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班級: 姓名: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是個球體的證據有:海邊觀船、月食、不同的緯度看北極星高度不同、衛星圖片、麥哲倫環球航行、加加林從太空看地球、登高望遠等。 麥哲倫是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人,從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①我國周代“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②我國東漢張衡提出的“渾天說”,認為“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③1522年,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成功,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④1961年蘇聯宇宙員加加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 地球的大?。簶O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第二節 地球儀和經緯網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為了便于認識地球,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緯線: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圈是緯線。赤道是0°緯線,也是最長的緯線,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緯線的形狀都是圓圈,長度不相等,指示東西方向。所有緯線相互平行在地球儀上緯線可以畫無數條。 緯度:赤道是劃分緯度的起點,定為0°緯線。以赤道為界,分為北緯(N)和南緯(S),越向北度數越大是北緯,越向南度數越大是南緯,緯度最大是90°。 低中高緯度的劃分:人們習慣上將緯度0°-30°稱為低緯度,30°-60°稱為中緯度,60°-90°稱為高緯度。劃分高中低緯的兩條界限是30°緯線和60°緯線。 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赤道垂直的半圓是經線,也叫子午線,經線的形狀是半圓,長度相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兩條正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度數和為180度,且每個經線圈都能平分地球,在地球儀上經線可以畫無數條。 經度:0°經線是劃分經度的界限,也叫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經度以0°經線為界,分為東經(E)和西經(W),越往東度數越大是東經,越往西度數越大是西經,經度最大是180°。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和160°E,原因是這兩條經線基本上從海洋上通過,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劃分在兩個半球上。(說明:小于20°的經度一定在東半球,大于160°的經度一定在西半球,20°-160°之間的經度,東經度在東半球,西經度在西半球。) 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形成了經緯網。經線和緯線的交點就是這點的地理坐標,可以確定這個點的位置。經緯網的用途主要有航空、航海、軍事、旅游、救災等。(經緯網的判讀。能根據經緯網圖準確寫出某個點的地理位置。) 第三節 地球的自轉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地球繞著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自轉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時。在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軌跡是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 晝夜產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體。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現象,時間的差異。 地方時: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早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這種在東西方向上由于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時區:經度每隔15°劃分1個時區,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采用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該時區的區時。0°經線是中時區的中央經線,時區以中時區為界,分為東時區和西時區。東12區和西12 區合并為一個時區。示意圖如下: 說明:(1)東邊時間比西邊早,經度相差15°,時間相差1小時;(2)東經在東時區,西經在西時區;(3)北京時間就是東8區的區時,紐約在西5區,倫敦在零時區(中時區)。 第四節 地球的公轉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地球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周期為一年,約為365天。 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并且地軸的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極星附近。 公轉的地理意義:四季的變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五帶的形成,晝夜長短的變化,極晝極夜現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等長。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晝長夜短。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北極圈內為極晝。 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等長。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晝短夜長。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北極圈內為極夜。 注意:(南半球與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出現極晝極夜情況、季節都相反。) 五帶:人們根據不同緯度受太陽光熱的多少,將地球劃分為五帶(北寒帶、南寒帶、北溫帶、南溫帶、熱帶)?;貧w線是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極圈是溫帶與寒帶的分界線。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溫帶四季變化明顯,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課本五帶圖要熟記) 第二章 地圖 第一節 地圖基本要素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三要素。 在地圖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種: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來確定方向,箭頭所指的是北方。③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來確定方向,經線指南北,緯線指東西。 比例尺:線段式比例尺,數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詳細。 第二節 地形圖的判讀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海拔是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作絕對高度。相對高度是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計算:A與B的相對高度等于A的海拔減去B的海拔(或者高減低)。 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用等高線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從等高線上的數值可以判斷地勢的高低,從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斷坡度的大小,等高線稀疏坡度小,等高線密集坡度大。將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深線。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特點:山峰:中間高,四周低,等高線閉合。陡崖:等高線重疊在一起。鞍部:兩個山峰之間的低地為鞍部。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向低處突出。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緩坡、陡坡: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掌握山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這5種地形部位等高線示意圖(課本圖為重點)。 分層設色地形圖: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棕色表示高原。 第三節 地圖的應用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1.地圖的應用:交通旅游圖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和旅游方案;地形圖在軍事指揮和工程建設中作用大,地形圖在公路、鐵路建設種幫助我們優化線路選擇,修路要盡量避開陡崖。 2. 