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知識整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知識整理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第一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1.1.1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資本主義列強的對外擴張之路---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
原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一
些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參與世界的瓜分。
美、日擴張:
美西戰爭、“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日俄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3、德國崛起:統一后的德國,工業革命起點高,多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發展迅速,實力驟增。20世紀初,德國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歐洲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但此時它比英國、法國搶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4、列強瓜分非洲:(原因:非洲資源豐富,鄰近歐洲,很快被歐洲列強瓜分。)
英國占領東非、南非,法國占領西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相對較少。
歐洲列強的軍備競賽
1.目的: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
2.典型事件:德國和英國的海軍競賽引人注目,德國向海上強國英國發起挑戰,成為第二海軍強國
3.特點: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被應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不斷被發明
三、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過程中,歐洲列強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并逐步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
三國同盟:
德國(核心)、意大利、奧匈帝國
三國協約:
英國(核心)、法國、俄國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
3、性質:帝國主義政治軍事集團
4、影響: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
1.1.2
第一次世界大戰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促使戰爭爆發的因素
其它因素:歐洲
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尖銳、軍國主義盛行、極端民族主義的煽動
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二、概況
1、大戰爆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
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2、交戰雙方:
同盟國集團:德、奧匈、保、奧斯曼土耳其
協約國集團:英、法、俄、意、塞、比、日、美、中等國
3、主要戰場:大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
西線:英法
VS

南線:塞爾維亞
VS
奧匈
4、主要戰役:
馬恩河戰役----1914年9月,英法同德國會戰,西線相持
東線:

VS
德、奧匈
凡爾登戰役----1916年2月,德法雙方共傷亡近百萬,這一戰役因此被稱為”絞肉機”
5、戰爭的結果:一戰以1918.11同盟國集團失敗而告終
6、戰爭特點:規模空前、損失慘重、時間長
7、戰爭性質:
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8、戰爭影響: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9、啟示:戰爭是災難,我們要珍愛和平,反對戰爭。
1.1.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巴黎和會
(1)各國人民渴求簽訂一份真正和平的協定
1、召開背景
(2)戰后帝國主義力量對比變化,戰勝國亟需根據自己的利益重建戰后新秩序,以鞏固自己的戰勝國成果
(3)戰勝國處置戰敗國,進行分贓
2、巴黎和會:
時間、地點:1919年l~1919年6月
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
與會國:
以美、英、法、意、日五國為主導的戰勝國,
德、奧等戰敗國和新生的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
地位: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和會議,但與會各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重點問題:處理列強在中國山東的利益問題
焦點問題:如何處理德國問題
性質: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
結果:1919.6.28
簽訂了以《凡爾賽條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
影響:確立了凡爾賽體系;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
各國意圖:
美國: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利用德國制衡英國和法國
英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利用德國和法國相互牽制
法國:肢解德國,稱霸歐洲大陸
日本:要求確認大戰期所侵占全部土地,特別要求在山東的權益合法化
二、華盛頓會議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召開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
2、華盛頓會議:
時間、地點:1921年11月
美國華盛頓
與會國: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國
結果: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
(1)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
(2)規定了列強在全中國的商務事業機會均等等原則。
影響:(1)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最終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2)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列強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凡爾賽體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國,反而激起了德國對戰勝國的巨大仇恨。盡管德國存在著領土喪失、軍事上受限制、賠款等不利因素,但從潛力上講,德國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2)華盛頓體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繼續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并準備有朝一日與美國再決高低。
這一體系是極不穩固的,它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辛亥革命
1.2.1
20世紀初中國的局勢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局勢
1、政治局勢:20世紀初,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
2、經濟局勢:
加緊對中國的掠奪。鐵路是列強在華投資最大的一個經濟領域。
3、思想局勢:深重的民族危機,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覺醒
(1)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
(2)知識分子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也成長起來
二、辛亥革命前的準備
1、思想上的準備---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宣傳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大量宣傳革命的報刊書籍。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903年,鄒容的《革命軍》
2、組織上的準備---革命組織和革命團體的建立
(1)興中會
時間、地點、人物:1894年11月,孫中山
夏威夷的檀香山。
性質: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
口號:“振興中華”
影響:此后,各地革命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中國同盟會
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領導人:孫中山被選為總理。
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機關刊物:《民報》
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進一步概括為民
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革命實踐:同盟會成立后,一方面宣傳革命的理論和主張,
另一方面頻頻發動武裝起義。
3、軍事上的準備----革命黨人頻頻發動武裝起義
(1)1906年,同盟會員發動萍瀏醴起義----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秋瑾在紹興被捕遇難。
(3)1907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
(4)1911年,黃興等人領導黃花崗起義
均以失敗告終,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1.2.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
導火線:四川保路運動(保護川漢、粵漢鐵路的主權,“路存與存,路亡與亡”)
標志:武昌起義
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在漢口俄租界制造炸彈時不慎發生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來,突擊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黨人。革命黨人決定提前起義。
爆發: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的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
經過:起義軍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接著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等地。經過一夜激戰。起義部隊全部占領武昌,三日內,武漢三鎮光復。
影響:
成立了湖北軍政府;
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的統治迅速崩潰。
注:
1911年是中國農歷的辛亥年,所以,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
成果:中華民國的創建: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獻
清朝覆亡: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
結果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革命果實。中國歷史進入北洋
軍閥統治時期。
評價
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失敗: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未完成,中國的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啟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必須尋找一條適
合自己國情的革命道路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混戰
一、北洋政府的統治
①遷都:將臨時政府從南京遷往北京;
1、袁世凱統治措施
政治上:
②改組內閣,委任自己的親信為內閣總理;
③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全面控制國會;
④成為正式大總統后,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責任內閣,公布《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大總統選舉法

