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梳理

資源簡介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梳理
第一章 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思維點撥:人耳聽到聲音的條件:有聲源、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有良好的接收裝置、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在人耳能感覺到的聲波的頻率范圍內。
2.聲音的傳播: (l)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而聲音的傳播速度取決于介質的性質,相同的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較慢,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2)聲音在空氣(l5℃)中的傳播速度是 340m/s。(3)聲音在傳播途中遇到較大障礙物時,在界面發生反射,聲波返回形成回聲。我們可以利用回聲測距、測深。
二、聲音的特征
1.音調:音調就是指聲音的高低,音調的高低與發聲體的振動快慢(頻率)有關。發聲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發聲體振動越慢,音調越低。
2.響度:響度就是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動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就越大; 振幅越小,響度就越小。
3.音色: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例如: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同一曲譜 (相同的音調、相同響度),我們一聽就可辨出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這是根據不同的樂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出來的。
三、噪聲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2.減弱噪聲的途徑: (1)防止噪聲產生;(2)阻斷噪聲的傳播;(3)防止噪聲進入耳朵。
四、超聲波和次聲波
一般地說,振動頻率在20Hz到20000Hz之間的聲音人類是可以聽到的,稱為聲波。20Hz以下和 20000Hz以上分別屬于次聲波和超聲波的范圍,人耳是不能聽到的。在聲波范圍內,隨著頻率的增加音調由低變高,但是在不同頻段,人耳的感受力并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音頻在1000Hz以下,隨著頻率的降低,聽覺會逐漸遲鈍。因此,人耳對低頻噪聲容易忍受,而對高頻噪聲則感覺較敏銳,耐受力差。若長期生活在偏高頻率的巨響環境中,會引起耳朵部分受損或嚴重失聰。
第二章 光現象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思維點撥:如果不是同一種物質或物質不均勻,光都不會沿直線傳播。
2.應用:影子、小孔成像。
3.影和像的區別:影是由于光在直線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物體而被遮擋后,在物體背后出現的黑色區域;像是光因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等產生的光現象。 影只能顯現出與物體外形相似的陰暗輪廓,像可以清晰地顯現出物體的外形、顏色以及部分質感。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思維點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區別:鏡面反射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照射時,反射光仍平行;漫反射的反射面凹凸不平,平行光照射時,反射光不再平行。
三、平面鏡成像特點及其應用
1.平面鏡有兩個作用:成像和改變光路。
2.平面鏡成以鏡面為對稱軸的虛像。特點:等距、虛像,物像等大,線面垂直。
3.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項目 實像 虛像
概念 實際光線的交點 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倒立或正立 倒立 正立
能否被光屏承接 能 不能
舉例 小孔成像 平面鏡成像
四、光的折射規律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光發生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
思維點撥: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或其他透明物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線從水、玻璃或其他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減小)時,折射角也增大(或減小)。
光學作圖小技巧:光發生折射時,空氣中的光線總是遠離法線。(空中角大)
第三章 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2.光經透鏡折射時有三條特殊光線:
(1)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2)過焦點(或延長線過焦點)的光線經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
(3)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透鏡折射后過焦點(或延長線過焦點)。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u) 像的性質 像距(v) 應用
大小 倒正 虛實
u>2 縮小 倒 實 u=2 等大 倒 實 v=2 測焦距
2 投影儀
u= 不 成 像
u< 放大 正 虛 v>u 放大鏡
2.思維點撥:
兩個轉折點:
(1)二倍焦距點:放大和縮小實像的轉折點,當u= 2 時,凸透鏡成等大的實像。
(2)焦點:實像和虛像的轉折點。當u= 時,凸透鏡不能成像;當u> 時,凸透鏡成實像;當u< 時,凸透鏡成虛像。
兩個一致性:
(1)像隨物移動方向的一致性:物向左(右)移,像也向左(右)移。當成實像時,物距增大像距減小,物距減小像距增大;當成虛像時,物距增大像距增大,物距減小像距減小。
(2)像的大小隨像距大小變化的一致性:像距變大,像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
3.近視眼是像成在了視網膜前,故應戴由凹透鏡制成的眼鏡來矯正;遠視眼是像成在了視網膜后,故應戴由凸透鏡制成的眼鏡來矯正。
三、顏色與光
1.顏色:知道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和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2.看不見的光: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之外的光,紅外線與紫外線。
第四章 熱現象
一、物質的三態與溫度
1.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為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狀態的變化與溫度的高低緊密聯系。
2.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常見的測量溫度的工具是液體溫度計,其測量原理是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溫度計中常見的測溫液體是酒精和水銀;溫度計上的標度常采用攝氏溫標,用符號“℃”表 示,讀作攝氏度。
3.溫度計的使用方怯:
會選,任何一支溫度計都有一定的測量范圍,即量程。要能根據被測物體溫度的高低選擇量程適當的溫度計。
會看,溫度計上最小一格所代表的溫度值就是該溫度計的分度值,分度值越小,該溫度計的測量值就越精確,測量前要看清溫度計的分度值,根據需要精心選擇。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浸沒在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會讀,要等到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讀數,且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會記,指記錄的結果要由數值和單位兩部分組成。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是指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凝固是指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熔化時吸熱,凝固時放熱。
2.晶體與非晶體的異同點:
(1)晶體熔化時,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該溫度則為該物質的熔點;晶體凝固時放出熱量,溫度保持不變,該溫度則為該物質的凝固點;同種晶體,熔點和凝固點是相同的。
(2)非晶體熔化肘,吸收熱量,溫度不斷上升;非晶體凝固時放出熱量,溫度不斷下降;非晶體沒有熔點和凝固點。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指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這一過程需要吸熱;液化是指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這一過程需要放熱。
2.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
特點比較汽化方式 發生部位 溫度條件 劇烈條件 影響因素 溫度變化 共同特點
蒸發 只在液體表面發生 任何溫度下 緩慢 溫度;表面積;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速度 降溫 都屬于汽化現象,都要吸熱
沸騰 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 在一定的溫度下(沸點) 劇烈 液體表面的氣壓 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
3.液化的兩種方法:降低溫度(所有氣體)和壓縮體積(部分氣體)。
四、升華和凝華
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升華需要吸熱; 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凝華需要放熱。秋、冬季節生成的霜以及冰箱里白色的“粉”都是由于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冬天的窗戶上通常也會有冰花, 冰花是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冰花的位置不在寒冷的室外,而是在溫暖的室內,也就是窗戶玻璃的內表面。
思維點撥:判斷六種物態變化,關鍵是分析變化前的狀態,找準變化后的狀態。
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
一、摩擦起電現象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即正電荷和負電荷。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因失去一部分電子而帶正電荷,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因得到一部分電子而帶負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摩擦起電的實質是使電荷發生了轉移。可以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了電。
二、串、并聯電路的識別
識別串、并聯電路是學習電路連接和計算的基礎。
識別的關鍵是抓住串、并聯電路的特點,不能單從形式上判斷。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電流法:此法是識別串、并聯電路最常用的方法。讓電流從電源正極出發經過各用電器回到電源負極,途中不分流,電流始終是一條路徑,這就是串聯電路;如果電流在某處分為幾條支路,每條支路上都有用電器,電流在電路中有分有合,這就是并聯電路。
2.斷開法:在多個用電器組成的電路中,把其中某個用電器斷開(如去掉該用電器) 。如果其他用電器都不能工作了(如電燈不發光了) 。則這個電路是串聯的;
如果其他用電器仍能工作,則這個電路是并聯的。該方法的依據是:串聯電路中各元件間相互影響,相互干擾;并聯電路中各元件相互獨立,互不影響。