學會正確選擇地圖:1、去商場購物→商場導購圖;2、去公園游覽→公園導游圖;3、外出確定行程→交通圖;4、了解某地地形→地形圖;5、了解省區分布和城市→政區圖 第三章 海洋與陸地 第一節 海陸分布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地球的陸地面積占地表總面積的29%,而海洋面積占地表的7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北半球與南半球比較,北半球陸地集中;東半球和西半球比較,東半球陸地集中,但是地球不管怎么劃分為兩半,海洋面積都是大于陸地面積。 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包圍、分隔,其中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面積較小的稱為島嶼,大陸與其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陸地分為七個大洲。 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依次是: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面積最大,深度最大,島嶼數量最多(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是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西洋(形狀略呈“S”型);印度洋(大部分處于熱帶,約呈三角形);北冰洋(緯度最高,冰雪覆蓋)。 亞洲與歐洲大陸連為一體,稱為亞歐大陸。重要的洲界線:(在地圖上記憶) ①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②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③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④亞洲與北美洲分界線是白令海峽。⑤歐洲與非洲分界線是直布羅陀海峽。 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域之間寬度較窄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要掌握的內容(課本圖): ①大洲的形狀辨別;②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烏拉爾河、青藏高原、落基山山脈、安第斯山脈、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剛果盆地等的位置; ③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④科迪勒拉山系 = 落基山脈(北美洲) + 安第斯山脈(南美洲) 7.陸地地形之最。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北極地區,屬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塊,是丹麥的屬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的。④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歐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熱非洲,最冷南極洲。 10.東西半球圖(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一定要熟悉): 第二節 海陸變遷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海陸變遷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如喜馬拉雅山脈發現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有古河床遺跡。此外,人類活動也能引起海陸變化,如荷蘭的圍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陸。 地表形態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以后大陸解體、分裂,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 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劃分為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南極洲板塊這7大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板塊運動有兩種,擠壓和張裂。擠壓的地方容易形成高山、島弧鏈或海溝;張裂的地方容易形成裂谷或者海洋。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象:紅海不斷擴張(原因:紅海處在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運動表現為張裂,所以不斷擴張)、喜馬拉雅山不斷長高、地中海不斷縮小、大西洋擴張等現象。 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有關,凡是板塊交界的地方,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柴R拉雅地帶、環太平洋沿岸地帶。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天氣 (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天氣和氣候 概念 時間 變化 基本要素 例詞 天氣 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 短時間(小時、一天或幾天) 多變 氣溫、降水、風云、霧等 陰晴、風雨、冷熱、雪、雹、霧等 氣候 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長時間(季節、全年或終年等) 穩定 氣溫、降水 終年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等 衛星云圖是由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云層運動狀況的圖像。衛星云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區,云的顏色越白,表明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區一般是陰雨區。 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空氣污染指數越低,空氣質量級別越低,空氣質量狀況越好,對人體健康越有利。 空氣污染指數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以上 空氣質量級別 I級 Ⅱ級 Ⅲ級 Ⅳ級 V級 空氣質量狀況 優 良 輕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對公眾的健康 沒有任何危害 較敏感的人群會受到影響 對敏感人群的不利影響尤為明顯 所有人的健康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差異(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1.以一天(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日(年)變化。通常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 (1)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氣溫的日變化;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氣溫的年變化。氣溫變化的大小用日較差、年較差來衡量;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氣溫的變化。 (2)不同地區,氣溫的年變化不同。熱帶、溫帶、寒帶的判斷方法:①熱帶:終年炎熱,年較差?。虎诤畮В航K年寒冷,年較差大;③溫帶: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較差大。 2.一天之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2時,氣溫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氣溫日較差。氣溫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氣溫的單位為℃,讀作攝氏度。氣溫一般每天測4次,時間分別是2時、8時、14時、20時。 3.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的地方,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4.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是影響氣溫分布的三個因素;其中緯度是最主要因素。 5.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因素: 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降低 緯度因素 同緯度地區,海洋和陸地的氣溫不同。北半球同緯度地區,夏季(7月)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1月)海洋氣溫高;南半球相反。 海陸因素 等溫線的分布與緯線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溫線更平直 海陸分布 在山區,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m降低6℃) 地形因素 第三節 降水的分布與差異(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1.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種形式,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降水的差異表現為地區差異和時間差異。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 2.在地圖上將降水量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3.降水的形成:濕潤空氣受熱上升,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后凝結,形成降水。