軍事上:
①擴張武力,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②鎮壓革命黨人反抗
外交上:
①擅自簽訂合同,向列強借款。
②投靠日本,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袁世凱復辟帝制:
(1)概況: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改國號中華帝國,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
(2)國人反應:
各階層人士群起反對,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很快席卷南方多個省份。
(3)結果: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6月,袁世凱郁郁而死。
失敗說明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懲罰。
二、軍閥割據混戰
皖系軍閥
1.軍閥分裂: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很快分裂
直系軍閥
爭奪北京中央政權和各省地盤激烈角逐

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
奉系軍閥
2.影響:
①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
②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
③長年的戰爭,造成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體”
1、中華民族大家庭: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生活著許多不同和族群。今天的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2、中華民族的形成歷程
華夏族
夏商周三代(先秦時期):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
中華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華”一詞出現。
中華民族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交流匯聚,不斷交融,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
后來,人們用“從多元走向一體”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驅除韃虜

1、民族意識覺醒的背景:亡國滅種的嚴重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2、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
(1)資產階級維新派:甲午戰爭后,保國保種呼聲高漲,康有為等發起成立保國會。
(2)資產階級革命派:
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實現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
②1905年,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
民國,平
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三、走向“五族共和”(含義:“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
1、背景:在反帝反專制的斗爭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
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
2、形成過程:
(1)梁啟超提出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
(2)孫中山把矛頭指向清朝專制統治,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
(3)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
第二單元第三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3.1
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不僅要進行政治革命,還需要思想革命: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徹底批判)
二、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1、開始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旗幟口號:民主、科學
3、代表人物及貢獻: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
陳獨秀:
創辦《新青年》;主張白話文、建設新文學
胡適:主張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辛辣的筆鋒揭穿了幾千年來專制統治的真面目。
魯迅對舊道德、舊禮制的批判最為猛烈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
他們參與《新青年》的編輯或撰稿工作。
他們都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4、宣傳陣地:《新青年》(這些知識分子在《新青年》上發表一系列文章,號召打倒孔家店,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由于他們的文章均發表在《新青年》上,所以《新青年》成為主要陣地。)
5、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早期的北京大學缺乏研究氛圍,教師思想保守,不少學生把上大學作為走上仕途的敲門磚。蔡元培擔任校長后,銳意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辦學理念,提倡“學術思想自由”,聘請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任教,北京大學的面貌大為改觀。后來,《新青年》雜志編輯部由上海遷往北京,在北京大學形成
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新文化運動得到迅猛發展。)
6、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
(2)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1917年,
系統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倡導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不僅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還號召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
(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辛辣的筆鋒揭穿了幾千年來專制統治的真面目。
魯迅對舊道德、舊禮制的批判最為猛烈。
三、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新文化運動是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性質);
2、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
3、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
①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②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比較百家爭鳴與新文化運動的異同
同:形成背景:都是在社會變革的背景下產生的。
百家爭鳴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
新文化運動處在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時期。
參與者和領導者:都是知識分子
形成原因:都是文化碰撞的結果。
百家爭鳴是當時中國境內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的結果;
新文化運動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結果。
結果: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異:性質:百家爭鳴是在奴隸社會末期興起的思想大變革運動,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
而新文化運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興起的宣揚西方思想的運動,他們反對封建思想,代表的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百家爭鳴的思想根源來自中國文化自身,并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
而新文化運動徹底否定中國的傳統封建專制文化,有“全盤西化”的傾向。
百家爭鳴是在創造文化,儒家學說、法家學說等由此誕生;
而新文化運動是在傳播文化,傳播了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
2.3.2




