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終極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終極總結

資源簡介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1)
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
2)
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3)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4)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5)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概念: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4400
3000
2400
1800
1400
1000
900
(萬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南極洲
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極洲
大洋洲
歐洲
2350
950
750
700
600
350
340
(米)
世界上跨大洲的國家:1.
歐、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土耳其
2.
大、亞:印度尼西亞
3.
非、亞:埃及(西奈半島)
4.
南北美:巴拿馬
5.
歐、北美:丹麥(格陵蘭島)
6.
大洋洲、北美洲:美國(夏威夷)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陸有:亞歐大陸、北美大陸
大洲有:歐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陸有: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大洲有:南極洲
跨南北半球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南美大陸
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
全部在東半球的大陸有: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大洲有: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陸有: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跨東西半球的大陸有:亞歐大陸、南極大陸
大洲有:亞洲、歐洲、大洋洲、南極洲
2、大洋
①面積排序(萬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③大洋分界:
太平洋與大西洋:巴拿馬運河——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火地島南端合恩角西經67度經線)——
南極半島
太平洋與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東經146度經線
太平洋與北冰洋:白令海峽
大西洋與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經線
大西洋與北冰洋:丹麥海峽
④大洋中部經線:
太平洋——180度經線
大西洋——西經20度經線
印度洋——東經80度經線
北冰洋——跨360度經度
二、各大洲的氣候特點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亞洲
①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所跨緯度和東西所跨經度,各大洲中最廣,因此地面受熱狀況和干濕程度,各地差異很大)②季風氣候顯著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巨大的面積和完整的大陸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的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促成了大陸性和干燥性氣候范圍的廣大;另一方面,冬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非洲
①干燥(a南北回歸線橫穿大陸的南部和北部;b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陸的港灣,減少了海洋的影響;c東北部緊鄰亞洲大陸干燥區,從那吹來的東北信風性質干燥)②暖熱(a緯度位置決定了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量多;b干燥地區廣,空氣透明度高;c相當大地區處于背風位置,加強了高溫的程度)③氣候南北對應
歐洲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
②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a緯度位置決定36°N-71°N;b大陸輪廓,以南歐為底邊略呈三角形,縮小了寒冷北冰洋影響的范圍)③海洋性顯著(a西風帶;b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山脈東西走向;d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陸輪廓,使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廣,西北歐沿海地區成為同緯度冬季最溫和的地區)
北美洲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大陸形狀北寬南窄,其中50°N-70°N最寬,所以溫帶氣候占優勢,熱帶氣候縮減)②氣候類型多樣(北美大陸南北延伸很廣,地面受熱狀況有很大差異,幾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熱帶以外的所有氣候帶)
南美洲
①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由于多雨面積廣,干旱沙漠區面積相應狹小,它在南美大陸所占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熱帶氣候為主(大陸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寬廣,使得熱帶氣候占優勢。同時南回歸線以南大陸緊縮,52°S已近尾閭,使亞熱帶、溫帶氣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寒帶、寒帶氣候)③氣候類型結構的獨特性(大陸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氣候類型截然相反)
大洋洲
①干旱區面積大(山地偏居大陸東岸,阻礙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廣大內陸地區因此干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環狀(地形單調,無氣候障礙,使中西部氣候類型漸變)③普遍暖熱(大陸輪廓東西寬、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積且南北各地受熱狀況差異小)
南極洲
烈風、暴雪和酷寒的極地氣候
三、世界主要河流湖泊
洲名
河名
注入海洋
發源地
主要地形
亞洲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北冰洋
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亞南部山地
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河流結冰期長。常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
黑龍江黃河長江
太平洋
亞洲中部的高原和山地
以降水補給為主,受季風影響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界南河流水量豐富,徑流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無結冰期;界北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
印度洋
東南亞和南亞的河流都源于青藏高原。西亞的河流源于亞美尼亞高原
東南亞和南亞的河流都以降水補給為主,受熱帶季風影響,水位變化很大。西亞的河流,流經干燥地區,水量不大,屬于融雪和雨水補給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阿姆河錫爾河塔里木河
內陸沙漠或湖泊
亞洲中部的高山
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河流徑流量最大,冬季最小,是流經區灌溉農業的主要水源
非洲
尼羅河
地中海
東非高原,青尼羅河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
世界最長的河流(6600km),白尼羅河水量穩定,青尼羅河水量變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尼羅河定期泛濫
尼日爾河
幾內亞灣
西非高原
上、下游在熱帶雨林區,水量較大;中游在沙漠地帶,水量較小
扎伊爾河(剛果河)
大西洋
贊比亞北部高原
大小支流都處在熱帶雨林區,水量大,富水能,是世界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
贊比西河
印度洋
隆達-加丹加高原
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水量有季節變化
歐洲
伏爾加河
黑海
東歐平原西部
歐洲最長的河流,在俄羅斯水運中占重要地位
萊茵河
大西洋
阿爾卑斯山
開發較充分,兩岸居民點和工業城市密集
多瑙河
黑海
阿爾卑斯山
水力資源豐富,以鐵門電站著名
北美洲
圣勞倫斯河
大西洋
安大略湖
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穩定
密西西比河
墨西哥灣
美國北部
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補給為主,航運價值大,有運河同五大湖相連
南美洲
亞馬孫河
大西洋
安第斯山脈
以降水補給為主,流域面積和流量均居世界首位,航運便利
大洋洲
墨累河
印度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
雨季河水暴漲,枯水期常有斷流現象
四、世界的自然資源
資源類型




