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說課稿一、課程標準解讀課程標準: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里的“地球運動”指的是地球運動是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包括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及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義,即晝夜更替、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轉、地球形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晝夜長短變化、季節更替等幾個基本方面。◆“分析”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要求,隱含識圖、讀圖、用圖和建立空間觀念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要求。二、教情學情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本節開始將眼光由宇宙轉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運動。學生掌握了地球的運動特點與意義,就能懂得身邊很多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并為理解大氣運動,水循環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識奠定基礎。教材把地球自轉與公轉放在一起,圖文結合,概括性的介紹了兩種運動的方向、周期、速度特點。(二)學情分析◆學生對于本節課中所涉及的很多現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習以為常所以很少會去尋因溯源,缺乏相關的理論基礎。◆學習了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基礎知識后,學生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識儲備。◆本節內容著重于理論,原理較多,相對抽象、邏輯性強,且要求學生建立空間觀念。而學生已具備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遷移的水平是不同的。三、學習目標確定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和學生情況,確立如下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知識與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特點▲過程與方法:在繪圖、說圖活動中,發展自身讀圖、析圖、圖文轉換以及用地理語言科學描述的能力;在觀察、演示、操作活動中,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借助生活案例,養成發現生活、學以致用的思維習慣以及合作探究、科學嚴謹的學習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教學難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四、教法學法選擇根據目標要求,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擇如下教法學法:教學方法:驅動探究式教學法、互動生成式教學法教學手段:地球儀、三球儀演示、多媒體演示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圖表學習法、直觀體驗學習、發現探究學習五、教學過程設計(一)設疑激趣,情境導入詩詞與地理:毛澤東有詩云:“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偉人高歌,眾人傳誦。有人說詩中有地理,你以為如何?又有人說“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萬里”,你怎么看?設計意圖:從欣賞熟悉的詩詞,設置疑問,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想象“坐地日行”的有趣情景,自然導入。(二)認知驅動,自主建構【閱讀】閱讀教材,自學填表:自 轉 公 轉定義軌道面地軸的空間位置方向周期速度設計意圖:溫故知新,促進已有知識的再現和重組,進而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生發出新的知識,最近知識自主建構,促進認知遷移。(三)活動體驗,思維提升【多媒體展示】地球自轉視頻。【教具演示】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后認識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特點。明確:方向(1)自西向東(2)逆時針——北極看(3)順時針——南極看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在直觀感受中學習。【練習】下列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的圖示,正確的是(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知識遷移。【活動】一人充當極點,另一到兩人按距極點不同距離站在同一直線上繞“極點”轉動,體會不同緯度地點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速度差異。觀察回答:經過相同時間,幾人轉過的角度相同嗎?轉過的弧長相同嗎?不同緯度上,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線速度一致嗎?分別是多少?你能發現什么規律?明確:自轉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外均為15°/小時(2)線速度——赤道處最大,隨緯度的增加而減小(3)南北兩極點線速度和角速度均為零設計意圖:通過表演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調動積極性,培養興趣,加深印象,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多媒體展示】恒星日與太陽日動畫和講解圖片。問:我們通常說的一日24小時就是地球自轉周期嗎?地球自轉360°用了多長時間?稱為什么周期?一個太陽日地球轉了多少度?又稱為什么周期?請比較恒星日和太陽日。設計意圖:通過動畫觀察,理解自轉周期。【小結】請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周期、速度)。【過渡】地球公轉有事怎么一回事?【活動】表演地球公轉:一人站在中間充當太陽,另一人手持地球儀問繞其轉動。其他同學觀察。【多媒體展示】公轉視頻動畫。問:剛才表演與視頻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問題嗎?(地軸空間指向、公轉方向、速度等)【教具演示】三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公轉。設計意圖:通過表演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調動積極性,培養興趣,加深印象,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多媒體展示】公轉軌道示意圖。問:軌道什么形狀?什么公轉方向?在哪里日地最近?最遠?分別是什么時候?速度怎么變化?最近一個月來,地球公轉在軌道什么位置速度有什么變化?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說圖,培養從地理圖示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問題具有啟發性,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促進知識的建構生成。【閱讀】地球的公轉周期。問: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歸年?設計意圖:自主學習,獲得新知。問題啟發,設置懸念,為下節課做準備。(四)新知應用,合作探究【多媒體展示】探究:我國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做了一個實驗:讓一個鉛球從35米高的樓頂豎直下落,測量發現,相對于垂直落點,鉛球實際落點偏移了11.5毫米。你認為,鉛球落點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圖示)1.樓頂線速度比地面( )。2.由于慣性,鉛球下落保持原來的線速度,落點應在垂直落點的“前面”,即( )。3.此實驗,在廣州做比在北京做,鉛球偏移距離更( )若在南半球做實驗,鉛球落點向( )偏。總結豎直下落物體落點偏移規律:豎直下落物體會向( )偏移,偏移距離從( )向( )增加。設計意圖:有利于培養內在動機;有利于發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發創造潛力;有利于記憶的保持。(五)圖文轉換,深化總結【多媒體展示】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比較表。請填表總結。設計意圖:圖表總結,不住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加深記憶。(六)布置作業,開放創新【多媒體展示】練習題:1、有關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地隨地球自轉角速度不相等 B.兩地的自轉線速度相等C.甲地的自轉線速度大于乙地 D.甲地的自轉線度度小于乙地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離最大 B、每年一月初,公轉速度最慢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離最小 D、每年七月初,公轉速度最慢3、地球自轉360度,所需時間是( )A、一個太陽日 B、24小時 C、 23時56分4秒 D、23時48分46秒4、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是( )A、一個回歸年 B、356日 C、366日 D、 365天 6時9分10秒作業:自制地球儀、公轉演示模型。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實踐操作,加深記憶。六、幾點設計說明(一)時間分配1.設疑激趣,情境導入:1分鐘2.認知驅動,自主建構:3分鐘3.活動體驗,思維提升:20分鐘4.新知應用,合作探究:11分鐘5.圖文轉換,深化總結:5分鐘6.布置作業,開放創新:5分鐘(二)設計特色◆自主建構、互動生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強調“生活化地理課堂”“和諧高效課堂”的構建◆關注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發現創新能力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