3.去表(拆除)法:電流表的電阻很小(在初中階段一般等效為導線) ,電壓表的電阻很大(在初中階段一般等效為斷路)。在分析電路時按上述等效方法把電壓表、電流表去掉,從而簡化電路,然后分析其他各元件是如何連接的,最后把電流表、電壓表再放回原處,看看測量的是哪個用電器的電流或電壓,從而識別電路。
4.節點法:在識別不規范電路的過程中,無論導線有多長,只要中間沒有電源、用電器等,導線兩端點均可以看成同一個點,從而找出用電器兩端的公共點。 然后結合電流法判斷電路的連接方式。
三、用電流表、電壓表探究串、并聯電路的規律
用電流表、電壓表探究串、并聯電路的規律時,應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比較,并進行簡單推理,尋找數據之間的關系。在初中物理中,數據之間的關系通常表現為“相等、之和、之差、乘積、比值”等數學關系。
實驗數據是對實驗事實的客觀記錄,探究的結論是在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論證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響,需要研究不同情況下的串、并聯電路的規律。一般情況下,需要改變電源電壓,或換用不同規格的燈泡,再進行多次測量。
第六章 電壓 電阻
一、探究影響電阻的因素
探究導體電阻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原理是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電流的變化來研究導體電阻的變化。(也可以用串聯在電路中的小燈泡亮度的變化來研究導體電阻的變化,即轉換法)由于導體電阻的大小和導體本身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都有關,所以在探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一個因素有關"時必須指明"相同條件"(即采用控制變量法)。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是否接入電路、外加電壓及通過電流的大小等外界因素均無關。
第七章 歐姆定律
一、電阻的串、并聯
1.電阻串聯時,電路中總電阻的阻值等于各個電阻的阻值之和,即R串=R1+ R2。
2.電阻并聯時,電路中總電阻的阻值的倒數等于各個電阻的阻值倒數之和,即=十。
3.五個推論
推論(1) :串聯電路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最大)的阻值都大(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長度) ;并聯電路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最小)的阻值都小(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
推論(2):在并聯電路中,只要多并聯一個電阻(不論該電阻的阻值大小) ,其總電阻一定減小;在串聯電路中,只要多串聯一個電阻,其總電阻一定增大。
推論(3):n個相同的電阻R并聯,總電阻R并= ;n個相同的電阻R串聯,總電阻R串=nR。
推論(4):若干個電阻串聯或并聯,其中任意一個電阻的阻值增加,總電阻的阻值增大;任意一個電阻的阻值減小,總電阻的阻值也隨之減小。
推論(5):串聯電路中,電壓與電阻成正比:=:并聯電路中,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二、歐姆定律
用控制變量法研究通過電阻的電流跟其兩端電壓的關系時,我們可以發現:導體的電阻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隨其兩端電壓的增大而增大;電壓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隨導體電阻的增大而減小。
歐姆定律的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I=。
在用公式I=計算時,公式中的I、U、R 必須是同一時刻、同一段電路上的電流、電壓、電阻。
注意:I=和R=的區別。I=表示導體中的電流大小取決于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這段導體的電阻。當導體中的電壓U或R變化時,導體中的電流I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即I、U、R都是變量。R=表示一段導休兩端的電壓跟這段導體中的電流之比等于這個導體的電阻。它是電阻的計算式,而不是它的決定式。對于一個給定的導體,比值是一個定值;而對于不同的導休,這個比值一般是不同的。絕對不能認為導體的電阻跟電壓和電流有關。
三、“伏安法”測電阻
所謂“伏安法測電阻就是利用電壓表測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再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計算出小燈泡的電阻,是一種間接的測量法。在用“伏安法”測電阻時,要在電路中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從而改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至少讀出三組電壓值和對應的電流值,由R=計算出三次電阻。由于小燈泡的電阻受到溫度的影響,所以在實驗過程中,燈泡的燈絲發光程度不同,燈絲的溫度不同,它的電阻也不同。測小燈泡的電阻時,不能求平均值。
四、安全用電
不管是人體觸電還是引發火災,都是電路中的電流過大造成的,因此從歐姆定律I=的角度考慮,都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1)電壓越高越危險,因為電壓越高,電流越大;(2)防止電阻過小,如用濕手觸摸開關和用電器、不該連接的地方錯誤連接造成短路等,因為電阻越小,電流越大。
第八章 電功率
一、電功率
1.電功率是用來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用電器在1s內消耗的電能叫做電功率。用公式P =表示,利用該公式還可以得到電功率的另一個計算公式P=UI,這兩個公式對不同情況下各種用電器的電功率的計算都適用。
2.利用P=UI和歐姆定律我們還可以推導出電功率的另外兩個計算式:P=I2R=,這兩個公式只適用于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的計算。
3.用電器上一般均標有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表示該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和電功率。而實際生活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不一定就等于額定電壓,因此其消耗的實際功率也不一定等于其額定功率。其關系如下:
當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正常工作;
當U實當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不能正常工作,很容易損壞或縮短使用壽命。
對于某個用電器而言,額定電壓是唯一的,因此其額定功率也是唯一的。而實際功率隨著用電器兩端的實際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對于燈泡而言,其亮度取決于它消耗的實際功率。不同的工作條件,可能會導致額定功率大的燈泡發光較暗,而額定功率小的燈泡發光較亮。
4.電功率的測量
(1)伏安法:原理是P=UI。測量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時,應注意選取的電壓值要有代表性,并且不能讓電壓超過額定電壓的1.2倍。求燈泡電功率的平均值是沒有意義的。
(2)用電能表測電功率:原理是P=。測量時關閉其他所有用電器,只讓待測用電器工作,通過電能表轉動的圈數和通電時間即可算出該用電器的電功率。
5.串、并聯電路中用電器消耗的總功率均等于各用電器消耗的電功率之和。
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根據P= I2R,電流一定時,各用電器消耗的電功率與其阻值成正比,即電阻越大,消耗的電功率越多。
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根據P= ,電壓一定時,各用電器消耗的電功率與其阻值成反比,即電阻越大,消耗的電功率越少。
二、電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這個現象叫電流的熱效應。
2.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用公式表示為Q=I2Rt。如果用電器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熱(如在純電阻電路中) ,則Q=W=UIt; 若只有一部分轉化為熱,則Q三、生活用電常識
1.電功率與安全用電。造成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短路,二是用電器的總功率過大。 家庭電路中應安裝保險絲或空氣開關,在電流過大時自動切斷電路。
2.若使用帶有金屬外殼的用電器,則要用三孔插座,通過上面的孔將金屬外殼與大地連接,將外殼上可能帶的電導入大地,以防觸電事故的發生。
第九章 電與磁
一、磁場和磁感線
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而磁感線是人們假想的曲線,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就如同用“光線”描述光的傳播路徑一樣。
二、電磁鐵
與永磁休相比,電磁鐵有這樣幾個優點:磁性的有無可以通過電流的通斷來控制;磁場的方向可以通過電流的方向來控制;磁性的強弱可以通過電流的大小來控制。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的實驗中,關鍵是掌握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把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轉換為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多少。
三、電磁感應
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里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這就是電磁感應現象。
(1)“閉合電路”是指電路是閉合的而不是斷開的;“一部分導體”說明不是整個電路;“切割磁感線運動”指的是導體與磁場的相對運動,磁場不運動,導體運動時,導體能切割磁感錢產生感應電流;導體不運動,磁場運動時,導體同樣也能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2)當切割磁感線的方向或磁場的方向發生改變時,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也會發生改變,但當這兩個因素同時改變時,感應電流的方向不變。
2.電磁感應現象是發電機的工作原理,發電機在工作時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四、直流電動機和交流發電機的比較
兩者異同點可以用下表表示:
項目 直流電動機 交流發電機
不 同 點 原理 利用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使線圈轉動,利用換向器及時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保持線圈的持續轉動 電磁感應現象
結構 有換向器(銅半環) 沒有換向器(用銅圓環)
能的轉化 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相同點 都有磁極、線圈、支架等
第十章 信息的傳遞
電磁波與通信
當導體中有迅速變化的電流時,在它的周圍空間就會產生電磁披。電磁波傳播的速度與電磁波的頻率無關,頻率越高,它的波長越短。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但能被金屬物質屏蔽。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
一、質量
質量是指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自然界中的物體都有質量,物體質量的大小與外界條件沒有關系,它只決定于物體本身所含物質的多少。質量是物體的一個物理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物質的狀態及其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注意:物理學中的“質量”與生活中的“產品質量”中的“質量”含義不同,后者是指產品的優劣程度。
二、質量的測量
1.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一般步驟可以簡單記憶為:(1)放平(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2)游碼歸零(將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 (3)調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4)左物右碼(將被測物體放在左盤中,砝碼放在右盤中);(5)移動游碼使其平衡(若沒有合適的砝碼使天平正好平衡,則可移動游碼使其平衡); (6)讀數據、記數據。