土地資源
1、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居世界前6位。2、世界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原因:①遭受水蝕、風蝕和沙漠侵吞;②土地利用中的次生鹽堿化問題;③由于人口的增長和城市、鄉村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用地不斷增多,大量侵占了耕地。
生物資源
森林資源
1、現存的森林主要有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幾內亞灣沿岸、東南亞馬來群島)和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和北美大陸北部,其中俄羅斯的面積最大)。2、森林資源的環境效益:凈化空氣、吸煙滯塵;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弱噪聲,美化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地等。
草場資源
1、主要類型:熱帶草原、溫帶草原、高山草甸、河漫灘草甸等。2、分布:熱帶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代表樹種波巴布樹,又叫猴面包樹)、南美洲(代表樹種紡錘樹)和澳大利亞大陸(代表樹種金合歡樹);溫帶草原主要在亞歐大陸和南北美洲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3、世界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有:中國、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蒙古等。
野生動植物
1、橡膠樹、可可、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原產于南美洲;南美洲特有的動物有樹獺、卷尾猴、大食蟻獸、犰狳、巨嘴鳥等。2、非洲是咖啡、棗椰樹、油棕和香蕉等的故鄉。3、大洋洲特有的動物有:澳大利亞的袋鼠、鴨嘴獸、鴯鹋等;新西蘭的幾維鳥;新幾內亞島的食火雞、極樂鳥等。4、企鵝、磷蝦、鯨等主要生活在南極洲。
礦產資源
基本特點
1、世界上用途廣、產值大的非能源礦產有鐵、鎳、銅、鋅、磷、鋁土、黃金、錫、錳、鉛等。2、世界上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和開采主要在發展中國家,而消費量最多的是發達國家。
鐵礦
1、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國。2、歐洲有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洛林鐵礦(法國)、基律納鐵礦(瑞典)和英國奔寧山脈附近的鐵;美國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鐵礦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

1、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帶:①世界最大煤帶是在亞歐大陸中部,從我國華北向西經新疆、橫貫中亞和歐洲大陸,直到英國;②北美大陸的美國和加拿大;③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和南非。2、歐洲的主要煤礦有:俄羅斯的庫茲巴斯煤田,烏克蘭的頓巴斯煤田,德國的魯爾煤田,英國的奔寧山脈。3、美國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亞山脈附近。
石油天然氣
七大儲油區:中東波斯灣(世界最大石油儲藏區、生產區、出口區),拉丁美洲(墨西哥、委內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幾內亞灣沿岸),俄羅斯,亞洲(東南亞、中國),北美(美國、加拿大),西歐(北海地區的英國和挪威)。
其他礦產
1、南非的黃金(產量、出口量居世界第1),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剛石(產量世界第1),幾內亞的鋁土,贊比亞的銅。2、智利的銅和硝石,秘魯的銅,圭亞那的鋁土。
海洋
生物資源
世界四大漁場: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秘魯漁場(上升流處)。
世界居民和國家
1、世界的人口
(1)增長特點:速度加快,地區差異
(2)分布及原因:
分布地區
分布規律
分布原因
人口稠密地區
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及北美東北部
北半球中、低緯近海地帶
平原面積廣闊,氣候溫暖濕潤,農業歷史悠久,交通、城市發達
人口稀少地區
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針葉林、熱帶雨林帶、沙漠地帶、高原和山區
緯度高,氣溫低,赤道附近濕熱,沙漠地區干旱,山區地勢高
自然條件惡劣,開發程度低
(3)人口問題
A增長過快——生態方面:森林減少,草原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會方面:糧食不足,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住房、就業等困難。
B停止或負增長:勞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齡化問題。
解決人口問題的正確途徑和目標:
途徑:控制人口數量,實行有計劃地生育。
目標: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4)人口向城市遷移帶來的問題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
發達國家70%以上,發展中國家30%左右。
問題: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地面積少等。
2、人種、民族、語言、宗教
(1)人種:黃、白、黑
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
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黃種人
亞洲東部、東南部、北部,美洲部分地區
黑種人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
[注意]印第安人、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均屬于黃種人。
(2)民族:世界近2000個,人數最多漢族。
(3)語言:世界上共有2000多種語言,有的有文字,有的無文字
語言
說明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等
英語
使用較廣的語言
英國、美國、加拿大等
俄語
國際上的重要語言
俄羅斯等
法語
國際交往中重要語言
法國等
西班牙語
取代了當地的語言
西班牙、拉丁美洲等
阿拉伯語
國際上的語言
西亞、北非等
(4)宗教
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教徒最多,分布最廣。
伊斯蘭教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東部(教徒稱穆斯林)
佛教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東亞
[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斯坦)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臺灣島等)

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準河一線
為什么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冬夏海陸溫差大

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干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于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臺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于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占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制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0N—450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自然地理特征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臺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于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原因:①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②海岸線曲折,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③礦產資源匱乏,多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④加工貿易型經濟,本國市場狹小,產品多向外輸出。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漁業發達的原因:
自然:①島國海岸線長,資源豐富
②北海道漁場
社會經濟:①捕撈技術發達
②市場需求量大(耕地面積小,人口多)
③傳統飲食習慣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筑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后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范圍
赤道兩側,100S—250N之間,主要位于熱帶。
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三個(越南、老撾、緬甸),老撾是惟一內陸國,半島上的半島是馬來半島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

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
[注意]中國的能源安全與泰國的克拉運河計劃

地形與河流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是我國西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與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相連),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資源豐富;中下游地區多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湄公河平原(東南亞最大平原),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
河流
上游河流
流經國家
城市
紅河
元江
中國、老撾、越南
河內
湄公河
瀾滄江
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
金邊、萬象
湄南河
泰國
曼谷
薩爾溫江
怒江
中國、緬甸
伊洛瓦底江
中國、印度、緬甸
仰光
馬來群島:地形高峻崎嶇,沿海有狹窄平原,河流短促。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2、居民和經濟

