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會考知識點1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2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3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4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5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6 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星(天海)7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穩定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8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9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10 太陽活動: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15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12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13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14 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15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16 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17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18 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 小時48分46秒)19 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20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21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22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23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24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準時間。25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26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27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28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29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30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31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32 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33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34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35大氣逆輻射夜間有云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具有保溫效應36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37 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38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39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40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1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42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43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44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45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46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大陸)47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大陸)48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49 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50 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51 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春季的沙塵暴52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征,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53 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征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54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緯)。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反時針流動。55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緯)北半球中高緯是大洋環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56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規律冬逆夏順。57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58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59 地殼物質循環規律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60地質作用的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61 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62 地質構造的概念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63 地質構造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下沉巖塊)64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65 斷層構造分布的實例東非大裂谷;華山、廬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66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隧道、水庫)。67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68 流水與風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類型黃土高原、瀑布、峽谷、沖積扇、三角洲;風蝕洼地、沙丘等。69 水資源的概念陸地上的淡水資源。70 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71 水循環意義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資源③聯系四大圈層④物質遷移⑤能量交換72生物循環的作用①物質遷移②能量流動③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230 原始大氣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氫、氨和水汽。73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氣②改變陸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創造生物物質⑤環保74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導作用改造成土母質(有機質的積累、養分元素的富集)75 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沿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熱量為基礎)。76 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向內陸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分為基礎)。77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水熱狀況)78 陸地自然資源的分類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79 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和規律①總量有限②潛力無限③分布的規律性④組成的整體性80 能源資源的分類常規能源、新能源(太陽能、地熱能、核能)80 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地域性②季節性和周期性81 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氣候(光、熱、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82 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市場(郊區農業)、交通運輸(地域擴展)、政策(商品基地)83世界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分布地東亞、東南亞和南亞84 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85亞洲水稻種植業的優勢條件①夏季或全年高溫多雨②地勢平坦③勞動力豐富④市場需求大86 大牧場放牧業的形成條件分析(潘帕斯)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87 阿根廷促進牧牛業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88 商品谷物農業的基本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89 商品谷物農業的主要分布地美國90 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實例分析(美國)①自然條件②交通運輸③地廣人稀④工業基礎⑤科技91世界主要的混合農業生產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農業92 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漁塘甘蔗、果樹、桑蠶、魚93 混合農業的分布地澳大利亞、94 混合農業的發展優勢及實例分析(澳大利亞)①生態農業②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活③市場適應性好95 工業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勞動力、資金、能源、原料、科技96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原料、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技術97 五種區位因素指向型工業原料、市場、動力、廉價勞動力、技術指向型98原料、交通運輸、信息和勞動力對工業區位影響的變化99 環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水污染(河流下游),風污染(下風向)100 工業集聚優勢①共享基礎設施②交流協作③降低運費④擴大總體生產能力101 魯爾工業區的綜合整治①發展新興工業②調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發展科技⑤消除污染102①圓形或多邊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帶狀村落(沿河道)103地形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大多數在平原②熱帶在高原③山區在谷地或低地312 城市分布與氣候的密切關系①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②干旱、高寒、濕熱區為稀少區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供水②運輸③軍事防衛104 交通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現代:沿海、沿江、沿線②古代:河流、大道的匯合處105 政治、軍事、宗教對城市發展的影響①經濟中心②政治中心③軍事中心④宗教中心106城市區位因素發展變化①軍事、宗教(減弱)②交通、自然資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107 城市化的主要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108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①產業革命前(緩慢)②二戰前(加快)③二戰后(空前)109 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32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110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①環境質量下降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就業困難111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條件③治理環境112 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①鐵路(量大)②公路(靈活)③水路(廉價)④航空(快)⑤管道(連續)113 郵政通信的主要任務及特點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114 電信通信的主要任務及特點利用電磁系統,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易受地形太陽活動影響。115 商業活動的主要環節①收購②儲存、調運③銷售116 影響鐵路建設的主要區位因素經濟、社會(決定性因素);技術、自然。117 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平原地區要少占好地,山區要避開條件復雜的地段118 港口的區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條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經濟和社會條件(腹地、城市)119 航空港的區位因素①自然條件(地形、地質條件)②綜合因素(用地、交通、環境)341 城市交通運輸的主要特點①點線面結合②流動方向和數量經常變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120 城市道路網規劃原則①便利出行②節約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條件④保護環境121 城市交通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①線路擁堵(合理規劃)②環境污染122 商業街的區位選擇①以市場最優為原則(城市幾何中心)②交通最優為原則(沿線)123 環境問題的兩大類主要表現①環境污染②生態破壞124 環境污染的種類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海洋污染等125 城市環境問題和農村環境問題城市主要是環境污染;農村主要是生態破壞。365 全球性環境問題①酸雨②國際河流污染③熱帶雨林的破壞④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126 世界人口增長狀況①產業革命前(緩慢)②二戰前(加快)③二戰后(猛長)127 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謀求人地協調128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129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生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130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①公平性原則②持續性原則③共同性原則④階段性原則131 中國古代的可持續發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開禁③休養生息132 中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①龐大的人口壓力②資源短缺③深刻的環境危機133 人口增長模式及地區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傳統型(高較高較低)、過渡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134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科技、對外開放、文化生活消費水平135 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區最適宜人口的規模(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136 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16億(人口承載量),8-9億(合理容量)137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因素)138 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遷出地(緩解人口壓力,加強與外界的聯系),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力)139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住宅區(最基本職能)、商業區、工業區、140 城市功能分區的結構同心圓狀(成都)、扇狀或方塊狀(沈陽)多核心141 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地租高低)、社會因素、行政因素142遙感RS,主要是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目標物 →傳感器(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143全球定位系統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144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14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146產業轉移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147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148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