思維點撥:在測量物體的質量時,如果天平不平衡,不能再去調節平衡螺母,而應加減砝碼或移動游碼。
2.天平是一種比較精密的儀器,使用時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最大測量值,也不能小于天平標尺的分度值。如果物體的質量太小,可以采用“累積法”測量。如測量一枚郵票的質量可先測出多枚相同的郵票的質量,然后求其平均值。
三、物質的密度
公式=是密度的定義式,不是決定式。密度等于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它的大小與其質量和體積無關。對于公式=我們應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理解,不能只從數學公式的形式上認為“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
注意:(1)物質的密度與質量和體積無關,是針對于固體和液體而言的,對于氣體由于其體積受壓強影響很大,氣體的密度是不恒定的。例如,液化氣罐中的液化氣在使用時,質量和密度都在減小;在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隨著氣體的不斷打入,其質量和密度都在增大。(2)有些物質的密度雖然相同,但它們卻屬于不同的物質,例如煤油和酒精。因此,密度相同的物質不一定是同一種物質,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
四、密度的測量
1.測量原理:=。
2.固體密度測量的一般步驟:
(1)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m;(2)把適量水倒人量筒中記下水的體積V1; (3)用細線系住物體,并將其放人水中記下體積V2,則物體的體積V=V2-V1;(4)物體的密度=。
思維點撥:(1)測不規則固體的體積時,一般采用“排水法”測量。測量時,應先測質量m,再測體積V,這樣可以避免物體因吸水而造成質量的測量值偏大的問題。 測量吸水性較強的物體的體積時,可先讓其吸足水后,再放入量筒內的水中測量。當然這類物體的體積也可以采用“排油法”或“排沙法”等進行測量。(2)規則固體的體積還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其長、寬、高來計算得出。
3.液體密度測量的一般步驟:
(1)用天平測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 (2)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3)測出燒杯和燒杯中剩余液體的質量m2; (4)液體的密度=。
思維點撥:在測量液體的密度時,我們經常還會想到以下兩種不可取的方法。
方法一:先測空燒杯的質量,再測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總(液體的質量m液=m總-m0) ,最后將液體倒入量筒測體積。
方法二:先將液體倒入量筒中測體積,再測空燒杯的質量 ,最后將液體倒入燒杯測總質量m總o
以上兩種方法都存在“液體粘壁”導致誤差較大的弊端。方法一中,少量液體殘留在燒杯壁上倒不出,致使所測液體的體積偏小,密度偏大。方法二中,會有少量液體殘留在量筒壁上,致使所測的質量值偏小,密度值偏小。因此,這兩種測量方法都不可取。歷年來的中考試題中經常會對此進行考查。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正確使用刻度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選:根據測量所要求達到的準確程度來選擇合適的刻度尺。
三看:測量前要看清“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五會:會認——認清零刻度線、分度值和量程;會放——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或某一整數值刻度線對齊待測物體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邊緊貼待測物體,并與所測量長度平行,不可傾斜;會看——視線應與刻度尺面垂直;會讀——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會記——記錄的測量結果應由準確值、估計值和單位組成。
二、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當發生力的作用時,至少存在兩個物休,一個是施力物體,另一個是受力物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既是施力物體,也是受力物體。
思維點撥:力的作用形式多種多樣,一般可以分為兩種: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兩個物體必須直接接觸產生推、拉、擠、壓等現象所發生的作用。 間接作用是指物體不需要接觸就能產生的力。如空中飛翔的小鳥受到的重力就是間接作用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思維點撥: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可分為物體運動快慢(速度大小)的改變(包括由靜止到運動或由運動到靜止)和物體運動方向的改變。力產生的效果與力的三要素有關。力的三要素中有一個因素發生變化,力的作用效果也將發生變化。
3.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圖:在受力物體上沿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所受的力,這種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圖。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沒有變化,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是不同的。平時我們所說的靜止的物體都是指相對靜止,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
四、速度
1.速度的計算公式為υ=;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m/s”,常用的還有“km/h”,換算關系為:lm/s= 3.6km/h;使用該公式進行速度計算時應注意s、t、υ三者的單位要對應,即要么三者的單位分別用m、s、m/s, 要么分別用km、h、km/h。
