區位因素。(Ⅲ)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Ⅲ)2.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Ⅲ)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1.知道人地關系思想歷史演變的幾個階段。(Ⅰ)2.了解人地關系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Ⅰ)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知道環境問題的類型及主要表現。(Ⅰ)2.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不同區域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Ⅱ)
聯系“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聯系“21世紀議程”,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基本內涵和基本原則。(Ⅱ)2.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Ⅱ)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責任。 1.理解循環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Ⅱ)2.結合實例,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Ⅲ)3.根據材料,分析實現可持續發展個人應具備的態度、責任。(Ⅲ)
地理 3
課程標準 考試內容及要求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了解區域的含義。 1.了解區域的含義。(Ⅰ)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1.說出兩個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差異比較的主要方向。(Ⅱ)2.根據材料,比較兩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Ⅱ)
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1.結合材料,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影響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Ⅱ)2.結合材料,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Ⅱ)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Ⅰ)2.結合案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Ⅱ)3.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類型和主要影響因素。(Ⅰ)4.結合案例,說明產業轉移的主要原因及對產業遷出區、遷入區地理環境的影響。(Ⅱ)
區域可持續發展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1.結合材料,分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Ⅲ)2.了解森林、濕地等的生態效益。。(Ⅰ)3.結合材料,說明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Ⅱ)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案例,說出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Ⅱ)2.結合案例,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Ⅱ)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1.結合案例,分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Ⅲ)2.以某區域為例,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Ⅰ)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區分可再生與非可再生能源。(Ⅰ)2.結合案例,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條件。(Ⅲ)3.結合案例,了解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Ⅱ)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1.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Ⅰ)2.結合材料,分析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有利條件。(Ⅱ)3.結合材料,了解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及對策。(Ⅱ)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1.結合實例,說說出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Ⅰ)
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1.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Ⅰ)
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Ⅰ)
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1.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Ⅰ)2.了解GIS、 GPS和RS三者之間的區別。(Ⅰ)
題型示例
【例1】2011APEC中小企業峰會8月29日~31日在成都舉行。據此回答1~2題。
1.在會議期間,地球公轉速度
A.越來越快 B.越來越慢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2.在會議期間,成都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狀況是
A.逐漸增大 B.先減小后增大 C.逐漸減小 D.先增大后減小
說明:本組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規律以及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的理解。第1題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第2題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
答案:1.A 2.C
【例2】下圖為河流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3~5題。
3.圖中甲河段的剖面圖可能是
4.圖中乙地貌類型是
A.沖積平原 B.沖積扇 C.沙丘 D.三角洲
5.圖中甲、乙地區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搬運作用 沉積作用 B.侵蝕作用 沉積作用
C.侵蝕作用 搬運作用 D.搬運作用 搬運作用
說明:本組題主要考查最常見的外力作用——流水作用及其產生的主要地貌類型的分布和基本特征,也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第3題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Ⅲ層次。第4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第5題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
答案:3.D 4.D 5.B
【例3】下面是我國某區域圖,讀圖回答6~7題。
6.圖中沿40°N陸地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C.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D.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
7.圖中①所在省區的主要礦產資源是
A.煤 B.稀土 C.鐵 D.石油
