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地理背誦資料班級:姓名:一、地球與地圖1.地球的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可以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證據有海邊看船“站得高,看得遠”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④地球衛星照片⑤月食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地球的最大周長約為4萬km,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3.列表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形狀長度指示方向度數范圍經線半圓相等東西方向0°—180°緯線圓(兩極為點)不相等南北方向0°—90°4.南緯與北緯的分界線為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線為赤道;東經與西經的分界線為本初子午線,東半球與西半球的分界線為20°W和160°E。5.南緯緯度變化規律為越往南緯度越大;北緯緯度變化規律為越往北緯度越大;東經經度變化規律為越往東經度越大;西經經度變化規律為越往西經度越大。6.寫出下列特殊緯線或經線的緯度或經度。北極90°N北回歸線23.5°N赤道0°本初子午線0°南極90°S南回歸線23.5°S東西半球分界線20°W和160°E低緯度是指:緯度0°—30°;中緯度是指:緯度30°—60°;高緯度是指:緯度60°—90°。8.列表比較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方向周期地理現象地球自轉自西向東一天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地球公轉自西向東一年四季變化,五帶的形成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在圖中填出四節氣名稱并完成下表。節氣日期陽光直射點北半球季節北半球晝夜長短北極圈內晝夜長短春分3.21赤道春季晝夜等長晝夜等長夏至6.22北回歸線夏季晝最長,夜最短極晝秋分9.23赤道秋季晝夜等長晝夜等長冬至12.22南回歸線冬季晝最短,夜最長極夜讀教材第14頁五帶示意圖,將五帶的名稱、分界線名稱及相應緯度填入上圖中并完成下表。名稱緯度范圍地理現象熱帶23.5°N—23.5°S終年炎熱,有陽光直射北溫帶23.5°N—66.5°N四季分明,無陽光直射,也無極晝極夜南溫帶23.5°S—66.5°S北寒帶66.5°N—90°N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南寒帶66.5°S—90°S11.地圖的三要素是指: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如何確定地圖上的方向?①有指向標的地圖,以指向標定方向②有經緯網的地圖,以經緯網定方向③一般地圖,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定方向。12.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用一句話描述比例盡的大小與地圖所表示內容的詳略、范圍大小的關系。“尺大圍小內容詳”。13.海拔是指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指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14.等高線具有如下特點:①等高線都是閉合曲線,可以重疊但一般不會交叉;②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高度相等;③等高線上所標注的數字表示海拔高度;④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相等,我們稱之為等高距。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緩。等溫線越密集表示氣溫差異越大。16.寫出以下地形的等高線特點(第25頁):山峰:閉合等高線的中心,數值內高外低;山脊:等高線向低處突出(低突脊);山谷:等高線向高處突出(高突谷);陡崖:等高線重合之處;鞍部:兩座山峰之間的低地。17.讀右等高線地形圖,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A.山峰B.鞍部C.山脊D.山谷E.陡崖18.列表比較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第27頁圖)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海拔高度低高高較低地面起伏小較小很大較大四周高中間低19.可以直觀的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陡緩的是地形剖面圖。陸地與海洋地球表面海陸分布有哪些特點?(三點)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3.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按面積由大到小給七大洲排序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給四大洋依次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2.請在上圖中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七大洲中主要位于東半球的有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有北美洲、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洲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歐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極洲;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北冰洋;熱帶面積最廣的大洲是非洲;人口數量最多的大洲是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非洲與歐洲。四大洋中全部位于東半球的是印度洋;呈“S”形分布的是大西洋。亞洲的東側是太平洋,南側是印度洋,北邊是北冰洋;西連歐洲,西南是非洲,東南與大洋洲、東北與北美洲隔海相望。24.(讀教材第33頁圖2.7)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由北向南依次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歐洲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5.(教材第37頁)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26.世紀初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27.(第41頁)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的一塊,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運動,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28.(讀42頁圖)指出右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塊名稱:A非洲板塊B印度洋板塊C亞歐板塊D太平洋板塊E美洲板塊F南極洲板塊。29.亞洲的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大陸主要屬于印度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30.請在左圖中標注以下山脈或海洋的名稱,并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以下山脈或海洋形成的原因。阿爾卑斯山脈: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安第斯山脈:美洲板塊與無名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紅海: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分離地帶。31.地球上兩條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是指: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它們在分布位置上有什么共同點?處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三、天氣與氣候32.天氣是指:一個地區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包括陰晴、風雨、冷熱等,其特點是多變;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其特點是較穩定。33.衛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熟記第49頁天氣符號)。34.(第51頁)空氣質量的高低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該指數以50為一個分級區間。例如:污染指數60表示空氣質量狀況為良。35.