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難點四 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難點點撥1.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新質變的基礎上,又會開始新的量變,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兩種狀態的循環往復,由簡單到復雜,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量變與質變的區別和聯系量變 質變區 含義 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 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別 狀態 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是漸變,它表明事物變化的連續性和過程。 處于顯著運動狀態是突變,它表明事物變化的階段性和結果。性質 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 事物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聯 統一狀態 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二者統一于事物發展過程之中。系 辯證關系 量變是事物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2.準確理解量變和質變(1)量變引起質變有兩種情形不僅事物數量的增減達到一定程度能夠引起質變,而且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量變的趨勢和方向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向上的、進步的;另一種則是消極的、向下的、退步的。對于前者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使其達到一定程度,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獲得發展;對于后者,我們要注意防微杜漸,把消極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2)準確理解“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一是“必然結果”不是可發生、可不發生的,而是必然要發生的,即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引起事物性質的變化。二是并非有量變就一定有質變,只有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范圍和限度時,才會發生事物性質的變化。(3)準確理解“量變與質變的循環往復”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等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終結。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在新的質變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質變是舊的量變的終結,又是新的量變的開端,事物就是這樣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這兩種狀態循環往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這就是量變質變規律。這里需注意:一是“循環往復”并非只簡單重復;二是這種變化永不停息,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三是這種變化呈現出發展的趨勢,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往復”過程。(4)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情形同部分構成整體的三種情形的關系前者是指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引起質變。這種質變實質上就是后者的三種情形:即第一,當許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構成有機整體時,就會產生部分所沒有的新的整體功能;第二,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就得不到發揮,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體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典例調研【調研1】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產能過剩在鋼鐵、水泥等行業顯現。推動這些行業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控制新增產能,支持優勢企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是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任務。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這說明①要善于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③要注重量的變化,學會優化結構④搞好局部可以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 本題應選D。行業結構調整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其哲學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局部對整體的影響,二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情形,故③④入選。在行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支持優勢企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故②入選。①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知識鏈接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外延增長向內涵增長轉變。所謂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高,成本較高,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較低。所謂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較高。【調研2】如今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誰都說緊張,但緊張的背后,卻是畢業生的愿望、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的相悖。一些用人單位抱怨,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真的沒法用。從哲學角度看,“做小事”和“做大事”的關系是A.質變是量變的結果,能做大事小事自然做得好B.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C.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小事做得多自然能做好大事D.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大事小事應花同樣的力氣做解析 本題考查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故B正確。質變是量變的結果,但量變不等于質變,質變并不是量變的簡單相加,AC觀點均不科學。大事小事不應當平均用力,應分為主次矛盾來抓,D錯誤。解題指導 以社會現實為素材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這是政治試題常用的手段。這要求考生要多關注社會現實,并與課本有關知識進行銜接,即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理解和分析。本題是以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為背景,分析“做小事”和“做大事”所包含的哲理,經過分析本題正確答案為B。【調研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并指出“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請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解析: 注意題目的限制性要求,即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材料內容。首先,要準確再現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的原理。其次,“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答案: (1)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有量的積累和準備,只有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這個目標才能實現。而實現“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社會發展的目標就屬于量的積累過程。實現了這個目標,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經過幾個這樣階段性的量的積累,我國社會就會發生質的飛躍,就能由低水平的小康生活發展到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解題指導 限制性設問是近年來高考主觀題的一個亮點。此類問答題限定材料,限定回答所用的知識范圍,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演繹能力和集中思維能力??忌粌H要了解這部分知識的內容,還需要結合具體材料有條有理、全面地組織答案。強化闖關1.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話主要說明A.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C.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D.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2.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根稻草易折,一股草繩難斷。這啟示我們A.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必須重視量的積累C.要堅持適度原則 D.要不失時機地促進飛躍3.長期以來,江蘇無錫的產業結構偏重,對資源、環境影響較大。無錫有優越的自然環境,但是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目前,無錫正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一方面加緊關閉、搬遷和集中一批企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軟件、服務外包、動漫、集成電路、光伏等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A.規律具有客觀性,必須遵循客觀規律B.正確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C.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D.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排列次序的變化會引起質變4.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碘攝入量維持在尿碘中位數每升100至200微克這一安全范圍內,才能既有效防治碘缺乏病,又避免碘過量的副作用。這一結論證明了A.堅持適度原則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B.將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才能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C.事物是變化發展的D.量變必然引起質變5.由于全球變暖、過度放牧、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頻繁等原因,藏西北高寒牧區草場退化面積正以每年3%至5%的速度擴大,草原生態呈惡化趨勢。上述事實蘊涵的哲理是A.外因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C.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無條件的D.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物質的運動6.2008年6月25日,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次代表大會指出,兵團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爭取由2007年的37:29:34調整為2020年前后的16:44:40,推動兵團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哲學依據是A.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C.事物排列次序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D.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7.一位青年擔心食堂衛生有問題而長期服用抗生素,以致產生嚴重的抗藥性,后來因患感冒使用抗生素無效,不治而亡。有關專家指出,正確使用抗生素,關鍵要走出抗生素濫用的三大誤區,即抗生素越“洋、新、貴”越好、使用抗生素多多益善、抗生素就是消炎藥。這一事例啟示我們辦事情必須①樹立科學意識 ②按客觀規律辦事③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過分和不及 ④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材料一:在連續四年10%經濟增長后,2007年,我國宏觀調控呈現“穩政策、調結構”的新特點,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總體穩定的同時,把更大的力氣用于結構調整,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材料二:有關專家指出,宏觀調控中經濟增長速度、匯率、利率、國債投入額度、土地的投放量,甚至是住房的大小……無不有一個“度”的拿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這正考驗著調控藝術的成熟與否。(1)運用辯證法相關知識,說明國家的宏觀調控為什么要把握好“度”。(2)2007年我國宏觀調控的新特點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參考答案】1.A。材料著重強調量的變化。BCD闡明的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與題意不符合。2.B。材料強調的是量的積累。A與題意無關。CD不符合題意,不選。3.D。調整結構強調了通過結構、次序重排實現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體現了結構次序變化引起質變的道理。4.B。A觀點錯誤,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是準確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CD與題目無關。5.B。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說外因都起阻礙作用;事物的聯系都有條件的,所以AC表述錯誤。D不符合題意。6.C。AB與題干無關。調整經濟結構并不意味著量的增減,故D不選。7.A。認為抗生素使用越“洋、新、貴”越好,使用抗生素多多益善的觀點,違背了適度原則,超過了一定的度,引發了抗生素失效。既然是誤區,說明違反了規律、是非科學意識。④與材料無關。8.解析 本題以熱點材料為背景,突出對綜合能力的考查?;卮鸬冢?)問要從“度”尋找所對應的原理就是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卮鸬冢?)問要全面考慮材料所包含的哲理,即運動、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整體和部分的聯系、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答案 (1)①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引起質變的發生;當量變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事物的性質相對穩定。②宏觀調控達不到一定的“度”,會導致我們希望發生的質變無法發生;超過一定的“度”,會導致我們不希望發生的質變發生。宏觀調控中的“過”與“不及”都無法實現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所以,宏觀調控過程中必須重視“度”的把握,堅持適度原則。(2)①政策保持總體穩定,反映了事物的相對靜止,呈現新特點則體現了運動的絕對性?!胺€政策,調結構”的新特點體現了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②2007年宏觀政策總體穩定,說明經濟發展具有與往年共性的問題,而呈現新特點,說明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矛盾特殊性,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③我國政府強調通過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體現了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構成事物成分排列的結構、次序的變化,會引起質變的發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