2.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變的,其特點是在任何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其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無關,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3.注意區分瞬時速度、平均速度、速度的平均: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學的速度,一般是指平均速度,它等于運動物體通過的總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在求平均速度時,必須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而速度的平均是指物體各段路程中速度的平均值。
五、慣性和慣性定律
1.慣性: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慣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它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
思維點撥:對于物體的慣性,只能說“具有慣性”或“由于慣性”,而不能說“由于慣性作用”或“慣性力”。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即為慣性定律,該定律是通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
3.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屬性,慣性定律是一條規律;慣性的存在是無條件的,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而慣性定律是有條件和結論的,條件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結論是“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六、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相同點: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二力平衡的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而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第十三章 力和機械
一、彈力
1.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產生彈力,如拉彎的弓、拉長的橡皮筋、被擠壓的皮球等。我們通常所說的推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其實質就是彈力。
2.彈力產生于直接接觸并且發生彈性形變的兩物體之間。形變是產生彈力的必要條件。彈力的方向始終與物體的形變方向或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并且總是與接觸面垂直。
思維點撥: (1)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不能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外力越大,物體形變越大。
(2)有些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形變,當外力撤去后,物體又恢復原狀,如彈簧、橡皮筋等,這樣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二、彈簧測力計
1.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看清量程; (2)認清分度值;(3)觀察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若沒有,需要調零;(4)使用時,拉力的方向應與彈簧測力計軸線方向一致,以確保測量準確。
三、重力
1.地球上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即G=mg 。
2.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不能說成垂直向下。
“豎直向下”是指垂直于當地的水平面向下,因此在地球各處重力的方向都近似于指向地球的中心。
3.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體上,也可以不在物體上。通常情況下,形狀規則且是實心的物體,其重心往往在它的幾何中心。
四、摩擦力
要想產生摩擦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接觸面粗糙;接觸面間產生擠壓;兩個物體間存在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摩擦力阻礙的是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并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 也就是說: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摩擦力的方向一定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但不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在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一定要注意兩點: (1)在水平桌面上勻速水平拉動物塊;(2)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五、杠桿的五要素及平衡條件
1.杠桿五要素中最難理解的是力臂:
(1)杠桿的力臂從幾何上來看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可以理解為:過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注意:力臂不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2)畫力臂的方法:①確定支點;②作力的作用線,作用線的延長線要用虛線;③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或延長線作垂線;④標上相應的符號。
