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綜合材料題的解題思路和對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無論是在中考,還是在學校的各類測驗中,歷史與社會的綜合材料題都是師生備考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對各類試卷的分析,對綜合材料題的基本解題思路進行歸納分類,并找出相應的訓練提高的對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在考場上的發揮水平。歷史與社會綜合材料題的解題思路有多種分類,下面提出的分類是按綜合材料題的答案來源分類:第一類是從材料到教材的重要知識點得出答案,第二類是從材料到材料得出答案。一、第一類綜合材料題在歷史與社會的考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目前的考試中占第二卷分值的絕大部分。以九年級九月份的月考第26題為例,就是典型的第一類型綜合材料題。該題引用了教材專題探究部分關于“杜魯門主義”的資料,考察了學生對冷戰產生原因、冷戰政策、冷戰的目的、冷戰格局的典型表現和影響、冷戰結束的標志這幾個教材正文的重要知識點。26.閱讀下列材料(14分)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國會咨文,闡述了“杜魯門主義”——世界已分為“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兩個敵對堡壘。美國對外政策的總原則是:幫助自由民族保持他們的自由制度和國家完整,對抗想把共產主義強加給他們的侵略活動。……美國對受到共產主義威脅需要援助的國家給以金錢、原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回答下列3個問題)問題一:材料中的“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各指什么?(4分)問題二:美國對外政策的“總原則”實質上反映了它戰后推行的哪一政策?(2)其目的是什么?(2分)問題三:這一政策在政治、軍事上表現為哪兩大集團的建立?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這種世界格局結束的標志是什么?(6分)第一類綜合材料題的解題步驟可以概括為:研讀——判讀——對應——解答。首先是研讀材料和問題,研究材料內容和問題的關鍵詞句;其次是判讀:判斷問題之間的聯系、材料之間的聯系(多材料的題),爭取找出“題筋”;第三步是圍繞“題筋”,將每個問題與教材中的重點相對應;最后是將精簡整合過的教材相關知識點正確、工整的寫在答案位置。以上面的例題為例,研讀材料后應該抓住材料中的“杜魯門主義”這一關鍵詞,并判斷所有的問題都在圍繞這一關鍵詞展開。第二步,在判讀問題之間的關系時,應該發現問題二的第一問是“題筋”,其他問題都與這一“題筋”相關聯,是圍繞“題筋”展開提問的。第三步首先將“題筋”的對應解決:材料“杜魯門主義”—(對應)—教材中的“冷戰“政策。其他的對應關系,只要是教材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同學都應該會對應:“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冷戰”目的——遏制共產主義;兩大集團——北約和華約;“冷戰”影響——長達40年的東西方對峙;“冷戰”結束的標志——東歐巨變和前蘇聯解體。最后一步是學生的書寫習慣和語文功底。對于第一類綜合材料題的對策,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解決關鍵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其實質是學生對教材重要知識點的掌握(記憶)和理解(運用),在習題練習和講解中訓練第一步,在課堂聽寫和考前要求中提高第四步。書寫習慣和語文功底不是歷史與社會的教學重點,但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水平,教師應該強調并適當訓練,在月考評分時給予適當關注。二、第二類綜合材料題“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題型新穎,能力考察傾向性強,特別值得關注和研究。第二類綜合材料題“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其特點是提出的問題是從材料中提出來的,解答問題的答案也要直接或間接的到材料中去找。目前,這一類型的綜合材料題在第二卷中所占比例小于第一類綜合材料題,有時夾雜在第一類綜合題中,較少單獨以一獨立的綜合題出現。但是,這一題型是比較新的一種綜合題,近年來頗受各級教研人員的重視。這一題型的開發從理論上講尚有很大的空間,開發的方向是傾向于各個層次的能力考察,所以對這一類型的綜合材料題特別值得我們一線的老師關注和研究。28、閱讀下列材料后回答(14分)自然增長率 總增長率北京市 -0.015 5.292河南省 0.564 0.562材料一:《中國主要大煤礦分布圖》 材料二:2003年北京市與河南省人口增長指標材料三:一棵生長20年的大樹,僅能生產一次性筷子6000——8000雙。我國每年生產一次性筷子1000萬箱,其中600萬箱出口日本、韓國等。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卻不用自己國家的森林生產,而且用后還回收造紙。我國森林覆蓋率不及日本的四分之一,每年為生產一次性筷子減少森林木材蓄積200萬立方米。材料四: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東西部之間,差異更為明顯。(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回答下列4個問題)問題一:材料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存在哪些問題?(2分)問題二:根據材料三回答: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一次性使用的物品?針對一次性用品,我們應該怎么辦?(4分)問題三:根據材料二回答:北京市與河南省人口增長的差異;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4分)問題四: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們應如何協調人口、資源與發展的關系?(4分)29.閱讀下列材料后回答(12分)材料一: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5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5年12日至13日到深圳考察,他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圳等經濟特區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努力增創新優勢,繼續當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范地區,繼續發揮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作用。材料二:速度,帶給深圳榮耀與輝煌;速度,也讓深圳付出代價與傷痛。“四個難以為繼”足以說明問題:可開發地僅剩200多平方公里;能源、水資源緊張;人口不堪重負;環境嚴重透支,承載力不強。材料三:南海風起,潮涌深圳。循環經濟高高升起的桅帆,讓深圳看到了新大陸的邊際線。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徹底改變了“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的傳統經濟模式,創造出經濟、生態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綠色GDP”,開辟出一條新型發展之路。材料四:“循環經濟是一個美麗的圓,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圓心,圓弧的起點是資源,依次劃過產品、廢棄物、廢棄物綜合利用,終點又回到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模式。材料五:“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第37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材料六:2006年3月14日,深圳出臺全國首例《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回答下列3個問題)問題一:材料一中為什么說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還有哪些“窗口”“試驗田”?(4分)問題二:當今時代,深圳開辟出的一條新型發展之路是什么?為什么要開辟出新型發展之路?(4分)問題三:我們為什么要善待地球?根據“PRED”及其相互關系,我們應當怎樣善待地球?(4分)例題28題中的問題三和例題29題的問題二就屬于第二類綜合材料題,并夾雜在第一類的綜合材料題中。從兩個例題來看,這類綜合材料題考查了四個層次的能力:閱讀材料后的搜尋要點的能力(29題搜尋到“循環經濟”這一關鍵詞);對圖表數據材料進行文字描述和概括的能力(28題描述北京和河南人口差異);分析材料尋找材料間的邏輯因果關系(29題走“循環經濟”之路的原因);分析圖表數據間的內在邏輯關系(28題分析北京和河南人口增長差異的原因)。這四個層次的能力考查是從低級向高級過渡,考查了不同類型的能力傾向。由于這一類綜合材料題可以考查的能力類型很多,教師在對學生的訓練過程中應該立足于教學過程,在教學中的能力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綜合運用材料。在考試講評中結合例題講透、分析透徹。因為這一類綜合材料題的變形很多,所以發展學生的核心能力是根本,做好例題、范例的講解是具體手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