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難點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難點點撥1.全面深入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2)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表現為客觀實際和主觀認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從客觀實際著眼,使主觀符合客觀;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物質,并對物質產生反作用,說明只有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才能產生正確的意識,從而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可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要立足于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3)堅持從實際出發,必須堅持客觀實際的全面性、變動性、整體性。堅持從全面的整體的客觀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認識到客觀實際是許多事實的總和,客觀實際是多方面的,如果只以個別事實或某一方面為出發點去判斷、去行動,即使個別事實或這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事實,那還不是真正從實際出發。堅持從變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客觀事實是變化發展的,從實際出發,絕不是從不變的因素出發。它要求我們要看到各種因素及其可能發生的變化,只有從復雜的、變化著的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了的客觀情況,才能正確發揮意識對客觀事物的指導作用,從而取得改造世界的成功。2.全面理解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人們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須正確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從主觀因素上講,關鍵就在于能否堅持從實際出發,能否使主觀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關鍵就是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說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一貫追求的理想狀態的話,而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則是人類認識追求的較高境界。(1)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體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符合客觀。即要求我們要把一般理論、原理等與各地區、各單位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換句話說,主觀認識要同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際相符合。(2)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要隨著實際的變化而變化,同變化了的實際相結合,即必須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了的客觀情況。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符合客觀。(3)主觀認識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并能隨著客觀實際變化而變化,主觀正確反映客觀,這叫做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典例調研【調研1】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形式主義和虛夸假報風趨甚。其原因在于植樹重聲勢輕實效。在植樹現場彩旗招展,人聲鼎沸,領導帶頭植樹,記者前去“捧場”,結果是媒體上的植樹“新聞”鋪天蓋地,管理部門造林統計令人“驚喜”。這告誡人們A.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B.主觀總是符合客觀,與客觀相統一C.要促進客觀事物發展,必須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D.人們的錯誤思想沒有正確思想的反作用大解析 材料強調我國在綠化工作中出現的造假之風危害極大,應當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故本題選C。A不符合題意。B觀點太絕對,主觀不符合客觀的情形也總是經常發生的。D說法是錯誤的,錯誤思想與正確思想不能比較其反作用的大小。方法探究 在做選擇題時運用排除法可以提高做題效率。此方法的要領是:通過對選項的分析,首先排除表述錯誤的選項,這樣可以縮小選擇范圍,甚至可以直接確定選項,然后再考慮題干的規定性,排除不符合題意的選項,即是符合題意應當選的選項。例如在解答本題時,首先排除表述錯誤的選項BD,然后再排除不符合題意的選項A,最后選擇C。【調研2】因修建三峽工程需要搬遷的移民總數將突破規劃的113萬人,最終達到140萬人。適當增加移民人數是由于考慮到三峽庫區的生態承載能力以及三峽庫區的和諧發展等因素。這說明A.客觀條件妨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B.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反作用C.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D.人們的思想愿望決定著實踐的進程解析 A觀點錯誤,客觀條件對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具有制約作用,而不是妨礙作用。意識的反作用是指在意識的指導下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B說法正確,但與題意無關。D是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根據三峽庫區生態承載能力與三峽庫區和諧發展的要求,適當調整移民數量,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原則,故C正確,應當選。知識鏈接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要求,都要求把客觀存在作為觀察、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都要求主觀符合客觀,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的區別在于:一切從實際出發依據的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著重于把握客觀存在的實際;實事求是依據的是規律及其客觀性原理,著重于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調研3】“中國的事情要按中國的情況來辦,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主要是因為A.物質決定意識B.意識依賴于物質C.別國的經驗不一定是從實際出發的D.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解析 AB觀點正確,但不是最佳答案。C觀點錯誤,別國的經驗與模式則是從當時當地的具體實際出發的。材料中“中國的事情與情況”都是客觀的,而“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則沒有堅持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因而主觀與客觀相脫離,沒能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國借用別國的正確經驗和模式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也就是使主觀符合我國的客觀實際,即達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實際出發。解題指導 原理和方法論是學習哲學必須掌握的兩塊最基本的重要內容。在選擇題的選項中,原理與方法論同時出現,不一定就選原理,選什么要依據材料而定。就此題而言,中國的事情要按中國的情況來辦,而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這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其原因就在于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調研4】目前我國一些高校普遍存在著四種傾向:追求一流、追求綜合化、盲目擴大辦學規模、追求研究性大學。大家都爭一流,最后可能多數都入不了一流。還有一些高校把辦學規模當成一個指標,規模越大越好,有的學校只能容納萬人,卻招四五萬名學生。規模擴大了,教學質量卻下去了。(1)一些高校的上述做法違背了什么唯物論哲理?(2)運用第(1)問的結論對題中的事例進行簡要分析。解析 本題屬于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主觀題。