降水同空氣的上升運動有關,空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因素: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緯度因素 (2)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海陸因素 (3)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海陸因素 (4)山區(地形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地形因素 5.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的小山村,被稱為世界“雨極”。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區,被稱為世界“干極”。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1.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氣候類型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 氣候特征 終年炎熱干燥 終年高溫多雨 終年高溫, 分干、濕兩季 終年高溫, 分旱、雨兩季 分布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 赤道附近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亞洲南部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2)溫帶氣候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氣候 氣溫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 氣候特征 夏季炎熱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 終年溫和濕潤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和多雨 分布 中緯度大陸東岸, 如:亞洲東部 中緯度大陸內部, 如:亞歐大陸中部 中緯度大陸西岸, 如:歐洲西部 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3)寒帶氣候 氣候類型 特點 分布 寒帶氣候 (極地氣候) 冰原氣候 終年嚴寒 分布在南北極地區,冰雪覆蓋。 苔原氣候 長冬無夏 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部邊緣,生長著苔蘚和地衣等。 高原山地氣候 終年低溫 中緯度的高山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脈等地區 第五節 形成氣候的主要因素(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緯度因素 影響氣溫 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影響降水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海陸因素 影響氣溫 北半球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南半球相反。 影響降水 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地形因素 影響氣溫 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況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約0.6℃。 影響降水 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人類活動 一方面可以改善局部氣候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的活動會導致氣候惡化。 天氣、氣候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 (1)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不同的農作物需要不同的氣候條件。①南船北馬、南稻北麥、南柑橘北蘋果等;②災害性的天氣、氣候異常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危害。 例:干旱、洪澇、臺風、沙塵暴、冰雹等。 (2)人類活動也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三大氣候問題:①全球氣候變暖:原因:燃燒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增多。②臭氧層空洞:使用制冷設備向大氣排放含氟物質。③酸雨:燃燒煤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達到70億。19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緩慢;19世紀以后,人口增長速度大大加快。世界每增加10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 2.人口增長的快慢,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人口增長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度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受生活水平、醫療條件、人口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長緩慢;非洲、南美洲、亞洲人口增長較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 3.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來說明。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為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計算方法為:人口密度=某地居住人口數/某地面積。 4.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亞洲東部、歐洲、南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平原地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早,人口稠密;極端干旱的沙漠、潮濕的熱帶雨林、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 5.發達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停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等問題;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鄉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劇膨脹而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 6.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嚴重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是人口問題。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是: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相適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我國解決人口問題有一項基本國策是計劃生育。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根據人類的體質特征,將世界居民劃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 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 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 2、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產生于西亞,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②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教徒稱為穆斯林;我國回族和維吾爾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也稱清真教;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③佛教產生于古印度,在中國蒙古族和藏族人信仰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3、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4、語言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及東南亞。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非洲的南部等。 俄語: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第三節 聚落——人類的聚居地(背誦情況:□熟練、□一般、□不熟,家長簽字: ) 1、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類型。全世界大約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 2、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的形態與分布也千差萬別,有的呈團狀,有的呈條帶狀,還有的呈點狀等。地形、水源、交通等是影響聚落的重要因素。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在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聚落零散分布,數量較少。 3、聚落文化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另一方面作為特殊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促進著地區經濟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