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PAGE第74頁共241頁第一章 人口與地理環境第一節 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含義一定時期人口在一定地區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通常以人口密度來衡量。2.人口分布的特點總特點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大洲亞洲人口最多,南極洲目前尚無定居居民國家人口過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等13個城鄉城鎮人口比例逐漸上升,鄉村人口比例逐漸下降。其中城鎮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北美洲和非洲緯度集中分布在北緯20°~60°范圍內海拔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距海距離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區[微點撥] 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單位面積內人口的平均數目,并不體現人口的實際分布。二、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具體內容氣候溫帶和亞熱帶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條件,使之成為適宜居住的地帶地形平原和丘陵地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對經濟發展有利水資源一般來說,沿河、沿湖地區人口稠密土壤通過農業發展間接地起作用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吸引人口聚集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和科技等。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分布具有決定性影響。3.人口分布的變化(1)農業社會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現出相對分散而均衡的特點。(2)農業社會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現點、軸集中態勢。[微點撥]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礎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過自然因素而起作用。第二節 人口遷移一、人口遷移及其影響因素1.人口遷移(1)含義: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2)屬性(3)分類:根據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4)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2.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1)現代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設、國家政策等。(2)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二、國際人口遷移1.20世紀以前,人口主要遷往人口較少和尚未開發的地區。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由戰亂國家遷往非戰亂國家。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國際人口的政治性遷移急劇增加。(2)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歐洲由遷出地變為遷入地。(3)美國仍是人口遷入地,但人口來源地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我國人口遷移1.1949年以前,政治原因、戰亂等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2.20世紀80年代以前,自發性人口遷移少。方向為從東部向中部,從東部、中部向西北、東北、西南方向的遷移。3.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發性遷移的比重迅速上升。方向為從中部向東部遷移,西南、西北向東部的遷移也有擴大趨勢。[微點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從內地遷往沿海,山區遷往平原,農村遷往城市,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并出現了大規模的“民工潮”。第三節 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長1.總趨勢世界人口發展歷史的總趨勢是人口不斷增長。2.影響因素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長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一個區域的人口變化,還與當地的人口遷入率和遷出率有關。二、資源環境的限制性1.自然資源的重要性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要保證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就必須擁有足夠的自然資源。2.現狀(1)盡管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提升,自然資源的種類、儲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斷豐富、完善,但自然資源終究是有限的。(2)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會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限制人類的生存與發展。3.措施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需要建立良性循環關系,以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人類的持續發展。三、人口合理容量1.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1)資源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2)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3)二者關系:人口容量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產物,是衡量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2)影響因素:自然資源環境、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人均資源消費水平等。(3)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第二章 城鎮和鄉村第一節 城鄉空間結構一、城鄉土地利用1.城鎮與鄉村(1)城鎮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2)鄉村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人口分布較為分散的地方。2.土地利用類型類型內容農用地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建設用地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未利用地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3.城鄉用地差異(1)城鎮土地利用指城鎮中建設用地的狀況,反映的是城鎮布局形態和空間功能差異。(2)鄉村土地利用反映農業生產布局、農村居民點以及相關設施的分布狀況。二、城鄉空間結構1.城市空間結構(1)形成:在城市土地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人口和產業在空間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質的功能區。(2)主要功能區:功能區主要功能居住區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工業區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導因素商業區城市各種經濟活動,特別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樞(3)城市各功能區之間沒有絕對的界線,各種功能區相互聯系、相互組合。(4)城市空間結構:規模空間結構較小城市同心圓狀、扇狀和條帶狀較大城市多核心狀、棋盤格狀(5)影響因素: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政策等,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變化。2.鄉村內部空間結構(1)土地利用方式較為簡單。(2)空間形態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深刻。(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務功能相對突出。3.城鄉一體化的意義(1)能夠集約節約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節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費用,提高這些設施的運行效率。(3)促進城鎮與周邊地區和諧發展,減少城鎮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4)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三、城鄉區位分析1.