人口稠密
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黃色人種,印尼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億人”國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達。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為著名佛教建筑、泰國將佛教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主要農產和礦產
①主要熱帶經濟作物---熱帶企業化種植園
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最大生產國。
②主要農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平原區,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馬來群島沿海平原也產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為稻米產國,其中泰國出口最多。
③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最著名
緬甸、泰國、馬亞西亞、印度尼西亞處于東南亞的錫礦帶
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萊,特別是印尼,集中于蘇門答臘島,由于石油豐富被稱為“希望之島”,現在印尼成為東南亞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主要輸往日本,當兩伊戰爭爆發時,東南亞的石油尤其顯得重要。
物產
天然橡膠
油棕
椰子
蕉麻
金雞納霜
稻米

石油
主要國家
馬亞西亞
馬亞西亞
菲律賓
菲律賓
印尼
泰國
馬亞西亞
印尼、文萊

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游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利用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工業,旅游業迅速發展
3、新加坡——“花園式城市”

城市島國: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利用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經濟: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轉口貿易的基礎上,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發展煉油和造船業(最大的工業部門)、海上鉆井平臺制造(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鉆井平臺的制造中心)、電子電器業(第二大工業部門)等;利用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游業

工業布局: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游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南亞
[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么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于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于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于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塔爾沙漠成因:①冬季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風無法到達。③歷史上對印度河流域的過度開放,導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壞。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于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農業
耕地面積占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美印加中俄)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于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較高熱量和較多水分)
小麥、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耐旱能力強)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喜光、耐旱、水源、沙質土壤)
黃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低濕土地、潮濕氣候)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多雨氣候、排水良好的坡地)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后: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件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中亞
[讀圖識記]1.五國及周圍鄰國;2.阿姆河、錫爾河、里海4050、咸海4560、天山、帕米爾高原
1、概述

自然環境
位置:亞歐大陸中部,距海遠。重要的陸上交通要道(古代絲綢之路,第二亞歐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通過這里,在阿拉山口與我國北疆線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圖蘭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為主,天山山脈由我國新疆中部橫跨中亞東部地區。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植被為草原、荒漠。卡拉庫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為內流河(阿姆河、錫爾河等)外流河有額爾齊斯河(鄂畢河,北冰洋,冰雪融水、降水)
湖泊:多為內流湖,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
咸海(青海湖同理)不斷縮小的原因:①大量引水灌溉,種植棉花。
②全球變暖,蒸發強烈,水面逐漸縮小,水中鹽度越來越高。
?
洞庭湖不斷縮小的原因:①圍湖造田
②長江上游植被遭破壞,水頭流失嚴重,泥沙淤積。

居民與經濟
民族:多民族地區,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
農業:耕地面積廣大,牧場遼闊。依靠灌溉種植小麥、棉花。世界上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棉花產區,烏茲別克斯坦被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
農業生產的優點:①晝夜溫差大,糖分積累多
②有水源灌溉
③土地平坦開闊
④土壤肥沃
缺點:①氣候干旱,灌溉不合理導致土地鹽堿化。
②過度放牧破壞草場,導致土地荒漠化。
③冬季寒潮,低溫冷害。
資源:煤、鐵、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豐富。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里海東岸及湖底,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沒與里海靠上)、土庫曼斯坦三國。
工業: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發達,木材缺乏,機械、輕工制品進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首都、中亞最大城市
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首都、重要鐵路樞紐·
[注意]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勞,橫穿哈全境,再從阿拉山口至中國新疆的獨山子,總長3088公里(中國境內270公里),設計年輸油量5000萬噸。工程分三期完工,2003年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勞——肯基亞克石油管道,全長448.8公里。2005年完成二期阿塔蘇——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設,全長1000公里。三期繼續建設肯基亞克——阿塔蘇石油管道建設,全長1300余公里。
[補充]“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2001)
西亞和北非
西亞-[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石油、戰爭),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爾首都,伊拉克的鄰國;2.阿拉伯半島、安納托利亞半島(高原)、伊朗高原、兩河平原、河流、;3.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土耳其海峽、五海;4.北回歸線
北非-[讀圖識記]1.五國;2.北回歸線;3.運河、海峽、地中海、紅海
1、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系亞歐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間,還有蘇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峽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高原為主的地形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亞高原等,平原在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及兩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世界陸地表面最低處死海(-400米)

炎熱干燥的氣候
大部分屬熱帶沙漠氣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區屬地中海氣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積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豐富
無流國——阿拉伯半島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國降水很少,地面沒有河流。
2、居民和經濟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白色人種,半數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被稱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發源地。

世界最大的石油庫和磷礦庫
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西亞石油以波斯灣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為主要產油國,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為主要產油國
油田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
輸出:輸出量占生產量的90%,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北非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占世界的3/4,磷酸鹽生產是該國的經濟支柱

畜牧業和灌溉農業
畜牧業:比較發達,游牧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種植業: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綠洲地區,棗椰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椰棗是伊拉克特產
?
地中海作物:葡萄、油橄欖、柑橘、檸檬、無花果
[注意]北非是非洲工礦業最發達地區
3、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亞非的“陸橋”:巴勒斯坦地區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側,地中海東岸,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先進的灌溉農業:灌溉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關鍵。為解決水資源問題,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輸水管線,還大力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埃及
[讀圖識記]1.地中海、紅海、蘇伊士運河(亞非分界線);2.尼羅河、納賽爾水庫和阿斯旺水壩3.北回歸線;4.金字塔、開羅(非洲第一大城市)、亞歷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領土: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在蘇伊士運河以東),也是埃及領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
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世界第一長河,發源于東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經濟: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現在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收入
[注意]阿斯旺水壩的利和弊:
利:發電、防洪、灌溉、旅游、養殖、航運等
弊:①攜帶泥沙減少,肥力下降。②尼羅河三角洲受到海浪侵蝕,海岸線不斷向后退縮。
③河口三角洲土地鹽漬化
④河口附近漁場消失
⑤水庫附近頻發地震
[注意]中東問題:領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國勢力插手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讀圖識記]1.開普敦(氣候);2.赤道穿過,好望角;3.高原、盆地、島嶼、海峽、湖泊、東非大裂谷、剛果河
1、自然環境

