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標依據課標要求: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材分析本課是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題的內容。在學習本框題之前,學生們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本框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從地位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區別于其他舊哲學的根本特點。所以學好該框題能夠為后面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有待進一步提高。這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們要注意從現象入手,逐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學科素養1、政治認同: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2、科學精神:明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弘揚科學精神。3、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自覺地尊法、守法、護法。4、公共參與: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真理。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難點:實踐的含義和特點。教法與學法教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學法:體驗式學習、交流合作學習、探究式式學習。一、新課導入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二、講授新課(一)實踐與認識探究活動一:說一說你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分享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引導出認識的含義和類型。探究活動二:在對新冠疫情有了清楚的認識之后,同學們在生活中采取了哪些預防新冠肺炎措施?通過對如何防御新冠肺炎的討論,引出實踐的含義,并進一步分析實踐的特點。教師小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的特點: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主觀能動性教師補充:科學實驗活動、生產實踐和變革社會實的踐是實踐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探究活動三:觀看視頻《敢醫敢言,生命至上-鐘南山》通過觀看鐘南山院士的事跡,理解并闡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并進一步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是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探究活動四:觀看《開學第一課》上陳薇院士分享新冠病毒疫苗研制過程,思考:是什么推動了新冠疫苗的研發?引導學生思考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探究活動五:分享當前中國新冠疫苗研發成果,思考疫苗是否安全有效,誰說了算?引導學生思考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探究活動六:觀看視頻《一切為了人民》,思考我們為什么研究新冠病毒,不斷科研攻關?引導學生明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同時進一步引申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抗疫精神推動抗疫戰役的勝利。原理總結世界觀: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方法論:1.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2.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三、課堂小結1、認識與實踐(1)認識①含義②類型(2)實踐①含義②特點③形式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告訴了我們()A.認識來源于實踐B.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2、2020年8月19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在診療方案的修訂和完善過程中,我們總結臨床經驗,不斷優化診療措施,使診療方案能夠更科學、更精準、更完善、更全面,更好地為提高新冠肺炎的救治水平提供指南和規范的框架。材料表明()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C.真理具有客觀性絕對性D.認識推動事物發展3.“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代人設烽火臺,用烽火和狼煙為信號傳遞軍情。同樣的原因,促使現代人創造了無線電波發報、雷達等科學技術去探測和傳遞軍情。”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B.人類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發展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實踐不斷給人們的認識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手段4.“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從認識論角度看,其哲學寓意是()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B.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C.一切真知都來自于實踐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認識與實踐(1)認識①含義②類型(2)實踐①含義②特點③形式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帶領學生學習明確實踐的含義與實踐的特點,通過情境探究引導學生全面參與課堂,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新知識,課堂生成的效果較好。但是由于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全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