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學科考點解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必修1 經濟生活第一單元 生活與消費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一.◆測試內容和要求測試內容 測試能級要求了解 理解 運用1 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 貨幣的概念、本質 √3 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4 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 √5 信用卡的功能 √6 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7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考點梳理【考點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2.商品的基本屬性。(1)商品的基本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2)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價值。【注意】①所有的商品都是勞動產品,但不能說所有的勞動產品都是商品。②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③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考點2】貨幣的概念、本質。1.貨幣的概念。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2.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考點3】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1.貨幣的價值尺度。(1)含義:貨幣所具有的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2)要求: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3)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叫價格。2.貨幣的流通手段。(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2)要求: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3)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商品流通。其公式:商品——貨幣——商品。【考點4】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1.紙幣的含義: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2.紙幣的發行規律紙幣的發行規律是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即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注意】①“三有一無”即在紙幣問題上國家有權印刷、有權確定面值、有權發行,但無權規定它的購買力。②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③經濟現象:違背了紙幣發行規律會產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兩種經濟現象。【考點5】信用卡的功能1.信用卡的含義:是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2.信用卡的功能: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功能。3.信用卡的優點: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注意】①信用卡和銀行信用卡不是一回事。②信用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信用卡是指一切電子支付卡,常用的銀行卡包括借記卡、貸記卡和準貸記卡;狹義信用卡包括銀行貸記卡和準貸記卡。【考點6】外匯和匯率的含義(1)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2)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例如】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的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3)圖表:匯率與幣值的關系外幣 本幣 外幣幣值 本幣幣值 外幣匯率 本幣匯率不變 更多 升值 貶值 升高 跌落不變 更少 貶值 升值 跌落 升高更多 不變 貶值 升值 跌落 升高更少 不變 升值 貶值 升高 跌落[注意]①外匯≠匯率。②匯率的高低對內外投資、進出口(貿易)、消費等的關系即是否有利。匯率升降的利與弊本國匯率上升 本國匯率下跌利 弊 利 弊貿易 利于該國進口 不利于該國出口 利于該國出口 不利于該國進口投資 利于該國對外投資 不利于該國吸引外資 利于該國吸引外資 不利于該國對外投資消費 能提高該國企業或居民的國際購買力 不利于該國擴大外需 利于擴大外需 降低該國企業或居民的國際購買力債務 利于該國償還外債 不利于該國收回外債 利于收回該國外債 不利于該國償還外債地位 能提高該國國際地位 會加大該國的國際金融風險 降低該國的國際金融風險 降低該國國際形象結論 要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考點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1.對金錢的認識:(1)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2)從本質上看,它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4)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征。(5)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商品貨幣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征,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2.正確的金錢觀:(1)對于金錢,要取之有道;(2)對于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3.樹立正確金錢觀的原因: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4.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的要求:用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于國家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用之有度的意思是花錢要有所節制,要分輕重緩急,能夠節省的要節省,也就是要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一.◆測試內容和要求測試內容 能級要求了解 理解 運用1 供求關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2 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3 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 √4 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 √二.◆考點梳理【考點1】供求關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1.實現: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2.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時,商品價格上漲,出現“物以稀為貴”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賣方市場。3.供過于求:供過于求時,商品價格下跌,出現“貨多不值錢”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買方市場。[注意]①供求關系是影響商品價格的直接因素,其它各種因素是影響商品價格的間接因素,“間接”最終都是通過“直接”來實現的。②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比較表:賣方市場 買方市場供求狀況 供不應求,商品短缺 供過于求,商品過剩購買者 爭相購買 市場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持幣待購銷售者 市場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趁機提價 競相出售典型形象 “物以稀為貴” “貨多不值錢”【考點2】價值與價格的關系(一)價格與價值的關系1.關系: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2.正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值與價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3.相符合:價格不可能無限制上漲或下跌,始終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從較長時間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符合。[注意]供求關系是商品價格的影響因素,價值是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二)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1.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1)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2.正比: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3.反比: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成比例。4.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概念的關系見下圖表:項目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個別勞動時間 單位商品價值量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社會勞動生產率 提高 縮短(反比) 不變 降低(反比) 增加(正比) 不變降低 延長(反比) 不變 升高(反比) 減少(正比) 不變個別勞動生產率 提高 不變 縮短(反比) 不變 增加(正比) 增加(正比)降低 不變 延長(反比) 不變 減少(正比) 減少(正比)[注意] 高/考/資*源*網 版權所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價格的之間的內在聯系見下圖: 決定 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 商品的價值 → 商品的價格【考點3】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注意]①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屬于現象。