區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該地理事物與其他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2.城鎮區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氣候、水文等。(2)社會經濟因素: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和文化等。3.鄉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從總體上看,自然條件好的地方鄉村聚落多或者規模大,自然條件差的地方鄉村聚落少或者規模小。第二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地域文化和城鄉景觀的內涵1.地域文化(1)含義:指在一定地理環境中成長起來、獨具特點、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一定地域內自然和人文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表現形式: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3)特點:不斷發展變化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2.城鄉景觀是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其外部形態和組合類型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價值觀、審美觀。3.二者關系地域文化城鄉建設二、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1.在民居特色上的體現(1)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不同特色。(2)建筑材料的選用也具有鮮明的地域性。2.在城市格局上的體現(1)我國古代城市建設體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區上反映出嚴格的等級制度。(2)歐洲城市多圍繞教堂、市政廳、城市廣場布局,中心與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筑在城市外圍,體現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3)美國城市由于發展歷史短,缺少體現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筑,中心多摩天大樓,外圍建筑高度逐漸降低,易形成城市帶。3.在建筑風格上的體現(1)我國城鄉建設貫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地域文化發生變化后,建筑風格也會發生變化。(2)當今保護地域文化,將傳統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現代建筑之中,協調好老城區與新城區的發展關系,促成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和諧。第三節 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一、城鎮化1.含義: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2.標志3.動力二、城鎮化的地域差異1.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速度在工業革命之前極為緩慢,之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現在出現了一些大都市帶。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鎮化對比(1)發達國家:起步、水平高,出現了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2)發展中國家:起步、水平較低,發展速度,有些國家出現了城鎮化畸形發展。3.我國的城鎮化(1)當代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2)推進新型城鎮化,需注意問題:①以為核心,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②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城鎮群為主體形態。③借助城鎮化推動鄉村振興。④優化城鎮布局,統籌城鄉發展。⑤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對自然界的干擾和破壞。⑥重視歷史文化傳承。三、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有利:城鎮規模擴大,使城鎮功能日益增強,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的中心。2.不利:對地理環境造成較大破壞,人居環境質量下降;引發環境污染、交通阻塞、房價居高不下、建設用地緊張等問題。3.今后方向:建設生態城市、田園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續、綠色、高效的城鎮化道路。第三章 產業區位選擇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布局一、農業區位因素1.農業的含義: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采集、捕撈、人工馴化、培育、種植、養殖等途徑來獲得產品的產業。2.主要的農業區位因素(1)自然條件:主要體現在氣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2)農業科學技術因素:①技術裝備: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強農業的專業化進程。②生產技術:包括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③信息化: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3)農業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勞動力和政策等。其中市場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產品的價格。二、農業布局1.含義:是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空間分布和農業生產的地域組合。2.要求:農業生產布置在條件適宜的地區,一定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保持合理的比例。3.原則: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4.世界農業的變化特點(1)從自給自足到商品化生產。(2)從“小而全”到專業化。(3)從相對分散到適度集中。(4)從“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5)從粗放型到集約型。(6)農業生產經營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第二節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布局一、工業區位因素1.工業區位:指工業企業的經濟地理位置,以及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與相關事物的聯系。2.主要區位因素自然條件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社會經濟當地的總體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交通運輸、勞動力供給、投資環境、政策、市場等科學技術生產設備與工藝、從業人員素質、科技研發能力、信息化水平等3.區位因素的變化(1)原有區位因素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工業區位因素也在不斷變化。(2)出現新因素:環境質量環境狀況對廠址選擇和企業經營具有重要影響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引導企業布局和集聚,也會引發企業經營模式的變革產業集聚集聚有利于企業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集成創新,增強企業和行業的競爭力二、工業布局1.含義:指工業生產的空間分布和地域組合。2.兩大層面(1)宏觀:包括工業部門、多個企業的總體布局,某工業部門的戰略配置,區域工業綜合布局。(2)微觀:指工業企業的布局,工業點的布局等。3.意義合理的工業布局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促進地區產業均衡發展,有利于城鄉統籌。4.地域表現形式:工業區。第三節 服務業的區位選擇一、服務業概述含義是指生產服務產品和提供服務的經濟部門或企業的集合地位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類型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商務、科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業包括教育、衛生、公共管理、社會保障等二、生產性服務產業——以金融服務業為例1.金融服務業種類銀行辦理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證券證券交易所是買賣股票、公司債券、公債等有價證券的市場信托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保險保險公司是銷售保險合約、提供風險保障的公司2.金融服務業區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經濟基礎、交通通信、政策、科技、勞動力素質、市場等。三、生活性服務業——以商業服務業為例1.商業服務業含義:指以商品流通及相關服務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產品的行業。2.商業服務業區位因素:交通、市場、行政等。3.中心地理論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遠,六邊形數目少;低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小,彼此相距近,六邊形數目多。