一、五四運動的背景
中國作為戰勝國參與巴黎和會,列強拒絕中國的多項正當要求,并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
二、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三、五四運動的概況
1、爆發:
時間:1919.5.4
地點:北京
先鋒:學生
斗爭方式:示威游行
第一階段
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
要求:懲辦賣國賊曹、陸、章
第二階段
時間:1919年6月初起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階級
 
內容: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
結果:取得初步勝利
2、特點: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其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3、結果:取得了初步勝利,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四、五四運動的意義
1、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性質);
2、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3、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使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3.2.3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①1919年
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②1920年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③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熱情
歌頌十月革命。
2、工人階級的成長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階級基礎

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中共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1920年夏,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隨后,北京、長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其后,全國多地也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為中共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二、中共一大召開
1.時間、地點:1921年7月23日,上海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2.會議內容: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通過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當選中央局書記)
陳獨秀沒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什么被選為中央局書記?
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影響很大,名望很高。
陳獨秀領導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
3.會議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第四課
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
2.4.1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年)
1、背景:
(1)一戰后,“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
(2)國民黨:需要尋求新的力量的支持,需要將國民黨建設成為一個有力的政黨
(3)共產黨:力量還比較弱小,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中共三大的召開----制定國共合作的方針
1923年
廣州
內容: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政治、組織、思想上保持獨立性(共產黨沒有掌握革命的領導權)
2、合作的實現---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1924年1

廣州
主要內容:大會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影響: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3、合作的成果:(1)黃埔軍校的創建: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創建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
特點:這是一所新式軍事政治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
領導人: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后期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勝利進軍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他很重視林業建設,植樹節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
二、北伐戰爭
1.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
為了統一全國,1925年,國民黨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計劃北伐。
2.北伐戰爭:
1926年開始
性質: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
目的: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三大軍閥勢力
北伐路線:一路向兩湖進攻,一路取閩浙,一路直趨江西
北伐成果:
在湖北賀勝橋等地,國民革命軍擊潰了軍閥吳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領武漢三鎮;消滅了
孫傳芳的主力,攻占了南京,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基本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
北伐英勇部隊: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鐵軍”)
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正義戰爭
制定正確的北伐方針,目標明確
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共兩黨齊心協力
廣大官兵英勇作戰,共產黨員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
結果:1928年12月,東北保安司令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合作破裂:1927年
蔣介石等人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宣告了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
四、國民革命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1.
意義: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這次運動宣傳了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
在運動中,共產黨開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裝。
廣大群眾也經受了一次革命洗禮,為革命的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2.
教訓:
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堅持黨對革命的領導權。
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2.4.2
工農武裝割據
一、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二、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漢口
1.目的: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
2.內容:
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論斷。
三、秋收起義:1927年9月
湘贛邊
毛澤東
攻打長沙
1、結果:攻占了一些縣城,但損失嚴重,
失敗
2、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四、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
①背景:秋收起義中,因敵人力量過強,起義軍損失較大,毛澤東放棄攻打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
②建立:1927年底,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2.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①思想理論: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內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
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②實踐: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
③意義: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下進行的革命理論的創新,開創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1927年,毛澤東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a.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
b.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隨后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最后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五、土地革命
1.目的: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2.內容:中國共產黨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打土豪,分土地”)
3.影響:
土地革命開展后,各根據地出現了分田分地的景象。
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熱情。
2.4.3
紅軍長征
一、紅軍長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背景:(1)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大為震驚。從1930年開始,國民黨調集軍隊,
對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多次“圍剿”,企圖消滅紅軍,但均遭失敗。
(2)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分幾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二、紅軍長征的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三、紅軍長征的經過:瑞金(1934年10月)