說明:第6題涉及的主要內容為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重點考查學生判讀地圖,并根據所判讀地區的相關信息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該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第7題涉及的主要內容為自然資源,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我國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該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
【答案】6.C 7.A
【例4】下圖是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據此回答8~9題。
8.下列國家中,目前人口增長模式與②階段相吻合的是
A.日本 B.印度 C.英國 D.法國
9.圖中最有可能出現老齡化趨勢的階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②③
說明:第8題考查聯系圖像判斷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類型及特點,還需要儲備有當今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人口增長特點方面的知識。該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第9題考查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影響。該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
答案:8.B 9.C
【例5】下圖為澳大利亞輪廓圖,圖中陰影所示區域氣候溫和,降水適宜,適合種植小麥和發展畜牧業。讀圖,回答10~11題。
10.圖中陰影區域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A.商品谷物農業 B.大牧場放牧業
C.季風水田農業 D.混合農業
11.圖中陰影區域農業生產
A.單位面積產量低,
B.機械化程度高
C.牧牛與小麥種植并重
D.商品率低
說明:第10題考查聯系地圖判斷農業地域類型。該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第11題考查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該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
答案:10.D 11.B
【例6】我國一些地區農村靠燃燒秸稈、木材和柴草做飯、取暖,這種能源利用方式存在許多缺點。根據圖示回答下列12~13題。
12.根據圖中的關系,推測①、②、③分別代表
A.破壞森林、農業減產、牧業下降 B.破壞森林、牧業下降、糧食減產
C.牧業下降、農業減產、破壞森林 D.糧食減產、破壞森林、牧業下降
13.圖示反映的環境問題最可能出現在
A.塔里木盆地 B.華北平原 C.黃土高原 D.珠江三角洲
說明:該組題主要涉及環境問題的知識,考查學生的邏輯推斷能力,并能根據區域推測區域地理特征。第12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第13題屬于較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Ⅲ層次。
答案:12.A 13.C
【例7】讀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國際直接投資和外貿額所占全國比重的變化圖,回答14~15題。
14.結合圖示信息和兩地區位條件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2001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國際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珠江三角洲地區
B.長江三角洲地區外貿額占全國的比重不斷上升,并超過珠江三角洲地區
C.珠江三角洲地區外貿額從1998年起一直呈下降趨勢
D.圖中所示的變化與外商投資區位選擇的變化有關
15.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具有的優勢條件是
A.產業基礎良好 B.毗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C.腹地范圍廣闊 D.技術水平高
說明:本組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有利條件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分析和判斷,需要學生對相關區域的區域地理知識基礎,以及讀圖判圖和對比分析的能力。第14題和第15題都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
答案:14.D 15.B
【例8】16.讀我國某氣象小組測得的當地2月份數日的氣象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這段時期該地氣壓變化呈 趨勢,氣溫變化呈 趨勢,由此判斷引起天氣變化的原因是 (鋒面)過境。
(2)從冷暖性質看,該地6日受 氣團控制,12日受 氣團控制。
(3)該鋒面過境大致是在 日前后,鋒面過境時降水的特點是 。
說明: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鋒面天氣系統在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主要天氣特征的理解,要求學生能根據圖中氣溫、氣壓要素隨時間的變化來判斷天氣系統。該題屬于較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Ⅲ層次。
答案:(1)下降 上升 暖鋒
(2)冷 暖
(3)9 出現連續性降水
【例9】17.下圖為印度東北部工業區和我國滬寧杭工業區,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兩個工業區相同的交通區位條件是 、 ;
(2)與我國滬寧杭工業區相比,印度東北部工業區的資源優勢是__________________。
(3)印度東北部工業區作為一個形成較晚的傳統重工業區,為了避免出現德國魯爾區曾出現過的衰落現象,應當采取哪些措施?
說明:該題主要根據兩個工業區域的比較,考查學生提取圖中信息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該題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
答案:(1)鐵路運輸發達 水運便利
(2)煤鐵資源豐富
(3)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環境
【例10】18.讀我國跨世紀四大工程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1)填出四大工程的名稱:屬于水資源跨流域調配的是 工程,屬于能源調配的是 工程和   工程,屬于交通設施建設的是   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線氣候變化最顯著的是 工程,所經過的地區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區的是   工程。
(3)四大工程建設反映出我國水資源、能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北方地區水資源較南方地區 ;東部地區能源供求關系是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東部地區 。
(4)四大工程中,對上海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積極影響的工程是 ,它們對上海的積極影響是 。
說明:本題主要通過我國四大工程,考查跨區域資源調配相關背景地區地理環境特征,跨區域調配的地理原因,及對調入地區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第(1)題屬于容易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Ⅰ層次。第(2)(3)題屬于稍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Ⅱ層次。第(4)題屬于較難題,測試水平層次要求為Ⅲ層次。
答案:(1)南水北調 西氣東輸 西電東送 青藏鐵路。
(2)西氣東輸 青藏鐵路
(3)少 供小于求 低
(4)西氣東輸、西電東送 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的矛盾,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有利 于環境保護。