地形
高原為主(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東部高原上有非洲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盆地凹陷形成。
范圍:南起贊比西河口,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
特點:兩岸懸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連串。
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有非洲最深而狹長的湖泊坦噶尼喀湖(僅次于貝加爾湖的世
界第二大深水湖)
形成:板塊張裂處斷裂形成
剛果盆地:內流湖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為世界最大盆地,剛果河是世界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
海岸線:平直,海灣、半島、島嶼少。最大海灣幾內亞灣;最大島嶼馬達加斯加島,南端有好望角
四大湖泊: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斷層湖);維多利亞湖在成因上屬于構造湖,是因地殼運動使地面漸漸下沉而形成的淺的集水盆地;乍得湖(海跡湖,逐年縮小:降水減少,持續干旱)。

氣候——炎熱多雨熱帶大陸
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南部南回歸線附近;地中海氣候局限在最南部的沿海地區。
[注意]位于赤道地區的東非高原為什么是熱帶草原氣候,而不是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地區在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下,氣流上升,終年形成大量降水,因而形成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但位于赤道的東非高原,因地勢較高,氣溫大大降低,上升氣流減弱,降水量減少,因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礦產:銅礦—剛果民主、贊比亞;黃金—南非、加納;金剛石—剛果民主、南非;石油—尼日利亞;鋁土-幾內亞
2、居民和經濟

黑種人故鄉:90%以上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

政治地圖的變化:二戰前非洲三個獨立國家(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現在都已獨立

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許多國家發揮各自在礦產、森林、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方面的優勢,生產一兩種工業發達國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級產品,用于出口作為本國經濟的支柱。最發達的國家是南非,約翰內斯堡是該國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人口:自然增長率居各洲之首,增長速度超過糧食增長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
糧食:中非、西非、東非缺糧最為嚴重
環境:人們為了生存,采取了濫砍、亂墾、亂牧,致使環境惡化
解決途徑: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民族團結
3、南非

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家:首都比勒陀利亞,繞著好望角的航線是世界最為繁忙的航線之一,臨近好望角的開普敦,是南非最大的港口。

礦產豐富,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金剛石、鈾、銻的重要產地,約翰內斯堡是金礦開采和機構制造中心。
?
湖泊的基本類型:
構造湖:板塊張裂,地殼下陷
(如貝加爾湖、洞庭湖、鄱陽湖、死海、坦葛尼喀湖、馬拉維湖等)
海跡湖:原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積或地殼上升而與海洋分開(如里海、咸海、太湖[淡]、乍得湖)
冰蝕湖:冰川或風侵蝕洼地(北美五大湖)
冰磧湖:冰川堆積的洼地積水成湖(日內瓦湖[瑞士])
火山湖:火山口為盆地形,積水成湖(白頭山天池)
堰塞湖:火山熔巖或滑坡堵塞河道(五大連池,巴爾喀什湖) 
一、歐洲西部
1、自然環境

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為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冰川作用明顯
北部:受冰川作用,多峽灣、冰磧湖、海岸線曲折。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為典型。
南部:受冰川刨蝕,多U型谷、角峰、冰斗、冰磧湖,冰磧物的堆積形成波狀丘陵。以阿爾卑斯山地區最為典型。
世界冰川侵蝕典型地區:①挪威峽灣風光
②日內瓦湖(冰磧湖)
③平原地帶冰磧丘陵
④芬蘭(千湖之國)
⑤北美五大湖
⑥加拿大北部破碎的大陸輪廓。

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征:海洋性特征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
大部分地區位于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氣候
海陸分布
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
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非地帶性:阿爾卑斯山脈地區為高山氣候。

河湖
河流特征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于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
①多瑙河:發源于德國西南部的山地,注入黑海(屬于外流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②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向西注入北海。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于密西西比河,是歐洲航運量最大的河流。
優勢條件
①萊茵河流域全年氣溫溫和,無結冰期,全年可通航;
②因流經地區大部分地勢低平,水流平穩;
③大部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較多且均勻,流量較大且變化不大;
④萊茵河干支流流經國家都是經濟發達國家,航運需求量大;
⑤河口處為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與鐵路、海運配合較好,又與多瑙河等河流有運河相通。
評價一條河的通航能力:①寬
②深
③緩
④里程
⑤結冰期
⑥水位變化
⑦穩定
⑧經濟
2、國家和居民

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于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發達的旅游業
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①經濟狀況,生產力
②社會福利待遇,醫療保障
③文化觀念(享樂,養老)④國家政策
⑤自然環境(死亡率)
⑥年齡結構(老齡化)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后,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余。

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
福斯
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意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波蘭、捷克、奧地利、瑞士、法國、盧森、比利時、荷蘭、丹麥)。戰略位置和交通位置極其重要。

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波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花卉生產較發達;
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于農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日照時間長,河谷地區土壤肥沃,盛產葡萄、煙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地區的山地則為森林和高山牧場。

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豐
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
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于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瑞典鐵礦區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并直通海洋⑤廣闊的市場
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于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綜合整治
①調節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④加強科學技術發展,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歐洲東部和北亞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于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3.北極圈;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為此處