沖破四道封鎖線

強渡烏江

解放遵義城(1935.1,召開遵義會議)

四渡赤水
(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
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翻雪山、過草地

陜北吳起鎮會師(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同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師)

三大主力甘肅會師(1936年10月,紅四、二方面軍先后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四、遵義會議:1935年1月,貴州遵義(偉人崛起)
內容:集中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后,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
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次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列舉史實說明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崛起的原因
a
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
b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隨后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最后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d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的危急關頭,果斷建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在革命實踐中證明了其正確性。
五、長征精神:
堅定信念、忠于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獻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綜合探究二
歷史地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
一、新的發展道路新在何處
俄國首創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經濟模式的新:俄國:國家全面而細致地干預經濟——計劃經濟
階級力量的新:俄國工人階級力量壯大
指導思想的新:俄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二、新的發展道路各不相同(國情不同,發展道路不同)
一戰后
俄國通過十月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因為工業比較發達,工人階級力量強大
土耳其通過凱末爾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為民族工業落后,工人階級力量弱小
二戰后
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印度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三、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
(1898年)(1911年)
(1915年)
1.向西方學習: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探索的特點: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
探索的共同點:①都倡導向西方學習;②都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2.向俄國學習:1927年8月的南昌起義、1927年9月的秋收起義都是攻打大城市(城市中心論)
結果都失敗,城市中心論不適合中國國情
3.中國特色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紅軍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第二課
中國抗日戰爭
3.2.1
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
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
1、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帝國主義道路,多次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歷史原因)
2、日本卷入經濟危機,為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矛盾,加快了對中國侵略掠奪的步伐(根本原因)
3、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4、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對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未做好準備
二、日本侵華初期的主要侵華事件
1、九一八事變
時間、地點:1931年9月18日夜
中國東北沈陽
經過: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按預謀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村附近一段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日本以此為借口,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并炮擊沈陽城,制造了“九一八”事變。
結果:此后,日軍長驅直入,不到半年時間,占領了東北三省。
影響: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日軍進攻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
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多次擊退日軍進攻。
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建立:日本在1932年3月9日,溥儀為“執政”,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年號“大同”。
華北事變:占領東北后,1935年日本又將侵略魔掌伸向了華北,日軍在華北不斷制造事端,令人欲使“華北獨立”,以圖直接控制華北,將華北從中國分割出去。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領導一二?九運動
《義勇軍進行曲》
背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20世紀30年代廣為傳唱的原因:因為這首歌唱出了時代的聲音,民眾情緒被激蕩起來。人們迫切希望國共兩黨緊密合作,一致對外,拯救國家和民族危機。
新的長城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一二?九運動
原因:華北事變及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經過: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游行示威
口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
性質: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
意義: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四、西安事變
時間、地點:1936年12月12月
西安
人物:張學良、楊虎城
目的:逼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背景:
①日本欲使“華北獨立”,將其從中國分割出去
?
②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
③張學良、楊虎城多次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
共產黨態度: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
結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至此,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3.2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
經過: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北平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起進攻,駐守當地的第二十九軍奮起還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結果:7月底,平津淪陷
標志: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
二、淞滬會戰(1937年8月---11月)
1、概況: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中日軍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
2、結果:11月,上海淪陷。日軍接著向南京進犯,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三、日軍在中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野蠻殘殺中國軍民,至少30萬中國平民和俘虜被殺害。
2、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七三一部隊---日軍用健康的中國人做試驗,進行細菌戰和毒氣戰;
(為了進行細菌戰和毒氣戰,日本侵略者竟用健康活人代替動物做試驗。
他們在長春、廣州等地建立大型細菌戰基地和工廠,形成了巨大的細菌戰網絡。
他們還在湖南常德、浙江寧波等地投撒細菌彈,使幾十萬中國民眾死亡。)
注:(七三一部隊是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在哈爾濱組建的細菌戰秘密部隊,是一支滅絕人性的部隊。)
3、轟炸后方城市
日軍對重慶、成都、昆明、延安等地進行轟炸和封鎖,使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4、實行三光政策
對占領區的抗日根據地展開反復的“大掃蕩”,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慘案”
注:抗日戰爭:1931年---1945年,歷時14年,始于九一八事變,這是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
全國性的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歷時8年,始于七七事變,這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提出:華北危急時,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了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3.2.3
全民族的抗戰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1、背景:“七七事變”后,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日矛盾已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國共關系進一步改善。
2、
1937年7月8號,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侵略者驅逐出中國(全民族抗戰);
1937年7月17號,蔣介石發表講話,明確表示準備抗戰。
3、9月22日,國民黨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
時間
1924—1927年
1937—1945年
目的
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統一全國
抵抗日本的侵略
標志
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統一戰線
革命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領導的運動
北伐戰爭
抗日戰爭