四川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地 理 (樣 題)
(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第Ⅰ卷為選擇題,第Ⅱ卷為非選擇題。
第Ⅰ卷得分 第Ⅱ卷得分 總 分
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
注意事項:
(1)答第Ⅰ卷前,務必用藍、黑墨水鋼筆或圓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填寫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時,由監考人員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本部分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天體系統,級別最低的是
A. 地月系 B. 太陽系
C. 銀河系 D. 總星系
2.圖1表示的太陽活動是
A.日珥 B.耀斑
C.黑子 D.太陽風
日本東京時間(東九區)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發生了9.0級強烈地震,首都東京震感強烈。圖2示意此次地震引發的一種次生災害襲擊日本沿海的景觀圖,據此回答3~4題。
3.地震發生時,北京時間是3月11日
A. 12時46分 B. 13時46分
C. 14時46分 D. 15時46分
4.圖2中所示的次生災害是
A. 海嘯 B. 洋流 C. 潮汐 D. 波浪
5.圖3是北半球部分地區某季節海陸氣壓中心的分布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此圖表示冬季 B. 此圖表示夏季
C. ①是高壓中心 D. ②是氣旋中心
圖4是2011年7月28日14時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的一
天氣系統。據此回答6~7題。
6.該天氣系統是
A. 寒潮 B. 臺風
C. 冷鋒 D. 沙塵暴
7.該種天氣系統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毀力,下列省區不可能直接受到這種天氣系統影響的是
A. 四川 B. 廣東
C. 江蘇 D. 海南
8.圖5表示某地海陸風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處氣壓低于乙處 B. 丁處氣壓高于丙處
C. 表示白天的海風 D. 表示晚上的陸風
讀某地區地質構造剖面示意圖(圖6),回答9~10題。
9.圖中甲處的地質構造名稱是
A. 向斜 B. 背斜 C. 斷層 D. 斷塊山
10.形成上述地質構造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 侵蝕作用 B. 搬運作用 C. 巖漿活動 D. 地殼運動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一座古廟里,保存了三根大理石柱(圖7)。讀圖回答11~12題。
11.圖7中的信息可以反映出建廟后到1955年,該地區經歷過的內力作用是
A. 火山活動和沉積作用 B. 巖漿活動和地殼運動
C. 地殼運動和侵蝕作用 D. 侵蝕作用和沉積作用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建廟以后到15世紀,地殼下降了2.7米
B. 建廟以后到18世紀,地殼下降了3.6米
C. 15世紀到18世紀地殼上升了6.3米
D. 15世紀到1955年地殼下降了3.8米
13.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受地形影響較大,圖8為浙江某山區鐵路線分布示意圖,該地區的鐵路線主要分布特點是
A. 沿等高線延伸 B. 沿經緯線延伸
C. 沿河谷地帶延伸 D. 沿山脊地帶延伸
表1資料摘自聯合國于2000年發布的預測報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趨勢。據此完成14~15題。
表1
遷出國 數量(萬人/年) 遷入國 數量(萬人/年)
中國 30.3 美國 110.0
墨西哥 26.7 德國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亞 18.0 英國 13.6
菲律賓 14.4 澳大利亞 8.3
14.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趨向是
A.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 B.從北半球向南半球遷移?
C.從西半球向東半球遷移? D.從內陸國家向沿海國家遷移
15.移民外遷的主要原因是尋求
A.更高的社會地位 B.更多的休閑時間?
C.更高的經濟收入 D.更優的自然環境?
圖9示意2000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分布,讀圖回答16~17題。
16.關于圖示地區城市等級、服務功能和服務范圍的敘述,正確的是
A.昆山的城市等級比蘇州高
B.無錫的服務范圍比常州大
C.城市的等級越低,服務功能越齊全
D.城市的等級越高,城市數量就越多
17.圖示地區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
A.城市建設使地表徑流量減小
B.改變局部大氣環流,使降水減少
C.含有有害物質的廢渣對城市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D.城市建筑物面積擴大,增加了生物多樣性
四川省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成為產糧大省。但是在每年早春季節的育秧時期,由于受寒潮造成的低溫和凍害影響,常使播種不久的谷種大量爛掉,或剛長出的秧苗凍死。因此農民常用塑料薄膜大棚育秧,以抵御凍害。圖10為農民正在塑料薄膜大棚內管理秧苗。據此回答第18~19題。
18.塑料薄膜大棚育秧主要改善了農作物生長的
A.光照條件 B.水分條件
C.土壤條件 D.熱量條件
19.上述材料說明,提高農業產出的重要手段是
A.改變耕作方式 B.加大科技的投入
C.加大勞動力投入 D.增加化肥的使用
圖11為我國各省區食糖產量構成示意圖,讀圖回答20~21題。
20.改革開放以前,廣東的食糖產量遙遙領先于廣西,目前廣東
食糖生產地位發生圖示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條件變化 B.土地面積減小
C.產業結構調整 D.市場需求減少
21.制糖工業屬于
A. 市場導向型工業 B. 動力導向型工業
C. 原料導向型工業 D. 技術導向型工業
22.全球氣候變暖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主要有
①人類生產生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②無氟冰箱的大量使用 ③火山爆發噴出了大量氣體 ④濫伐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亞馬孫河流域分布著世界面積最廣的熱帶雨林,圖12為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景觀圖俯瞰圖,據此回答23~24題。
23.亞馬孫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原因是熱帶雨林能夠
A. 吸納和滯蓄大量降水
B. 促進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C. 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生物資源
D. 深刻影響著地球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24.對于亞馬孫雨林的未來,應堅持的觀點是
A.一邊開發,一邊保護 B.首先開發,再作保護
C.保護第一并進行保護性開發 D.禁止人類在林區的任何活動
地理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圖13反映青海玉樹地震后的地面開裂情況。據此回答25~26題。
25.獲取圖13信息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 遙感技術 B. 地理信息系統
C. 全球定位系統 D. 數字地球
26.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該技術主要應用于
①資源調查;②人口增長預測;③環境監測;④自然災害調查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三家境外投資工廠的原料地、加工地和產品市場示意圖(圖14),回答27~28題。
圖14
27.圖中甲、乙、丙三家工廠依次可能是
A.紡織廠、汽車廠、服裝廠 B. 鋼鐵廠、紡織廠、食品廠