2.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要先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測量力臂的大小;要多次測量,使結論具有普遍性,其平衡條件為: F1ι1 = F2ι2。
六、滑輪組
1.確定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是一個關鍵環節,主要看最后一段繩子出自哪個滑輪。如果最后一段繩子出自動滑輪,則每段繩子都承擔了物重;如果最后一段繩子出自定滑輪,則最后一段繩子不算,其余的繩子承擔了物重。
2.組裝滑輪組:滑輪組的繞線方法可以概括為“偶定奇動”,即當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是偶數時,繩子始端要系在定滑輪上;如果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是奇數, 繩子始端要系在動滑輪上。在連接滑輪組時,還要注意最后一段繩子的方向。
第十四章 壓強和浮力
一、壓強
1.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壓物體。
(1)只有相互接觸,并發生擠壓的物體之間才會有壓力。
(2)壓力與重力是本質不同的兩種力,壓力不是重力。只有重物被放在水平面上時,壓力的大小才等于重力的大小,并且方向也相同。
2.壓強
(1)物理學中,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計算公式:p=。公式中,p表示壓強,其單位是帕斯卡(Pa);F表示壓力,其單位是牛頓(N);S表示受力面積,其單位是米2 (m2)。
由公式可知,壓強p是由壓力F和受力面積S兩個物理量的大小共同決定的。當受力面積S一定時,壓強 p與壓力F成正比;當壓力一定時,壓強ρ與受力面積S成反比。
思維點撥:求壓力常根據“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F=G=mg”來求解;受力面積S是指受壓力作用的物體與施加壓力的物體相互接觸并擠壓的那 部分面積。
(3)壓強的單位是帕(Pa), 1Pa= 1N/m2 ,表示面積為1m2的物體表面上受到的壓力為1N。
(4)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減小)壓力;壓力一定時,減小(增大)受力面積;或在減小(增大)受力面積的同時,增大(減小)壓力。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液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其壓強也越大。
3.液體壓強公式:p=ρgh。公式中,ρ是液體的密度;h是液體的深度,即被研究的點到自由液面的豎直距離。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ρ 和液體的深度h有關,而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容器的底面積、容器的形狀等無關。
三、氣體的壓強
1.大氣對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證實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有:馬德堡半球實驗、覆杯實驗、皮碗實驗等。
2.大氣壓的測量
(1)最早測量大氣壓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他測出的大氣壓值相當于760mm高的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人們把這樣大小的大氣壓叫做標準大氣壓,即p0=1.013×105Pa。
(2)測量大氣壓的工具: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3.大氣壓的變化
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大氣壓還與天氣有關,一般來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的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的高。
4.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氣體和液體具有流動性,被稱為流體。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
四、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表達式:F浮=ρ液gV排液。公式中,ρ液是液體的密度;V排液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即浸沒)液體中時,V排液= V物;當物體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時,V排液<V物。
五、物體的浮與沉
1.判斷物體浮與沉的方法。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其浮沉取決于它所受的浮力F浮和重力G的大小關系(二力是否平衡)。
(1)若F浮<G,物體下沉(V排液= V物);
(2)若F浮=G,物體處于懸浮(V排液= V物)或漂浮狀態(V排液<V物);
(3)若F浮>G,物體上浮(V排液= V物)。
2.判斷物體在液體中浮沉的方法
(1)比較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對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根據兩力的大小關系確定物體的浮與沉。
(2)比較物體(質量分布均勻的實心物體)的密度與液體的密度。若ρ液<ρ物,則F浮<G物,物體下沉;若ρ液=ρ物 ,則F浮=G物,物體懸浮在液體內任意深度處; 若ρ液>ρ物,則F浮>G物,物體上浮,最后物體漂浮在液面上,此時F浮'=G物。(G物=ρ物gV物)
第十五章 功和機械能
一、功
1.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2.功包含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要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一定的距離。通常有以下三種情況力對物體沒有做功:(1)物體只通過了距離,并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由于慣性運動了一段距離);(2)有力作用在物體上,但物體沒有動(沒有移動距離);(3)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也通過了 一段距離,但這段距離與力垂直。
