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學設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2.2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教學目標◆明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了解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過程,懂得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知道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意義。◆能夠列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夠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懂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能夠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進行的艱辛探索。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認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深刻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巨大歷史意義,以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社會主義建設在艱辛探索中依然體現社會主義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進而擁護黨的領導,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科學精神:辯證的看待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公共參與: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法治精神: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教學重難點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我國社會主義探索中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課前準備學生預習課本,對教材進行初步了解。教學過程導入中國革命分為兩個步驟,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勝利,社會主義革命是必然趨勢。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949年-1956年)多媒體播放《大業奠基》視頻學生觀看視頻,說出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總路線和總任務。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一化即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和“三改”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知識拓展】從改造前性質、改造方式、改造后性質了解三大改造議一議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什么?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議一議“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我國具備哪些有利條件?材料一:在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控制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產業部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堅強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質基礎。材料二: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創造了私營工商業同國營經濟的聯系,使之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國家監督和管理,為以后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材料三:土改后的農業經濟仍然是小農經濟性質,個體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工具不足,資金短缺。如果不引導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就不能進一步發展農村生產力,也不能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工業品市場等。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蘇聯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東歐出現一批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亞洲各國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發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學生活動:結合教材進行討論,找到相應答案,教師總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的開始了對他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議一議結合材料說說社會主義改造有哪些歷史意義?材料一到1956年底,加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6.3%,農村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發展到10.4萬余個,社(組)員達到603.9萬余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91.7%,全國基本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資本主義工業中占產值99.6%、占職工總數99%的企業已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個體和私營商業總戶數的82.2%、從業人員的85.1%轉變為國營或公私合營等。在中國大陸基本上鏟除了剝削制度,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材料二改造完成后,我國鋼產量比1952年增長296%,發電量增長166%,煤炭增長96%,原油增長235%,棉布增長32%。材料三圖片《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聯歡》學生選擇其中一則材料或圖片探究討論,教師點評總結。3、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重大意義(1)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3)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956年-1978年)議一議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黨和國家又面臨哪些新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的?材料“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用外國人的話說,這是一個連鐵釘都需要進口的國家。”——毛澤東1、新的歷史課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毛澤東提出要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前五個關系主要是討論經濟問題: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問題;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問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問題;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問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論十大關系》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為黨的八大方針制定奠定了理論基礎。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圍繞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個中心內容,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作了深入全面的論述,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思想。中共八大1956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議一議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是什么?材料土改后的農業經濟仍然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性質。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后,農業生產還靠牛耕地,沒有機械和水利設施。畝產幾十斤,糧食總產量只有2億多噸。落后的農業不能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工業品市場等。學生思考回答第一個矛盾,教師總結知識。多媒體展示圖片一:服裝以耐磨耐臟的藍灰色布料為主,這使那時的中國仿佛淹沒在一片藍灰色的海洋中。圖片二當時農村人們的文化生活匱乏,幾乎是一片空白。人們在勞作之余,唯一能享受到的便是一場露天電影。學生思考回答第二個矛盾,教師總結知識。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議一議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歷史課本的知識說一說。多媒體展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的代表性成就圖片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取得的成就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獨立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通過成就的展示讓學生來得出結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4.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課堂小結:教學反思: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