C.食品廠、紡織廠、汽車廠 D. 服裝廠、紡織廠、鋼鐵廠
28.三家企業的加工地都在我國境內,主要原因是
A.甲廠主要利用我國先進的技術
B.乙廠主要受我國龐大市場的吸引
C.丙廠既利用我國的資源優勢,又利用我國廣大的市場
D.三家企業共同區位因素是我國有豐富的原料
圖15示意澳大利亞東南部墨累—達令河流域水庫分布。讀圖回答29~30題。
29.有關圖中水庫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②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③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較多的地區;④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圖中甲地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A.商品谷物農業 B.大牧場放牧業
C.季風水田農業 D.混合農業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40分)
注意事項:
1.第Ⅱ卷各題的答案,用藍、黑墨水鋼筆或圓珠筆直接寫在試卷上。
2.答卷前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
題號 31 32 33 34 35 總分 總分人
分數
本部分共5小題,共40分。
31.讀北半球夏至日照圖(圖16),圖中相鄰兩條經線之間的經度差為30°,虛線表示回歸線和極圈,A點的經度是東經120°,回答下列問題。(7分)
(1)此圖表示 月 日前后的太陽光照圖,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是 。(2分)
(2)此日,A、B、C三地白晝較長的是 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是 地。(2分)
(3)此時,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近日點或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較 。(2分)
(4)此季節,我國各地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是 。(1分)
得分 評卷人
32.讀水循環示意圖(圖17),回答下列問題。(8分)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水循環環節的名稱。(2分)
A 、 E 。
(2)人類可以通過影響水循環中的 環節,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如 。(2分)
(3)相同狀態下,最有利于下滲的條件是 。(2分)
A.降水強度大,植被稀少 B.降水強度大,植被豐富
C.降水強度小,植被稀少 D.降水強度小,植被豐富
(4)某校地理活動小組擬研究所在城市“河流徑流的變化”課題。你認為哪些措施可以減小河流徑流的變化,從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2分)
得分 評卷人
33.讀亞洲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分布圖(圖18),回答下列問題。(8分)
(1)圖中陰影區域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該農業地域類型
在世界上_______洲分布最廣,其生產的主要特點是:
生產規模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單產高,
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 。(4分)
(2)上述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與地形和氣候關
系密切,這里大部分地區地勢低平,地形類型屬于 ;氣候類型屬于熱帶和亞熱帶 氣候,高溫期和多雨期一致,有利于農作物生長。(2分)
(3)上述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還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這里人口密集, 資源豐富;人均 面積小,可以緩和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歷史悠久,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食量。(2分)
得分 評卷人
34. 依據實驗小組所做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7分)
實驗一:在堆放5厘米厚的砂土模擬土坡上(A坡坡度大,B坡坡度小),均勻地澆注水流。同學們觀察到土坡沿水流方向形成小溝,并不斷加深,水流最 終分別匯入下方甲、乙容器中。
實驗二:在坡度一致的兩模擬斜坡砂土上分別鋪著相同的砂土,其中一個斜坡(D坡)砂土上覆蓋有草皮。用裝有同等水量的噴水壺分別均勻地將水噴灑在兩斜坡上,一部分水流最終分別匯入下方丙、丁容器中。
(1)實驗一模擬的外力作用是 作用,甲、乙容器中砂土量較多的是 (甲或乙)容器。該實驗說明地表坡度越大,流水對地表的侵蝕作用越 (強或弱)。(3分)
(2)實驗二中觀測到丙、丁容器中水和砂土量較多的是 (丙或丁)容器。該實驗說明植被具有的作用是 。(2分)
(3)通過以上實驗,請你對我國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提兩條合理化建議。(2分)
得分 評卷人
3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不同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類活動也有差異。圖20為我國西北內陸甲地荒漠景觀圖和東南沿海乙地基塘景觀圖。
材料二 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中養魚,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生產的特色。
(1)圖中甲地位于 (高原)的西部,這里地處內陸,受海洋影響小,年平均降水量較 ,圖中的景觀圖片表示的土地環境問題是 。(3分)
(2)圖中的乙地位于我國 (省區),農業生產特色是 。該地區特色農業的形成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乙地景觀圖所示的平原是 ,這里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氣候濕潤,水熱條件 。(4分)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迅速,簡要說出其有利的區位條件。(3分)
四川省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地理樣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
第Ⅰ卷 選擇題(共60分,每小題2分)
1.A 2.C 3.B 4.A 5.B 6.B 7.A 8.D 9.A 10.D 11.B 12.C 13.C 14.A 15.C 16.B 17.C 18.D 19.B 20.C 21.C 22.D 23.D 24.C 25.A 26.C 27.A 28.B 29.A 30.D
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五小題,共40分)
31.(共7分)
(1)6月22日(1分) 北緯23°26′(或北回歸線)(1分)
(2)A(1分) C(1分)
(3)遠日點(1分) 慢(1分)
(4)由南向北晝越來越長(1分)
32.(共8分)
(1)海洋蒸發(1分) 降水(1分)
(2)地表徑流(或D) (1分) 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等(1分)
(3)D(2分)
(4)植樹種草,保護地表植被;(1分)修建水庫。(1分)
33.(共8分)
(1)季風水田農業(1分) 亞洲(1分) 小(1分) 大(1分)
(2)平原(1分) 季風(1分)
(3)勞動力,(1分) 耕地(1分)
34.(共7分)
(1)流水侵蝕(1分) 甲(1分) 強(1分)
(2)丙(1分)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1分)
(3)種草植樹(或保護植被;退耕還草;封山恢復植被)(1分);平整土地(或修梯田)(1分)
35.(共10分)
(1)內蒙古(1分) 少(1分) 土地荒漠化(1分)
(2)廣東省(1分) 基塘農業(1分) 珠江三角洲(1分) 豐富(1分)
(3)位于南部沿海, 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1分);勞動力資源豐富、地價低廉(1分);便于吸引外資和技術(1分);交通運輸便利,便于對外貿易(1分)。(答三點即可)