3.功的計算:功的計算公式是W=Fs。在利用公式計算時,首先要明白題中要求的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其次要注意s和F的對應,代人式中的s必須是物體在力F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二、功率
1.單位時間內物體所做的功叫做功率。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有兩種: (1)比較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 (2)比較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功率是由做功的多少與做功所用的時間共同決定的,因此做功多的不一定做功快,做功時間長的不一定做功慢。
2.計算公式:P=W/t,輔助計算公式為P=Fυ。
3.測量功率的原理式:P=W/t=Fs/t,即要測量出三個物理量:一是做功時力的大小F,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的距離s,三是做功的時間t。因此需要的工具應有彈簧測力計(如是重力也可測出物體質量的大小)、刻度尺和表。
三、機械效率
1.機械效率是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公式表示:η= 。實際利用機械做功時,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η總小于1。
2.影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機械的自重和機械工作時受到的摩擦。提高機械效率的基本途徑:一是增加有用功,二是減小額外功。具體的措施有很多種,例如:在滑輪組許可的條件下,增加一次提升的重物的質量;減小動滑輪的質量;減小輪與軸之間的摩擦等。
四、動能和勢能
1.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的速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快,動能就越大。
2.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被舉高的高度和物體的質量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彈性強度和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勢能和重力勢能統稱為勢能。
3.一個物體具有的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物體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果動能和勢能在轉化過程中沒有任何損耗,則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是不變的,即機械能在轉化過程中是守恒的。
第十六章 熱和能
一、內能
當物體的內能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同一個物體的一個部位傳遞到另一個部位,我們稱這個過程叫熱傳遞(傳遞條件是溫度不同)。很顯然,發生熱傳遞時能的形式沒有改變,只是發生了能量的轉移。而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時,則是內能與其他形式的能之間發生了轉化。如果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不一定發生變化,例如,在舉高物體對其做功的過程中,物體的內能就沒有發生變化;反之,如果物體的內能改變了,也不一定是由做功引起的,還有可能是由于發生了熱傳遞。還要注意物質的狀態發生改變時,雖然在吸熱或放熱,但溫度可能保持不變。(晶體的熔化或凝固、液體的沸騰)。
二、比熱容
比熱容是物質特有的一種性質,其大小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放熱等無關。在定性的比較中要注意所給的條件,比如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在吸熱相等時,比熱容較大的物質溫度升高(變化量)少些;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在溫度改變相等時,比熱容較大的物質吸熱或放熱多些。
對于與近年中考中出現的坐標圖象題,解題的基本策略是控制變量法,即控制橫坐標或縱坐標的某一個物理量,再根據相關公式判定其他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實驗探究可能涉及“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通常把吸熱的多少轉化為加熱時間的長短。此外,在歸納總結實驗結論時,必須緊扣探究的主題,不能非所問。
三、熱機
抓住熱機能量轉化的本質是燃料燃燒時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獲得內能的燃氣膨脹推動活塞做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注意內燃機的工作特點,了解汽油機與柴油機的異同。四個沖程的判定是熱機考查的熱點之一,多以簡圖的形式出現,判定技巧在于看懂氣門的開或閉,以及活塞的運行方向。
四、熱值
熱值反映不同燃料在燃燒過程中將化學能轉化 內能的本領大小,燃料的熱值是定值。在實際燃燒時,因燃燒不完全、能量流失,會造成燃料的利用率不τ高。在近年中考中,常將熱值與效率結合起來考查。
第十七章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能源環保
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主題下,近年來出現了少量難度不高的綜合題,同學們在復習時需注意熟悉基礎知識,靈活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舒城县| 玛沁县| 肥西县| 富阳市| 习水县| 岢岚县| 嫩江县| 青川县| 清镇市| 元谋县| 桂阳县| 集安市| 交口县| 新竹县| 灵宝市| 乐亭县| 滦平县| 平江县| 高雄县| 庐江县| 卓尼县| 增城市| 伽师县| 哈巴河县| 吴旗县| 河北省| 繁昌县| 崇仁县| 宁德市| 大洼县| 手游| 平谷区| 府谷县| 临澧县| 仙桃市| 育儿| 全椒县| 班戈县| 阿勒泰市|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