第四章 區域發展戰略第一節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交通運輸含義指利用各種運輸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路線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交通運輸作用連接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合理交通運輸布局的意義不僅會提高運量,還會降低運輸成本,縮短交通時間,增強原材料、產品和人口的流動性二、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交通運輸與城市發展(1)古代水運地位突出,城市多沿河流發展。典例(2)由于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需要,古代也重視道路的建設,如古絲綢之路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3)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會對沿線城市產生很大影響。①揚州、濟寧、聊城等城市因運河而興起;運河淤塞后發展受阻。②鐵路運輸越來越重要,鐵路沿線城市便迅速發展壯大。2.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1)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提高了可達性,更強化了區位優勢,促進各種生產力要素的流動和集聚,進而可形成經濟帶。(2)經濟帶:①含義:以交通干線為主軸,以途經的大中城市為依托,以發達的產業為主體的帶狀經濟區域。②類型: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復合型等。第二節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一、區域發展戰略1.含義:指對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的整體謀劃。2.特點: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等。3.制定原則:尊重自然規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揚長補短,生態環境優先,謀求共同富裕。二、我國宏觀發展格局1.基本國情:人口數量多、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2.區域發展戰略歷程歷程內容改革開放前堅持區域均衡發展戰略,以優惠政策和大量投資加快內地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改革開放后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沿海工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新時期強調區域協調發展,以國家級經濟帶為骨架,以區域中心增長極為節點,以縣域發展為基礎,形成覆蓋全國的區域發展新戰略三、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1.長江經濟帶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市。2.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原因(1)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3)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4)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1.京津冀面臨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2.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規模。3.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具體要求:以生態型都市圈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4.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目標: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創新增長引擎和生態修復示范區。第三節 海洋權益與我國海洋發展戰略一、海洋權益含義國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種權利和利益的統稱內容在領海的主權,在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在別國領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飛越權以及在別國領海的無害通過權等維護海洋權益的依據國際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內法、國家實踐和歷史證據等二、我國新時期海洋發展戰略1.海洋強國:指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2.建設海洋強國的原因(1)我國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2)在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進行維護和拓展。三、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布局戰略布局具體內容堅持陸海統籌發展要統籌陸海資源配置、規劃布局、環境整治和災害防治、開發強度與利用時序,統籌近岸開發與遠海空間拓展推動海洋經濟發展①優化海洋空間開發格局;②提升海洋傳統產業,優化發展新興海洋產業;③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創新海洋科技奉行科技先行戰略,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技術瓶頸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樹立敬畏海洋、保護海洋的理念,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各種開發活動限制在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保護好海域、海島、海岸線生態環境,保護好海洋生物多樣性。特別重要的是控制陸源污染對海洋環境的損害維護海洋權益妥善解決我國面臨的海洋糾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保障海洋及其資源開發的環境安全,進而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全面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倡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藍色伙伴關系”,通過雙邊及多邊合作,與國際社會共同保護海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完善世界海洋規則制定,構建和平、公平的海洋秩序第五章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1.環境問題:指由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2.類型——按性質分類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生態破壞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資源短缺森林、草原、礦產等資源的減少和破壞二、主要環境問題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類型主要污染物危害大氣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顆粒物等影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蝕材料,影響氣候,降低能見度,引發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和酸雨等水污染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藥、化肥、畜禽糞便等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土壤污染重金屬元素、有機物、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土壤的性質、組成、形狀等發生變化,并導致土壤功能失調、質量下降海洋污染石油污染,來自陸地的生活、生產廢棄物損害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海洋活動、降低海洋環境質量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時期人地關系采集—狩獵社會原始的平衡關系農業社會開始出現不協調工業社會尖銳對立信息社會開始走向協調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轉變傳統發展觀念2.轉變傳統發展模式(1)兩種發展模式的對比發展模式主要目的特點結果傳統發展模式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入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強調環境承載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2)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標志①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②環境污染的治理。③生態保護3.公眾參與,從我做起(1)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獲得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