②商品的價格從一個較長的時間來看,在逐步下跌,根本原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是價值規律的作用。③在資源配置中,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和價值規律。④等價交換:這里的等價是指商品價格與價值的相符;等價不是每一次都是等價,而是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⑤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⑥聯系考點1、2、3進行理解。【考點4】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1.價格變動對人民生活的影響(1)一般說來,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地它的購買。(2)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2)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還受相關商品(互為替代品,互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A B互為替代品 價格上漲 需求量減少 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 需求量增加 需求量減少互補商品 價格上漲 需求量減少 需求量減少價格下降 需求量增加 需求量增加[注意]①在A商品價格變動的情況下,A商品和B商品的需求量關系是:互為替代品成反比,互補商品成正比;A商品價格和B商品需求量的關系是:互為替代品成正比,互補商品成反比。②互為替代品的A、B商品是競爭關系,A商品熱銷,B商品則滯銷,反之亦然;互補商品的A、B商品是依賴關系,A商品熱銷,B商品也熱銷,反之亦然。2.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1)調節生產規模。當市場上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該商品的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減少,這時生產者會壓縮生產規模,減少產量。當商品供不應求時,該商品的價格上漲,生產者獲利增多,這時生產者會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如圖: ↗供過于求→價格下跌→獲利減少↘生產擴大 生產縮小 ↖獲利增加←價格上漲←供不應求↙(2)提高勞動生產率。①企業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縮短其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給自己的產品提供降價空間,使其在價格競爭乃至生存競爭中更具優勢。②理解:效率是企業的生命。(3)促使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①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能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從中獲取更多的利潤。②理解: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面向市場,了解需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注意]①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并不是不產生影響。②此處層次性強,掌握時要注意層次性和完整性。第三課 多彩的消費一.◆測試內容和要求測試內容 能級要求了解 理解 運用1 收入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2 消費的類型 √3 恩格爾系數的變化反映消費結構的變化 √4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 √二.◆考點梳理【考點1】收入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消費水平的影響1.影響消費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物價水平。2.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居民當前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成正比。3.物價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購買力。一般來說,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物價水平與消費水平成反比。[注意]①物價水平高不等于消費水平高。②居民消費水平高低不僅取決于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二者之間成正比例關系。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成反比例關系。【考點2】消費的類型1.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消費可以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2.按照消費對象的不同:消費可以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3.按照消費目的的不同:消費可以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注意]①錢貨兩清的消費是通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購買的.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即由買主自己享有。②貸款消費的顯著特點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它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次轉移的。③租賃消費是商品的所有權沒有發生改變,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發生改變的消費方式。它的優點是便宜、避免浪費,商品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節約資源。④按照消費目的劃分的三種類型中,最基本的消費是生存資料消費。【考點3】恩格爾系數的變化反映消費結構的變化1.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2.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們消費結構、消費水平的一個系數。3.兩者關系:恩格爾系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特別是影響發展資料、享受資料的增加,限制消費層次和消費質量的提高;恩格爾系數減少,表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改善。4.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注意]①消費結構改善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經濟的不斷發展;直接原因是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②讀P19恩格爾系數圖。【考點4】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1.為什么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1)從消費觀念來看: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不同消費觀念之間的碰撞。(2)從消費反作用來看:①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⑤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2.怎么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1)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性的消費者,踐行正確的原則是: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2)為什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性的消費者,要踐行這些正確的原則?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就是說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進行消費;那些支出無計劃的超前消費,是缺乏理智的;過于緊縮的滯后消費會使人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也不利于推動生產的發展。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消費要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隨大流購買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是不理智的。所以要避免盲目跟風,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只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其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面對嚴峻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我們應該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保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人們形象地把綠色消費概括為“5R”,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duc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evaluat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類回收,循環再生(Recycle);保護自然,萬物共存(Rescue)。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趾,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體現;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人,難以戰勝困難,成就事業;艱苦奮斗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應該發揚光大。[注意]①適度消費不同于超前消費和滯后消費,不是要求人們盡可能的少消費或是不消費。②避免只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③消費者踐行的正確消費原則與消費心理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如,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與攀比心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