二、全民族抗戰
根據國共合作協議,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態勢。
1、正面戰場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
八路軍115師
成果:殲滅日軍10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
意義這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
李宗仁指揮國民黨軍隊殲滅日軍一萬多人
意義: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敵斗志。
敵后戰場
(1)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
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前線。
(2)反掃蕩:針對敵人的“掃蕩”和包圍,根據地軍民采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粉碎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掃蕩”。(日軍集中兵力對敵后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
(3)百團大戰:面對敵人的封鎖,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先后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通過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向敵人發動大規模攻擊,史稱“百團大戰”。
海外華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
為什么說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軍隊斗爭與民眾斗爭、前方斗爭
1、抗日戰爭開辟了兩個戰場:一個是國民黨的正面戰場,一個是共產黨的敵后戰場,兩者相互配合、協調
2、除了正規軍隊的作戰,人民群眾也積極踴躍地組織軍隊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斗爭中廣泛地開展伏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游擊戰,冀中回民支隊積極參與使敵人聞風喪膽,此外愛國華僑也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的抗戰。
3.3.4
抗日戰爭的勝利
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
1、世界各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1)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協同作戰(美國飛虎隊到中國參加對日作戰)
(2)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與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通過來華參戰、提供物資援助等方式,參與、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白求恩)
2、抗戰后期,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
3、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了日本向盟軍(中美英蘇)投降簽字儀式。---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9月3日,被定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3、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
4、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
(1)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
1684年,康熙設立臺灣府
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2)臺灣淪陷: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
(3)臺灣光復:前
提:
抗戰勝利、日本投降
法理依據:1941年《中國對日宣戰布告》
1943年《開羅宣言》
1945年《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條款》
回歸時間和標志:1945年10月25日
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戰
2.關鍵因素:中共始終堅持抗戰到底,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3.海外華僑和愛好和平的世界各國人民支持和援助
4.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
5.國內抗日武裝力量的英勇作戰
6.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
7.性質:中國抗戰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得到廣泛支持
8.中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日本人口少,資源匱乏,國土狹小……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重新崛起和復興的起點)
國內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意義:中國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第三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與擴大
3.3.1大戰全面爆發
大戰的背景
1、20世紀30年代,德意日三國結成軸心國陣營
2、《慕尼黑協定》標志著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極大地改變了歐洲格局,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1、原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德國、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大危機,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他原因:英國和法國采取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經過:
標志: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波蘭軍隊敗退,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2)法國戰役
(1)背景:侵占北歐:1940年,德國先后占領了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
攻打西歐:在攻打法國之前,德國先向荷蘭、比利時發起進攻,并
繞過了法國布置在法德邊界上的馬奇諾防線,直接進入法國境內。
(2)結果:1940年6月法國兵敗國降
德國能迅速占領
德國采取閃電戰,速戰速決;
眾多歐洲國家原因
綏靖政策助長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波蘭、法國等國家備戰不足、戰術落后;……
(3)英勇抗爭---在英國支持下,戴高樂領導自由法國運動
(3)不列顛之戰
①概況:1940年7月
德國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空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②意義:這是希特勒發動世界大戰以來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是德國空軍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三、軸心國軍事同盟正式形成
1940年9月,德意日締結《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軍事同盟正式形成。
3.3.2
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
一、蘇德戰爭
德國對英國的進攻受挫;
1.背景
進攻蘇聯是德國的既定計劃;
蘇聯向西擴展疆域,引起德國的不滿。
2.經過
(1)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大。
(2)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蘇軍節節敗退,蘇聯失去150萬平方千米土地
原因:德軍:準備充分,現代化戰爭經驗豐富,采用閃電戰術。
蘇聯:
①領導人對形勢的估計錯誤
②戰略戰術失誤:對德國進攻估計錯誤,戰備遲緩;
③武器性能相對落后
④缺乏有能力的指揮員(大肅反運動)
(3)莫斯科保衛戰
①概況:1941年10月,德國集中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追擊炮1.4萬余門,飛機1390架,開始全面進攻莫斯科,遭到蘇軍的頑強抵抗。
②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爭勝利原因
蘇聯:
①蘇聯軍民同仇敵愾;
②情報準確,日本不會在遠東夾攻蘇聯;
③借助天時地利抓住戰機大舉反攻,防御得當,保障有力。
德國:①侵略戰爭,引發對方頑強抵抗;
②決策上過于樂觀,戰略準備不足。
③莫斯科嚴冬寒冷,使德軍戰斗力銳減
③莫斯科保衛戰的意義: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擊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莫斯科保衛戰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
二、日軍偷襲珍珠港
1、
背景(原因):
(1)日本將擴張步伐邁向英、美控制下的東南亞地區;
(2)為排除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對日本進行武力干預的可能性,日本決定除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2、
經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毫無準備的太平洋艦隊。
3、結果:偷襲珍珠港成功后,日本開始進攻南太平洋上的各國。不到半年時間,日軍占領了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300多萬平方千米的他國領土----日本軍國主義擴張達到頂峰
4、
影響:美國對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的盟國德國、意大利也對美宣戰;
隨著美英等二十多個國家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此后,蘇、美等國并肩作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第四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與勝利
3.4.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戰的轉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背景:
①蘇德戰爭爆發后,美英蘇對外關系的變化
②《大西洋憲章》的發表,為后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奠定了基礎
③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二戰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大戰
根本原因:德、意、日不斷擴大的野蠻侵略戰爭,給許多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使法西斯勢力成為世界和平與正義力量的共同敵
標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意義:
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從根本上扭轉了二戰的戰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二.二戰的轉折性戰役
1.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場)
(1)背景:

1942年4月美國艦載飛機轟炸日本本土,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仍對日本構成威脅;

1942年,日本陸軍的三分之二以上陷于中國戰場,無力在陸上發動新的進攻,只得寄希望于海軍,以鞏固并加強日本的海上優勢,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
(2)概況:1942年6月,野心膨脹的日本再次進攻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前哨基地和珍珠港的屏障一中途島。雙方展開海空大戰。
(3)影響:日軍慘敗,從此喪失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機。
2.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
(1)背景:
①斯大林格勒是連接蘇聯歐洲部分南北水路交通的樞紐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為使德國避免兩線作戰的窘境,決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蘇聯。
(2)經過:蘇德戰爭中,德軍于1942年7月發動了更大的攻勢。德國軍隊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并進行大規模轟炸。
(3)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根本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原因:軸心國損失了大批主力部隊,這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
給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各國人民巨大的鼓舞;蘇軍開始進入戰略反攻。)
3.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
地點:埃及的阿拉曼
交戰雙方:英軍與德意聯軍
意義: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結果:德軍戰敗,不久投降,1943年5月,北非戰事結束。
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投降。
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新組建的意大利政府對德宣戰。
四.
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時間\地點
1943年11月埃及開羅
1943年11月底至12月初伊朗德黑蘭
參加國
美英中
美英蘇
主要內容
討論了三國在緬甸配合作戰
著重研究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
和戰后處置日本的問題;
以及戰后處置德國等問題
成果
會后發表《開羅宣言》,
將進行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
規定中國領土歸還中國
第二戰場;蘇聯將發動大攻勢配合
作用
利于三國協同對日作戰
加強了三國聯合對德作戰
背景
①盟軍在三大戰場轉入反攻,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性轉折
②為加強合作、協調行動并商討戰后世界安排問題
《開羅宣言》的發表對中國的特殊意義:
開羅會議是中國第一次正式參加反法西斯大國首腦會議,它表明中國的大國地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開羅宣言》成為戰后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為中國戰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提供法律依據五、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凌晨
法國諾曼底
參與部隊:以美、英、加拿大等國組成的盟軍
結果:盟軍成功登陸,建立起向德國腹地進攻的戰線。
意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
此次成功登陸,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重要轉折點,加速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加快了戰爭的最后勝利。
3.4.2
雅爾塔會議與德日投降
一、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1.背景:法西斯德國失敗已成定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
2、時間、地點、國家:1945年2月,蘇聯的雅爾塔,蘇美英
3、會議內容:
①三國將共同擊敗德國,迫使它無條件投降;
②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兩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
③就戰后成立聯合國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4、影響:(1)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它的一系列決定有
利于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2)但是,三大國在許多問題上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不惜犧牲他國的權益,
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這些對戰后的世界格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依據雅爾塔會議原則戰后重新瓜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蘇爭霸的格局。
二、德國的戰敗
雅爾塔會議后,盟國對德國最后總攻(1945年春);
1、背景:
蘇聯軍隊從東線越過波蘭語德國的國界進入德國、美英軍隊從西線進入德國。
2、柏林戰役--1945年4月,對德最后一戰
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上,蘇軍攻克柏林。
----宣告德國法西斯的失敗。
3、
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戰事結束(5月9日成為歐洲解放勝利日)
三、日本投降
時間、地點:1945.7,蘇美英,德國波茨坦
1、波茨坦會議
內容:
重申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的精神
以中美英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2、盟國的進攻
1945年8月上旬,美軍先后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
加速日本投降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東北
中國對日猛烈反攻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1、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本國反戰力量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
2、(根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行
動,充分地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反法西斯國家團結戰斗,共同對敵。
4、世界各國人民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人民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影響
1、性質:二戰是一場世界人民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2、影響: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戰爭浩劫,它的規模和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
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
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次戰爭摧毀了法西斯主義,爭取和平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受蘇聯的影響,二戰后世界上誕生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
沉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殖民體系開始崩潰。
二戰結束后,一些戰時的軍用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與發展。
綜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
一、回顧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
1、中國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是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傷亡最大的戰場。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英勇戰斗,贏得了民族的解放,更贏得了世界的尊敬。
2、中國軍隊赴緬作戰:1942~1945年,根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中國軍隊組織赴緬遠征軍與日軍作戰,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的日本侵略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
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地位變化:由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轉變為初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三、明確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列舉史實
1、
中國堅持抗戰14年,付出了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有效地削弱和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2、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的危局,為盟軍收復緬甸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戰場成為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
3、
中國的抗戰使日本未能與德國實行有效的軍事合作,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同盟國;
4、中國在開羅會議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大國。
總結---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在反法西斯戰爭的洪流中,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歷時最長、犧牲最大,對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第四單元