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僅次于亞馬孫平原的世界第二大平原,多冰磧丘陵,波狀起伏),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湖泊眾多,沼澤連片)、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河流與湖泊
“母親河”: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水量豐沛、水能豐富,但封凍期長,有凌汛,不利于航運。
貝加爾湖:中西伯利亞高原南部山地的斷裂構造湖,世界最深湖泊。

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烏拉爾有色金屬,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第二巴庫和秋明油田。

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圣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鐵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航運:除了北冰洋摩爾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終年不凍外,大多數海港有較長封凍期;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各海域港口與外洋聯系必須經過別國海域,對外航運十分不便。

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北美
一、概述

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
位置: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臨墨西哥灣
范圍: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丹麥)

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
西部高山區:山脈(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間,山脈是美洲與太平洋板塊相撞而成
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
東部高原山地區: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地,地勢較低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倫湖、安大略湖)
五大湖中的蘇必利爾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為美、加兩國共有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注意]
無熱帶雨林、草原氣候(大部分在北溫帶)。地形對氣候影響大:西部高山阻擋,溫帶海洋性、地中海氣候僅分布在沿海,高原山區降水少;東部低緩,阻擋作用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中部地形平坦,冷空氣可長驅南下,夏季暖濕氣流也可自由北上。
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上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山脈以西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二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于沿海地區。山間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干旱,呈現出荒漠的景象。
2、東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東部高低緩,連續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高地,進入內陸。
3、中部平原地區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地勢低平,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由北上,天氣悶熱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爭逐交鋒、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據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外來移民大匯集,英裔和法裔較多,英語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是黃種人。
美國
[讀圖識記]1.兩大洋、墨西哥灣、兩個海外州;2.三大地形區(剖面圖):落基山脈、密西西比河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新奧爾良——墨西哥灣;3.大西洋沿岸(波、紐、費、華),五大湖沿岸(德、芝、底、布),大西洋沿岸(西、圣、洛、硅谷),南部(休、新);4.主要農業帶
一、位置范圍
1、位置
(1)緯度位置:絕大部分位于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為寒帶、亞寒帶,夏威夷為熱帶。
(2)海陸位置:三面臨海,南臨墨西哥灣,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2、范圍
(1)本土:48州、1特區
(2)海外州:
A、阿拉斯加州——北極圈、60N、150W經過,阿留申群島石油豐富,白令海峽,日期變更線(發生彎曲)
B、夏威夷州:熱帶,北回歸線穿過,180與150W之間。夏威夷高壓,中途島、檀香山,旅游勝地(火山島)
二、自然地理特點:
1、地形:三大地形區縱列分布(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中央大平原,東部阿巴拉契亞山),平原面積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
2、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復雜多樣(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分布,以及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的氣候類型)
3、河流、湖泊:①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
②哥倫比亞河(是美國水能最豐富的河,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位于西風帶迎風坡,降水豐沛;位于西部山地,注入海洋,流程短,落差大)。
4、資源:礦產資源、森林(1/3),草原豐富,種類多,儲量大,煤、石油、天然氣、鋼、鐵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是世界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5、海陸位置: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海港,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6、自然災害:
(1)颶風: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它的危害主要是強風、暴雨,風暴潮,颶風會給美國的石油開采,加工、運輸,飛機,宇航,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帶來影響,以及棉花,亞熱帶作物等農業部門,影響最大的部門的是石油開采、加工、運輸(墨西哥灣沿岸是美國主要的石油分布、開采、加工區,也是美國從波斯灣進口石油主要輸入港分布區和石油戰略儲備區)。
(2)寒潮
三、人文地理特點
1、經濟特征: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交通運輸發達,科技力量雄厚,輸出工農業產品多,出口貿易額大,工農業總產值居世界首位。
2、農業:
(1)地位: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世界上農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玉米),但也進口熱帶經濟作物。
[知識延伸]
▲從事農業的人口少,為何能成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輸出國?
①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②平原面積廣,自然條件優越
③農業科技水平與農業的地區專門化強,能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條件,大規模采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2)特點:
①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現代化程度高:農業人口少(不到3%),生產過程中全部機械化,效率高;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產國。
②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
③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④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
[知識延伸]
▲美國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有商品谷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等。
小麥區和玉米區帶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①中央大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三大黑土區之一;
②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夏季潮濕;
③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運與發達的公路,鐵路相銜接,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
④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競爭優勢大;
⑤工業發達;農業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廣快。
▲美國農業被喻為“能源密集型農業”或“石油農業”的原因:美國農業高度機械化,是以高能耗來獲得高產量。
3、工業
(1)特點:工業現代化程度高,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2)分布
?
東北部地區(傳統工業區,煤鐵復合體型)
發展條件——①開發較早,工業基礎好
②阿巴拉契亞山豐富的煤礦,五大湖西部豐富的鐵礦
③在大西洋沿岸優良港口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運便利
④淡水資源豐富
⑤內地肥沃廣闊的平原,農產品豐富。
部門——鋼鐵、汽車、化學工業
工業中心——紐約(美國最大的工業中心、港口、金融中心)
芝加哥(美國第二大工業中心,機械制造,國內最大交通樞紐)
底特律(四大汽車城之一)
匹茲堡(鋼都)
問題——環境污染嚴重(冷凍地帶)
?
南部地區
發展條件——①墨西哥灣西北的石油資源豐富
②交通便利
③環境優美,污染少。
部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
工業中心——休斯敦(最大的石化中心和最大空間研究發展中心)
?
西部地區(新興工業區)
發展條件——科迪勒拉山系的多種金屬礦,加利福尼亞南部的石油、豐富的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人才密集;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交通便捷。
部門——宇航、電子、飛機等工業。
工業中心——洛杉磯(西部最大的城市,工業中心和海港,好萊塢)
舊金山(“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知識延伸]
▲“硅谷”的區位條件分析
①地理位置優越;②氣候溫暖濕潤;③鄰近航空港,高建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捷;④有高等院校,知識和技術密集,軍事訂貨。
▲“硅谷”近年來相當數量企業外遷:勞動力價格,用地緊張,土地價格上漲。
▲二戰后鋼鐵工業布局轉變的區位因素是:海港。
  總結:
▲美國的工業分布趨勢:由東北部向南部和西部地區擴展。
▲底特律汽車城的區位條件:地處五大湖附近,水陸交通方便,運費低廉;附近鋼鐵,機構制造發達;附近城市眾多,人口多,市場廣大。
▲太平洋地區經濟增長快于其他地區的原因:①離亞太地區近;②新興工業主要集中在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非常迅猛。③陽光充足,環境優美,旅游業發展較快。
▲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高度發達的原因?
①東北部是歐洲移民最早遷入的地方,資本主義發展最早。
②礦產資源豐富。如阿巴拉契亞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鐵礦。
③大西洋沿岸有許多良港。如紐約、費城等。
④五大湖水運便利。(保證了鐵礦石、煤炭與主要城市高效率的運輸聯系)
⑤平原肥沃,臨近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農業基礎好。
⑥擁有龐大的市場。(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發達的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本身就是重工業產品龐大的消費市場。)
小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規律。
a.歷史基礎;b.礦產資源;c.交通運輸;d.農業基礎;e.消費市場;f.科技力量;g.勞動力。
(運用以上分析規律,學會分析日本、德國、英國工業發展的條件。)
4、人口、城市
▲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
人口2.7億,白種人占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東南、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美國東部城市帶形成的社會經濟原因:是殖民者最早開發的地區,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
自然原因:位于沿海,地形平坦,氣候條件優越;
▲東部與西部城市帶的區位因素的差異:
東部——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開發歷史早。
西部——氣候溫和濕潤;沿海平原,地勢平坦;環境優美潔凈;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完善發達的海陸空的交通運輸;工業和第三產業發達。
▲美國西部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原因:
氣候較干旱,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河流較少,土地利用以農材牧業為主,大城市數量少;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較晚。
5、其他
▲美國西部與中國西部的自然環境特點
相同之處:地形復雜,多山地;氣候干旱,多荒漠,摹;地質災害多;礦產資源豐富;緯度位置相近;有色金屬礦產豐富.
不同之處:美國西部瀕臨海洋,中國西部地處內陸;美國西部山脈南北縱列分布,中國西部山脈東西走向為主;美國西部氣候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國西缺失大陸西岸氣候類型。
▲美國西部與中國西部開發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比較
相同:有利——能源、有色金屬礦產豐富
不利——多山、氣候干旱,水資源緊張
不同:有利——美國西臨太平洋,海運便利,中國西部利用鐵礦與國際聯系
不利——中國西部生態環境更為脆弱。
拉丁美洲
1、政區和自然環境