A
B
C
D
40°N
100°E
120°E

30 S
風沙侵蝕、水土流失
破壞草皮
牧草當燃料
畜糞當燃料
秸稈當燃料
木材當燃料



圖1
圖2
北京


圖3
180°
1
5

1
2

9

1
5

1
2

9

6

3


3

6

3


1012
1020
1024
1000
1008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廣西
云南
廣東
海南
新疆
其他省區
圖11
圖12
圖13
某日本企業投資的甲廠 某韓國企業投資的乙廠 某香港企業投資的丙廠
原料供應
產品市場
日 本
日 本
青 島
加工地
配件供應
韓 國
產品市場
中 國
北 京
加工地
面料供應
中 國
產品市場
歐 美
加工地
深 圳
圖15
水庫
堪培拉







得分 評卷人
圖圖16

30°
60°
30°
60°
圖17
圖18


圖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桂平市| 朝阳区| 驻马店市| 全州县| 原平市| 石渠县| 平安县| 砚山县| 罗平县| 湄潭县| 禹州市| 周口市| 萝北县| 辽阳县| 上杭县| 六盘水市| 清流县| 成都市| 岗巴县| 乌鲁木齐县| 涿州市| 牡丹江市| 项城市| 北辰区| 平山县| 璧山县| 齐齐哈尔市| 古丈县| 连江县| 乌兰县| 泗洪县| 鲁甸县| 荔浦县| 兴海县| 沈阳市| 漠河县| 依兰县| 兰西县| 潞城市|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