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體。恒星特點:①自身可以發光、發熱;②體積、質量巨大;③距離遙遠。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較: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天體系統:運動中的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河外星系地球天體系統:總星系地月系太陽系月球其他行星系銀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稱:水、金、地、火、(小行星帶)、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遠近)5.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類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日地距離適中,形成了適宜生物生長的溫度條件內部條件體積和質量適中,吸引大氣聚集,形成了適宜生命物質呼吸的大氣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態水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環境外部條件穩定的光照條件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概況: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表面溫度約為6000K.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促進生物生長②維持著地表溫度,是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后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④是生活和生產中多種能源的來源注意:地熱、核能、潮汐、地震與太陽輻射能無關4.大氣上界太陽輻射的分布:從赤道向兩極遞減5.太陽的結構:由內向外,分別是光球層(太陽黑子)、色球層(耀斑和日珥)、日冕層(太陽風)。6.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光球層;耀斑---色球層太陽活動最激烈(劇烈)的顯示周期約為11年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地球的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中斷②影響地球的磁場,產生“磁暴”現象③兩極地區產生“極光”現象④影響地球氣候,發生異常(主要黑子與降水的關系)。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類型繞轉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線速度自轉地軸自北西逆向南東順除南、北極點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時)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南北極點為零(同一緯度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恒星日(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日常作息時間公轉太陽近似正圓的橢圓,速度大小不等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線速度快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線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備注:地球自轉時,最北端(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俯視圖中,從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為順時針。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南北緯60°的線速度約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南北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黃赤交角自轉→赤道(平)面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公轉→黃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變大,熱、寒帶面積變大變小,熱、寒帶面積變小,溫帶面積變小溫帶面積變大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示意圖1.移動方向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動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運動2.直射次數:南北回歸線上,一年各只有一次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南北回歸線以外的地區,無直射3.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3.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交替1.晝夜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2.晨昏線:A.判定: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如果是由夜進入晝則為晨線,由晝進入夜則為昏線。B.特點:a.晨昏線(晨昏圈)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0.b.晨昏線(晨昏圈)把各緯線圈分為晝弧和夜弧兩個部分,晝弧代表晝長,夜弧代表夜長,如果晝弧>夜弧→晝長夜短,晝弧<夜弧→晝短夜長,晝弧=夜弧→晝夜等長。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每天6點日出,18點日落。c.只有在二分日時,晨昏線(晨昏圈)與經線圈相重合,全球晝夜等長,全球各地6點日出,18點日落。d.二至日時,晨昏線(晨昏圈)與極圈相切。夏至日時,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冬至日時,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e.運動方向為自東向西。晝夜交替的周期:太陽日晝夜交替的時間24時光照圖的判讀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④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晝長夜長的計算)(2)時差1.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出現的不同時刻。①規律:A.經度相差3600,地方時相差24小時;經度相差150,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0,地方時相差4分鐘。B.東早西晚C.東加西減D.東大西小F.同經同時②地方時的計算: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兩地的經度差/15°(東加西減)2.區時:①時區的劃分: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15°,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為同一個時區,每相差一個時區,時間就相差1小時。②區時的計算步驟:a.求時區:時區號數=已知經度/15°(余數部分<7.50,取商;余數部分>7.50,取商+1)b.求時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c.求區時: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差(+/-的選擇,根據“東加西減”原則)日界線人為日界線:原則上以180度經線作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把這條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現改稱“國際日界線”,簡稱“日界線從東十二區到西十二區,日期減一天;從西十二區到東十二區,日期加一天自然日界線:即地方時為0時或24時的那條經線,又稱為子夜線,它是前一天的結束和新的一天開始的經線注意:順著地球轉動,從0點到180?為新的一天,180?到0點為舊的一天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的偏移(右圖)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發生偏向。(左右手定則)4.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書19頁)①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②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簡便計算:太陽高度=900-兩地的緯度差(同半球相減,異半球相加)<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的劃分①我國的傳統四季劃分:四立②歐美國家的四季劃分:二分二至日③氣候四季的劃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五帶的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為界限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內部圈劃分依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分類特點傳播物質所經物質狀態共同點橫波(s波)較慢固體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變化而改變縱波(p波)較快固體、液體、氣體2.分層圈層范??圍特??????點地殼莫霍面以上固態: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地勢越高,地殼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縱波和橫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地幔莫霍與古登堡面間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鐵、鎂含量由上至下逐漸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2900千米深處,縱波減速,橫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物質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地震波的波速變化: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縱波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地殼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水圈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生物圈范圍為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分層: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云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平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適合于高空飛機飛行。1.受熱過程示意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性。平流層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流層水汽、CO2吸收紅外線;反射:無選擇性。