范圍和國家: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分成兩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南部是南美洲。

北部南部多島嶼:北部西印度群島,古巴是其中面積最大的島國,南端最大火地島和南美大陸之間隔著麥哲倫海峽

地形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脈是世界最長的山脈,多火山地震
東部:高原平原相間排列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均為世界之最
(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氣候
特征:濕熱為主,有世界最大熱帶雨林區,也有廣大熱帶草原,干旱區面積較小,沒有寒帶氣候,溫帶氣候區也較狹窄
[注意]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的成因
亞馬孫平原
①面積廣大,地勢低平,②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和信風的控制,空氣對流旺盛。③地形: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洋敞開,④沿海又有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匯集內陸,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降水豐沛。因此,亞馬孫平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拉丁美洲的氣候受地形影響顯著
分析這個問題應圍繞兩個要點:(1)氣溫與海拔的關系,隨海拔增高,氣溫降低。(2)山脈兩側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本區大陸西部的安第斯山脈,成為氣流東西方向運行的屏障,對來自太平洋水汽的影響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東側地勢較低的平原地區,大西洋暖濕氣流能夠隨信風深入大陸內部,直達安第斯山麓,使這一地區降水豐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較高,高山地區的氣候和植被有明顯的垂直變化。
熱帶雨林的危機及防治措施
熱帶雨林的過度砍伐,對野生動物的亂捕濫獵,導致該地區生態失調,環境惡化,大量珍稀物種瀕臨滅絕。
防治措施:提高居民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制止過度砍伐和亂捕濫獵;發展地區經濟,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

河流
巴拿馬運河:中美地峽最窄處。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亞馬遜河:世界上流域面積廣、水量最大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

自然資源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近海地區的石油;墨西哥的銀;巴西的鐵(伊塔比拉鐵礦);智利、秘魯的銅;智利的硝石;牙買加的鋁土;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資源(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最大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秘魯附近的漁場;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熱帶雨林區;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獨特的哺乳動物樹懶、大食蟻獸、卷尾猴,鳥類中的蜂鳥
2、居民和經濟

人種:混血種人占多數
語言:大多數通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人口

稀少區:熱帶雨林區、內陸高原和沙漠區

稠密區:西印度群島、巴西東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
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氣候比較溫和的高原地區,自然增長率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長快。布宜諾斯艾利斯、圣保羅、里約熱內盧人口多在1000萬以上,城市化進程快

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墨西哥、委內瑞拉的石油工業;巴西的鋼鐵、汽車、飛機,阿根廷的肉類加工和機械制造工業;熱帶經濟作物:巴西的咖啡、古巴的蔗糖和中美國家的香蕉;糧食作物:玉米為主,許多國家糧食還不能自給
3、巴西
[讀圖識記]兩大洋,南北兩大地形,亞馬孫河、伊泰普水電站,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圣保羅,經度西經30—75,赤道、南回歸線