這類試題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綜合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回答第(1)問時,必須對材料進行抽象地概括,才能指出一些高校的做法違背了什么哲理。回答第(2)問時,既要注意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又要注意理論與材料的結合。答案(1)一些高校的上述做法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是主觀主義的具體表現。(2)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②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須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主觀認識如果背離客觀實際,就會導致錯誤。③一些高校脫離本校實際追求一流,追求綜合化,盲目擴大辦學規模,追求研究型大學,這是實際工作中的主觀主義,最后只能是事與愿違。對于上述做法我們必須堅決反對。解題指導 對于政治主觀題,我們要善于從設問之中尋找答題方向。比如分析解答本題時,第(1)問是從唯物論角度思考的,結合材料應當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來回答。第(2)問則是在第(1)問的基礎上運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原理對材料進行分析說明。只有準確地把握設問方向,才能結合材料與教材全面地組織答案。強化闖關1.山東省沂南縣蘇村鎮經濟欠發達,中心村也沒有集體積累,不具備舊村改造的經濟實力和條件。蘇村鎮政府以建設新農村的名義,決定在中心村規劃興建東西寬64米、南北長1150米的“商業一條街”,強行對中心村南北大街東西兩側的140余戶民房大拆大建。該鎮政府的做法A.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B.是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表現C.堅持了唯物主義思想 D.是經驗主義的表現2.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國務院有關部門起草了城鄉規劃法草案。上述材料體現了A.客觀的人類社會是可以認識的B.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C.物質決定意識,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D.客觀與主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毛澤東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學“本本”的情況。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是因為A.物質和意識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B.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C.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從馬克思主義出發D.只要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就能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4.遼寧省葫蘆島市10年間耗資1.4億元建起了3座長途汽車站。重復建設、選址不當使3個汽車站旅客稀少、設施閑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很差。領導人的“拍腦袋”決策又一次造出了“苦果”。上述材料啟示我們A.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必須注重意識的阻礙作用B.人們能否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關鍵在于是否有理論的指導C.從實際出發就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D.從實際出發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避免陷入盲目性5.抗震救災進入新階段后應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需總結受災群眾安置的有效做法,堅持從實際出發,城市受災群眾可相對集中安置,而農民鄉土觀念強,責任田需要耕作,宜就地、分散安置。這是因為A.客觀條件是不可改變的B.只有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工作才能取得成功C.自然物的具體形態是復雜多變的D.客觀實際總是多方面的6.目前,一些豪奢的政府辦公大樓和場館建筑的曝光,引起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一個鄉政府竟有美國白宮式的辦公大樓,一個縣級市的城區竟斥資億元建大廣場……。我國人口多,生產力不發達,仍屬于發展中國家。艱苦奮斗、倡儉戒奢是必須的,要反對奢侈浪費、享樂主義。上述材料告訴我們A.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B.正確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反作用C.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D.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7.國家級貧困縣甘肅永靖縣境內,到處是荒山瘠坡,土黃沙厚。但壁立于部分公路兩邊的“文化墻”,卻是一道亮麗的人造景觀。墻面被統一涂成藍色,并畫上風景畫,煞是悅目。當地政府稱此風景是“建設新農村的一種探索”,而當地農民指斥為“遮羞墻”。建設新農村必須是切切實實的奮斗,而不能因創政績而用人造景觀“遮羞”。由此可見A.搞好工作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B.意識的能動作用對改造世界是很重要的C.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D.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8.改革開放以來,為吸引外資、發展經濟,我國政府對外資企業采取了有別于內資企業的稅收政策。后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雖均為33%,但在實施中,內資企業平均實際稅負為25%左右,外資企業平均實際稅負為15%左右,內資企業高于外資企業近10個百分點。內資、外資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影響到統一、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為此,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結合上述材料,說明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與修改是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參考答案】1.A。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但不能說明是唯心主義世界觀或經驗主義的表現,因而不能選BD。C是正確的觀點,不選。2.C。城鄉規劃法草案,是根據城鄉規劃管理工作遇到的一些新問題起草的,這符合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AB與材料不符。D本身說法錯誤。3.B。A錯誤,物質可以脫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C也錯誤,馬克思主義屬于主觀的東西,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出發而不是從主觀出發。D說法太絕對。4.D。材料表明,從主觀出發的決策是錯誤的。A沒有注意到意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BC觀點錯誤。5.B。人們發揮自已的能力,可以改變不利條件,創造有利條件,A觀點錯誤。CD與題干不相符合。6.C。樓堂館所建設中的豪奢之風是背離我國國情的,不符合從實際出發的要求,故C正確。A錯誤,落后的、不科學的意識對事物發展才起阻礙作用。BD與題干不相符合。7.A。從“創政績出發”大搞人造景觀,違背了從實際出發的要求,只有A符合題干。8.解析 本題緊緊圍繞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方法論要求,考查材料與這一方法論的結合點。根據教材觀點,這一方法論包括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從實際出發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是從實際出發要從全面的事實出發;三是從實際出發要從變化的客觀實際出發。把握了以上依據,再結合材料中的事實一一分析即可。答案 (1)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與修改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堅持了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做到了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與修改考慮到對內外資企業、對國家財政收入的影響,堅持了從全面的事實出發,而不是以個別事實作為出發點。(3)企業所得稅法考慮到了我國企業所得稅實際征收情況的變化,堅持了從變化的客觀實際出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