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土地資源(2)》說課稿說教材: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一節教學的第二課時,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教材在地形、氣候之后安排土地資源,主要是考慮到地形、氣候是促進和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而土地資源的利用受人類長期的生產活動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是人類經濟活動(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的物質基礎,因此本課時教學內容有明顯的承上啟下、前后關聯的特征。在學生學習了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并形成正確的資源觀的基礎上,本節教材詳細介紹了與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關系密切的土地資源,意在讓學生對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利用狀況及利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清醒的認識,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思想和可持續發展觀念。2、重點與難點:重點: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土地國情和國策教育,使學生增強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難點: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說學法:1、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讀圖分析,小組討論,自主探究,進而推測結果,并與實際比較,體會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以及給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的重大影響。教師通過小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相結合。2、學會分析不同形式的資料。3、小組合作展示,學會將地理課堂所學知識、形成態度運用于生活,從而將教學目標內化為行動。4、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創造能力。三、說教法:1、課堂上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式、小組合作討論式2、選擇教法的原則和依據:(1)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通過知覺領悟與邏輯方法的并用,形成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維習慣,主動建構知識體系。(2)根據新課成教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原先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著眼培養學生綜合性、發展性學力。(3)在課堂中為學生搭建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臺。四、說教學過程:新課導入:講了一個故事《水底的學校》,提出以下問題:(1)為什么會發生山崩?(2)你認為要解決這個地方貧窮落后的面貌,最根本的辦法是什么?這樣導入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新課講授:分六步進行。第一步:教師提問:土地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你能舉出一個事例嗎?第二步:教師提出問題:在你的身邊、或者在電視上看過哪些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的例子?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問:這些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的做法會導致什么后果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上的三張圖片,然后補充大量的資料使學生深刻地認識我國土地問題的嚴重性。第三步:學生閱讀課本72頁—73頁,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以下問題: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國家制定了哪些法律保護土地資源?我國土地基本國策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單獨把“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其內容之一?我國把每年的幾月幾日定為“全國土地日”?為什么把這一天定為全國土地日?規定全國土地日的目的是什么?我國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人士提出了哪些不同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措施?作為中學生,你能為保護土地做些什么?第四步: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主要措施。第五步:教師帶著學生分析課本上的三幅漫畫,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幅漫畫或者一篇公益廣告。學生設計好后,教師選擇幾個小組代表給大家說明漫畫和公益公告的設計意圖。第六步:學生暢談收獲,教師指板書總結。然后教學生英語:土地:land 沙漠:desert 耕地:tillable field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力圖拓展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問題的探討,并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獨立發現問題的能力;更能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激發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感和興趣。3、課后拓展:調查家鄉土地利用狀況,寫一篇調查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