一天中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14時/午后2點,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氣溫最高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8月份;海洋最高是2月份,最低是8月份。南半球則相反。36.一般來說與沿海相比,內陸地區的氣溫日較差和氣溫年較差都比較大。37.在等溫線圖中,判讀規律:①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同;②任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相同;③等溫線呈閉合狀,氣溫四周高,中間低,表示低溫中心;反之為高溫中心;④等溫線密集的地區,氣溫差異大;反之為氣溫差異小。38.(讀第56頁圖)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A:氣溫大致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由高緯度向低緯度遞增;B:同緯度地區,夏季的陸地氣溫高于海洋氣溫;冬季的陸地氣溫低于海洋氣溫;C:在山地和丘陵,海拔大致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從以上規律可以得出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39.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量雨器。40.世界“雨極”是位于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世界“干極”是阿塔卡馬沙漠。40.(讀第60頁圖)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具有如下規律:A、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B、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C、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D、山地和丘陵地區,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從以上規律可以得出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41.(讀第65頁圖)完成下表相關內容,并將各氣候類型對應的字母標注在下面的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中。A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多雨分布規律:赤道附近典型地區:剛果盆地、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B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分布規律:熱帶雨林氣候兩側典型地區: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C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分布規律:亞洲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D氣候類型: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多雨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大陸西岸和中部典型地區: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維多利亞大沙漠E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亞熱帶地區的大陸西岸典型地區:地中海沿岸F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亞熱帶地區的大陸東岸典型地區:中國東南部G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特征:冬暖夏涼,全年降水均勻分布規律:南、北緯溫帶地區大陸西岸典型地區:歐洲西部H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征:冬冷夏熱,全年降水稀少分布規律:南、北緯溫帶地區大陸內部典型地區:亞歐大陸內部、北美洲大陸內部I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規律:亞歐大陸東北部J氣候類型:寒帶氣候氣候特征:全年寒冷干燥分布規律:南、北極地地區典型地區:南極大陸(將上表中各氣候類型對應的字母標注在右圖中。)影響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較低緯度地區,光熱多氣溫高;較高緯度地區,光熱少氣溫低。緯度因素②一般來說,沿海地區,降水多,氣溫差異小;內陸地區,降水少,氣溫差異大。海陸因素③地勢高,氣溫低;地勢低,氣溫高;山地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地形因素四、居民與聚落43.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死亡率,該數據反映了人口增長的快慢;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其單位是人/平方千米千米,它反映的是人口分布的疏密。44.(第71頁圖)一般來說,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45.讀第72頁世界人口分布圖回答: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人口稀疏的地區主要有兩極地區、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海拔過高的高原山區。46.人口增長過快或過多會帶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饑餓貧困、交通擁擠等問題,解決辦法是控制生育;人口增長過慢或過少會帶來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問題,解決的辦法是鼓勵生育。人口的合理增長是指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47.三大人種的劃分依據是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寫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白色人種: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黃色人種: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黑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發源地建筑特色分布地區基督教亞洲西部教堂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清真寺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佛教古印度佛塔、寺廟亞洲東部和中南半島48.填表。(第80頁)49.寫出以下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第78頁)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英語:英國、北美、大洋洲和南亞法語:法國、非洲中部、西部一些國家俄語:俄羅斯等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許多國家阿拉伯語: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國家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的英語。50.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A~F處所代表的主要語言:A漢語,B阿拉伯語,C俄語,D西班牙語,E法語,F英語。(2)B處居民多為阿拉伯人,屬于白色人種,多信仰_伊斯蘭_教,其教徒被稱為_穆斯林,該宗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和清真教。(3)F處居民大多屬于白色人種,多信仰基督教,該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_大洋洲,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4)E處居民多屬于黑色人種,該地區主要屬于熱帶雨林氣候。(5)圖中A、B、C三處中,人口最為稠密的是A處。51.聚落的兩種形式是指鄉村和城市。聚落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哪些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52.從地區分布來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53.“南北對話”是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協商;“南南合作”是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