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征稅和納稅》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記住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征;掌握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作用;了解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正確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辨別比較的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理解事物內部聯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依法納稅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納稅光榮、偷稅可恥的觀念,增強主人翁意識二、教學重點、難點稅收的基本特征;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作用;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三、教材分析稅收是組織國家財政收入基本形式,與每個人生活密切聯系。了解稅收和稅法,認識依法納稅的必要性,有助于我們增強權利義務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本框介紹有關稅收方面知識,分析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重要稅種,知道征收個人所得稅對調節個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偷稅、欠稅、騙稅、抗稅是違法行為。 三、學情分析本框內容比較多,是原來教材二框內容合在一起的,但與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教學時,一方面要與財政的內容結合起來,闡明稅收對國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緊密聯系生活中的積極納稅與違反稅法行為的具體事例,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本框內容。要引導和啟發學生結合具體事例,進行歸納和比較,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學流程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播放視頻:《假如國家沒有稅收》 觀看視頻 意圖:使學生在情境了解學習本課的必要性 講 授 新 課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8—69頁內容,思考問題:稅收的含義是什么?一、稅收及其種類(板書)1、稅收的含義(板書)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依靠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國必有稅 有稅必有法。稅收的特征?如何理解?(指導學生思考問題)2、稅收的特征(板書)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者關系:三者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強制性和無償性要求其必然具有固定性。過渡: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9頁至70頁內容,并思考問題:根據征稅對象分,目前我國稅收分為幾大類?日前我國影響很大的兩個稅收是什么?比較它們?3、我國稅收的種類(板書)(1)我國稅收的劃分: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五大類二十多種。(2)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3)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實行比例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2)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3)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實行比例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過渡:播放視頻:《稅收宣傳片》指導學生觀看視頻時結合教材第71頁內容,并思考問題:依法納稅必要性是什么?二、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板書)1、依法納稅的必要性(板書)(1)從我國稅收性質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從稅收的作用看,稅收是實現各項職能的保障;(3)從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各項服務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2、四種違反稅法:(板書)引導學生填寫表格(學案)小結: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對違反稅法行為要嚴加處理。3、增強“納稅人”意識。(板書)一方面,公民應當履行義務自覺納稅,另一方面,公民還要行使權利。 學生進行自主(課前活動:學生預習) 學生積極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堂活動) 學生認真聆聽教師講解關于稅收的含義、特征及其關系。 學生積極舉手回答有關稅收種類問題;計算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并從中得出征收這兩種稅的意義 學生觀看宣傳片結合教材內容得出依法納稅必要性 學生通過課前分組學習、討論并以各種方式表演四種違反稅法的行為 最終得出結論增強“納稅人”意識 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意圖:培養學生、交流、語言表達的能力。 意圖:學生自主學習,了解目前我國稅收種類。 意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目前我國的兩大稅收。培養學生、交流、動手的能力。 意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動手、語言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意圖:從個人上升到社會,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做一個合格好公民。 實戰演習 引導學生做習題(見學案) 學生回答 檢測學生本課知識掌握情況課堂小結 播放《稅收小視頻》 學生總結 培養學生語言概括、表達能力課后思考 播放《“一分錢“稅單》提出問題:你是如何看待“一分錢“稅單的?預習下一節內容 學生課后考 完成學案 培養學生復習預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