第一課
兩種命運的決戰
4.1.1
內戰的爆發
一、兩種不同的建國主張
1.背景:抗戰勝利后,人們普遍期待和平建設國家;
中國面臨兩種命運的選擇
2、中共七大---中國共產黨主張:爭取和平、民主
(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底至6月初,延安
(2)內容:要竭盡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反對黑暗的前途。
大會還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國民黨六大---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
(1)時間、地點:1945年5月,重慶
(2)內容:消滅共產黨,維護一黨專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
二、重慶談判
1、目的:
國民黨:一方面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
共產黨:為了表明中國共產黨和談的誠意,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2、時間、地點、人物:
1945年8月
重慶
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蔣介石
3、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內容:
確定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迅速召開由各黨各派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
解放區政權問題、國民大會問題以及軍隊整編問題在談判中未能達成協議。
4、意義:
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為中國實現和平民主帶來一線曙光;
使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
戳穿了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使人民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本質;
為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政治協商會議
1、目的: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
2、時間、地點、參會者:1946年1月,重慶,各黨各派代表
3、成果: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四、內戰全面爆發(解放戰爭1946年---1949年)
1、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進攻解放區
2、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國民黨:“全面進攻,速戰速決”,全面進攻解放區
(1)內戰初期的戰略方針
共產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
以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為作戰原則,
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式
內戰初期的結果:
共產黨雖然失去了一些地方,但殲滅了大量敵人,在戰場上逐漸占
據主動地位,到1947年2月,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3、國民黨的重點進攻
(1)概況: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大舉進攻延安,而當時在陜北的解放軍只有四萬余人。共產黨主動撤離延安,保存實力。
(2)轉戰陜北: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采取“蘑菇戰術”,不斷打擊敵人,粉碎了敵人對陜北的重點進攻。
(3)國共雙方力量對比的轉化:經過一年多戰斗,國民黨軍隊不斷損兵折將,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解放軍人數增加到195萬,國民黨軍隊減少為373萬。共產黨從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
4.1.2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一、國統區與解放區的比較
1、國統區
(1)概況:內戰爆發后,國民黨不僅在軍事上失利,政治上孤立無助,
經濟上也陷入崩潰的境地
(2)影響:國統區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廠倒閉,人民苦不堪言,老百姓
大失所望,掀起“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形成
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失民心
2、解放區---土地改革
(1)文件:1947年10月10日,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2)內容: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
(3)作用:土地改革后,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
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普遍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得民心
戰略反攻
1、標志: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2、影響:劉鄧大軍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三、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1、背景:隨著解放軍在各戰場不斷取得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2、概況: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
時間:1948年9月-11月,
殲敵: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余人
戰況:先占錦州,斷敵退路,后取沈陽,最后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殲敵:共殲滅國民黨軍55萬余人
戰況:以徐州為中心進行決戰,人民群眾支援,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
平津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殲敵: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
戰況:分割包圍北平、天津,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人民群眾是革命的主力軍,是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3、影響: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到來。
四、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因素
1、政治:共產黨加強民主建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國民黨統治腐敗,一黨專政。
2、軍事:解放軍英勇善戰,并且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國民黨指揮失誤,士氣低落,戰斗力不強,美國援助斷絕。
3、經濟:通過土地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紛紛參軍參戰;國統區經濟則陷入崩潰境地。
4、社會(人民):共產黨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國民黨的統治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時間、地點:1949年3月
河北平山西柏坡
2、內容:
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黨的總任務: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3、意義: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
二、北平和談
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已經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1、背景:
戰場上的大潰敗,迫使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
2、目的
國民黨:緩兵之計,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企圖劃江而治。
共產黨:為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迅速實現和平。
3、概況:1949年4月,國共雙方代表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
4、結果: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三、渡江戰役——奪取全國勝利
1、背景:(1)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已經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2)1949年4月,北平談判中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2.概況
(1)戰線: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
(2)過程:①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的長江防線迅速崩潰。
②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殘余勢力退守臺灣
3.意義:國民黨政權覆滅,加速解放全國的步伐。
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
1、參與者:
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等
2、內容:
(1)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性質),規定國家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
(2)決定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紀年;
(3)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委員,組成中央人民委員會;
(4)確定國旗(五星紅旗)、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徽(1950年)
3、意義:
拉開了籌建新中國的序幕
五、開國大典——新中國的誕生
時間:1949年10月1日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
內容:①
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接受《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