國土面積廣大的熱帶國家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
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
面積:世界上占有熱帶最大的國家,拉美、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

人口多分布在東部沿海,白種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語,信仰天主教

迅速發展的國民經濟——經濟發展較快,拉美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農業:咖啡、甘蔗、香蕉、劍麻產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麥進口;
工業:發展迅速,綜合性工業中心分布不均衡,重工業多分布在東南部氣候溫和,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地區;
?
里約熱內盧城市區位優勢:①地處沿海,交通便利
②沿海平原地勢平坦,人口密集
③亞熱帶濕潤地區,氣候溫和
④資源豐富,工農業發達
⑤開發歷史悠久
能源:缺少煤、石油,鐵資源豐富,水能豐富,90%來自水電。

城市:首都巴西利亞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羅,最大港口里約熱內盧
4、大牧場放牧業

特點: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具有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

分布:牧牛——美國、阿根廷,牧羊——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

氣候條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
⑴區位優勢: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交通距海港近的區位優勢,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⑵發展措施:①培育良種牛
②種植飼料
③發展交通
④開辟水源
⑶大牧場放牧業具有商品化、專業化、地域化程度高的特點
[補充]世界熱帶經濟作物及其分布
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等高溫多雨的熱帶氣候區。濕熱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熱帶經濟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金雞納樹、丁香、劍麻、可可、甘蔗、香蕉、咖啡等。馬來西亞是天然橡膠、油棕的主要生產國,曾被譽為“橡膠王國”;椰子和蕉麻主要分布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金雞納霜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的坦桑尼亞盛產丁香和劍麻;加納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拉丁美洲,巴西的咖啡、甘蔗、香蕉、劍麻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美洲諸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產地;古巴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大部分土地種植甘蔗,蔗糖產量很高。這些國家的經濟特征是以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出口作為本國的經濟支柱,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糧食往往不能自給。為改變這種因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留下的畸形經濟結構,許多國家已開始進行農業“綠色革命”變部分種植園為水稻田,擴大耕地面積,逐漸擺脫發達國家的經濟控制。
大洋洲
[讀圖識記]1.三大群島、主要大陸、島嶼;2.赤道、南北回歸線、日界線
1、概述
⑴世界面積最小的一洲
位置:介于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并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已成為亞洲、非洲與南、北美洲之間船舶、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應站,又是海底電纜的交匯處,在交通和戰略上具重要地位。
組成: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兩島、新幾內亞島及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自東北向西南)
居民:絕大部分是歐洲移民后裔,土著居民為黃種人和黑種人
⑵成因不同的四種島嶼
大陸島: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新西蘭南北兩島等。原為大陸一部分,后來由于地殼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陸分離。面積較大,地勢較高
→沖積島:崇明島
火山島:海底火山噴發而成,海拔較高,地勢險峻,如夏威夷群島。
珊瑚島: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面積不大,地勢低平。
由近及遠:暗礁、堡礁、環礁
2、澳大利亞
[讀圖識記]1.兩大洋、塔斯馬尼亞島、大堡礁;2.經度(1100E—1550E)、緯度(100S—400S)、回歸線;3.三大地形區(剖面圖)、河流;4.四個主要城市

大洋洲最大的國家: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地廣人稀,居民以英裔為主,講英語

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東部:大分水嶺,全國最大河流墨累河發源在其西側,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勢最低處北艾爾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國面積一半

特有動物
種類:具有古老性和獨特性,如袋鼠、鴯鹋、鴨嘴獸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條件單一,缺少大型食肉類動物(天敵),動物演化緩慢

人口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人口城市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和西部內陸地區人口少,東南沿海氣候溫和濕潤、宜人,交通便利,開發早,工農業發達;內陸和西部氣候干燥,東北部濕熱,有大堡礁不利建設港口
[注意]澳大利亞氣候呈半環狀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影響,降水季節性變化。
②東北部東南信風迎風坡降水豐富,低緯度形成熱帶雨林氣候;東南部受暖流影響,為亞熱帶濕潤氣候;背風坡降水減少,草原向沙漠過渡。西風帶控制區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③南部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向內陸過渡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響,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
澳大利亞大面積荒漠的原因:
①處于副高,下沉氣流為主。②東部山地阻擋太平洋濕潤氣流西入。
③西澳大利亞寒流。

經濟
有現代化的農牧業和工礦業,羊毛、小麥著名世界,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煤和鐵礦石出口多,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目前,服務業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
分布:國土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
經營方式:種植小麥和牧羊混合經營
區位優勢:①自然因素:地形地勢較為平坦(中部平原);水源充足,灌溉好(墨累達令河水、東水西調)
②社會因素: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競爭優勢大;交通發達便利(主要公路、海港);固定的
銷售市場;機械化程度高;政府扶持鼓勵。
農場是一個種植小麥、牧草,休耕的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小麥耕作活動與牧羊活動交替進行
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混合農業特點: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機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國
墨累—達令農業不利條件:①處于大分水嶺西部,屬雨影區,降水稀少,灌溉成為農牧業的限制性條件。
②自流水有一定鹽度,無法進行農業灌溉。
措施:政府實施東水西調促進農業發展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南極洲
1、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位置:幾乎全部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圍
面積:世界第五大洲
重要性:未來南半球大洲橫越南極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間基地
2、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層平均厚2000千米,有“冰雪高原”之稱
3、寒極和風庫
特點:酷寒、干燥、烈風
原因:①緯度高。地處高緯,接受太陽光熱最少,造成嚴寒
②地勢高。高原地形和巨厚冰層,加劇氣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③氣壓高。酷寒使南極洲形成了極地高壓中心,從大陸中心向邊緣地帶經常吹反時針方向(即從陸地吹向海洋)的極地東風,降水稀少而風力極大,形成干燥、烈風。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現,長久的積雪形成龐大而深厚的大陸冰蓋。烈風、暴雪和巨大的冰蓋又是南極大陸酷寒的原因
④洋流。南緯40-60度持續西風環流,造成一種特殊的“風壁”。它阻礙南極地區與低緯地區的熱量交換,也是造成該地區氣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暖季:11月~次年3月
1.南極洲成為“寒極”的原因?
①緯度高,獲得太陽輻射少;
②冰雪覆蓋,反射率高;
③海拔高,氣溫低;
④陸地熱容量小;
⑤西風帶阻隔了低緯熱量向高緯的傳遞;
⑥對流層薄,保溫作用弱
⑦公轉遠日點極夜,時間長
⑧烈風、暴雪和巨大冰蓋加劇了南極大陸的酷寒。
2.南極洲成為“干極”的原因?
①極地高壓控制,氣流下沉,降水少。
②由于降水以固體形式為主,氣溫低,蒸發少,空氣中水汽含量很少。
3.南極洲成為“風極”的原因?
①氣溫低,冷高壓勢力強,極地東風強;
②坡形,重力作用加速風速;
③地表起伏小,冰雪表面摩擦力小,形成狂風
4.南極洲比北冰洋冷的原因?
①南極洲海拔高,氣溫低;
②南極洲表面被冰雪覆蓋,反射率大,獲得太陽輻射量少;
③南極洲為陸地,熱容量小,而北冰洋為海洋,熱容量較大,故南極洲比北冰洋冷。
5.為什么南半球沒有亞寒帶針葉林?
因南半球在該自然帶分布區沒有大陸。
4、資源和科研寶地
淡水資源:體積占冰川體積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周圍海洋上多冰山
礦產資源:煤(維多利亞地)、鐵(印度洋沿岸)儲量最豐富
生物資源:磷蝦、鯨、海豹、企鵝
原始的自然環境,最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最好考察時間:每年9月~次年3月,極晝、暖季
我國的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不在南極圈內)、中山站(在南極圈內)
5、南極條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
宗旨:保護南極環境,和平利用南極
北極地區——主要由北冰洋、周邊陸地以及島嶼組成,而所有陸地分屬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瑞典、和芬蘭8個環北極國家。
1、北冰洋突出的特征
①世界上面積最小、最淺的大洋。面積為1230萬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l/4。②世界最寒冷的大洋。極寒的氣候,使北冰洋上有廣布的常年不化的冰蓋,約占北冰洋的2/3;大洋的周圍多浮冰和冰山漂移。③大陸架面積遼闊。北冰洋的大陸架占北冰洋的36%,其他大洋還不到10%。④北冰洋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還有少數島嶼有常居人口,如:格陵蘭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地島、埃爾斯米爾島等。
2、北冰洋范圍內氣候非常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極圈以內,冬半年有漫長的極夜,散失掉大量的熱量。②極晝期間盡管光照時間很長,但太陽高度角很小,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很有限。③同時,在極晝期間由于積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熱能。④再加上白色的冰雪對太陽能有很強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達到90%以上。
分布
界線
大洲
位置
范圍
河流
氣候
工業
城市
東非大裂谷
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
分布
分布
發展條件
沼澤的形成要考慮四個因素:水源、地形(排水)、蒸發量、下滲
?
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沼澤廣布的原因:
(1)水源:有鄂畢河、葉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2)地形: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形低洼,排水不暢。
(3)蒸發量:緯度位置高,蒸發量小。
(4)下滲量:凍土廣布,不利于水流的下滲。
(5)植被: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能力強。
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b.充分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A、劃分依據: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
B、劃分:
①乳畜帶:分布——東北部五大湖地區(緯度高,氣候陰冷,無霜期較短,土壤貧瘠,不利于農作物生長,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城市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乳肉禽蛋產品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特點——輪轉放牧。
②小麥帶:分布——中部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北部為春小麥帶,中部為冬小麥帶),地勢平坦,適宜大規模機械化操作,土壤肥沃深厚,河流經過,灌溉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便利的交通運輸;地廣人稀;發達的工業;;先進的科技;市場廣闊。
特點——商品率高;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業一體化。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③玉米帶:分布——中央大平原中北部(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雨熱同期,夏溫較高;灌溉水源充足;交通運輸便利;地廣人稀;發達的工業;先進的科技;市場廣闊)
特點——商品率高;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業一體化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④棉花帶:分布——35N以南(熱量充足,無霜期長;春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適宜棉花生長成熟采摘)
問題——土壤肥力下降,植棉業衰弱明顯。
⑤畜牧和澆灌農業區:分布——西部的高原、盆地(干旱少雨;地廣人稀,面積遼闊;多天然牧場)
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
⑥水果和灌溉農業區:分布——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氣候區(夏季高溫少雨,有利于水果中糖分的累積)
C、意義: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a
澳大利亞的農業
墨累—達令盆地
混合農業的優點
11
2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密市| 西畴县| 平罗县| 合水县| 金平| 阿巴嘎旗| 英山县| 新安县| 莱芜市| 淮北市| 黔西| 延川县| 济阳县| 安西县| 綦江县| 贡山| 汝阳县| 金阳县| 大埔区| 铜陵市| 蚌埠市| 金寨县| 肥西县| 岳阳市| 平和县| 闵行区| 大同县| 清苑县| 响水县| 寿阳县| 剑川县| 巴彦县| 灵山县| 克什克腾旗| 库尔勒市| 确山县| 凤台县| 依兰县| 宁化县| 宁海县|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