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
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2)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3)
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4)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六、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綜合探究四
回顧近代中國的百年歷程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1946年持續三年的解放戰爭,如渡江戰役。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如“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開始遭受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抗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斗爭。如金田起義、武昌起義。
選取這幾個歷史事件作為浮雕的主題:
這幾個歷史事件不僅是歷史的轉折點,而且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歷史人物的確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是決定因素。人民群眾在創造、傳承文明以及歷史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社會變革成功的基礎。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們的探索與抗爭為什么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沒有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改革或革命。②
沒有充分發動人民群眾。③
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又為什么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從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無產階級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發揮主力軍作用。

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有了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充分發揮人們群眾的力量。

團結一致,共同反抗侵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松江区| 鹤山市| 宜城市| 涟水县| 陆川县| 弥勒县| 台中县| 陈巴尔虎旗| 秦安县| 旅游| 贵州省| 十堰市| 凤城市| 乡城县| 新安县| 海晏县| 乐清市| 宁南县| 吉木萨尔县| 海口市| 察哈| 武邑县| 邵阳县| 石阡县| 保德县| 安国市| 平罗县| 湟中县| 芦山县| 涟源市| 云梦县| 桐柏县| 新乐市| 怀仁县| 台北市| 赣榆县| 梁山县| 拉萨市| 岱山县|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