散射:有選擇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太陽→→地面→→大氣→→宇宙空間2.結論:①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來源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成因:地面冷熱不均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3.形成過程:結論: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熱低壓,冷高壓②高空和近地面氣壓狀況正好相反③同一地點,海拔越高,氣壓越低④高壓低壓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氣流由高壓指向低壓⑤等壓面高壓向上彎,低壓向下彎4.幾種現象的解釋:(注意結合圖)①海陸風②山谷風③城市風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三種情況:一力: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二力: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最終和等壓線平行,這種情況只在高空中出現。三力: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風向最終和等壓線斜交,這種情況在低空中出現。風力大小的判斷: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識記: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向,不改變風力大小。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從圖上可知:(一)形成:(1)氣壓帶1.分布規律:共7個氣壓帶,南、北對稱相間分布2.成因:①熱力原因:赤道低氣壓帶(原因:氣體受熱膨脹上升)極地高氣壓帶(原因:氣體受冷收縮下沉)②動力原因: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2)風帶:共6個風帶,00-300為信風帶;300-600為西風帶;600-900為極地東風帶(3)移動規律:氣壓帶、風帶移動方向隨太陽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氣環流: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氣流狀況亞洲大陸北太平洋北美大陸北大西洋1月(冬季)亞洲高壓阿留申低壓高壓冰島低壓7月(夏季)亞洲低壓夏威夷高壓低壓亞速爾高壓備注:總的而言,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與陸地相間分布;而南半球氣壓帶呈條帶狀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性質比較單一(均勻)。亞洲低壓形成的原因:夏季,陸地升溫比海洋快,氣體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亞洲高壓形成的原因: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快,氣體受冷收縮下沉,形成高壓補充:季風:1.概念:盛行風向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稱為季風。2.分布地區夏季冬季成因東亞地區東南風西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季風形成的重要原因南亞地區西南風東北風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全球氣候類型:氣溫帶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分布規律分布地區形成原因熱帶:T最冷月>15℃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南、北緯10?之間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下,盛行上升氣流。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明顯交替,濕季多雨,干季少雨南、北緯10?~20?之間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雨季多雨,旱雨季分明北緯10?~25?之間的大陸東岸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或受夏季風和冬季風交替控制)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20?~30?大陸內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區、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終年受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亞熱帶T最冷月:0℃~15℃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南、北緯25?~35?間的大陸東岸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陸西岸,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西南等地受副高和西風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溫帶T最冷月:—15℃~0℃(溫帶海洋性氣候>0℃)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我國華北、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即受夏季風和冬季風交替控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南、北緯35?~60?之間大陸內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全年受大陸氣團控制,距海遠水汽難以到達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西歐、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新西蘭全年受盛行西風控制北緯60°附近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嚴寒,暖季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北緯50?~70?之間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帶T最熱月<10℃苔原氣候全年嚴寒,降水少分布在極地附近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受極地氣團和冰原氣團控制冰原氣候全年酷寒分布在極地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內陸地區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受極地氣團和冰原氣團控制高山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布中、低緯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地地勢高,地勢起伏大氣候類型的判斷:根據氣溫、降水判斷氣候類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特殊氣候類型的成因:從地形、洋流、風是否來自海洋(主要大陸東岸考慮風)。如果形成的特殊氣候比理論上的氣候降水多,考慮的因素(位于迎風坡、暖流、風來自海洋吹帶來豐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氣候比理論上的氣候降水少,考慮因素(位于背風坡、寒流)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的區別⑴從全年降水總量看: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500毫米~2000毫米;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為750毫米~1000毫米。?孟買的雨季月降水量可達600mm,而巴馬科卻只有250mm。從年降水量來看,孟買大約是巴馬科的兩倍。⑵從雨季上看: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偏短,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熱帶草原氣候雨季偏長,為5月~10月,干、濕季明顯。?⑶從降水過程看: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過程具有突變特點;熱帶草原氣候降水過程具有漸變特點。?⑷從降水的集中程度來看:熱帶季風氣候降水更為集中,季節變化大。?(5)從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熱帶季風氣候沒有為零的月份,所以,生長喬木;熱帶草原氣候可能出現為零的月份,所以,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第三節常見天氣系統鋒與天氣(1).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2)鋒面:當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 鋒線: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 一般把鋒面和鋒統稱為鋒。(3)類型:類型冷鋒暖鋒準靜止鋒鋒面示意圖鋒面符號過境前天氣晴朗晴朗晴朗過境時天氣陰天、刮風、下雨、降溫連續性降水連續性降水過境后天氣氣溫、濕度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氣溫、濕度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降水位置鋒后鋒前降水時間、強度時間短,強度大時間長,強度小代表性天氣夏季的暴雨、沙塵暴、寒潮一場春雨一場暖梅雨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與天氣類型高壓(反氣旋)氣旋(低壓)氣壓狀況氣壓中心高,四周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從中心垂直指向四周從四周垂直指向中心氣流北半球流向南半球由中心向四周呈順時針方向輻射下沉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時針方向輻合上升由中心向四周呈逆時針方向輻射下沉由四周向中心呈順時針方向輻合上升控制天氣晴朗陰雨我國典型天氣我國秋季“秋高氣爽”的天氣長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夏秋季節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出現的“臺風”天氣三、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處。對于鋒面氣旋而言,東側一般為暖鋒,西側一般為冷鋒(北半球)。掌握鋒面氣旋的結構、冷暖鋒判斷方法、降水位置?(1)鋒面氣旋:地面氣旋一般和鋒面聯系在一起,稱?鋒面氣旋。氣旋是氣流輻合上升系統,尤其鋒面上氣流?上升更強烈,往往產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風?天氣。??(2)鋒面的位置:鋒面出現在低壓槽中,與槽線重合。??(3)鋒面類型的判斷:①以槽線為界,高緯來的是冷?氣團,低緯來的是暖氣團。②標出氣旋水平方向氣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依據冷暖氣團的移動判斷冷暖鋒面:如果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形成冷鋒;如果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形成暖鋒。③標出雨區:冷鋒降雨在鋒后,暖鋒降雨?在鋒前。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①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②森林的破壞嚴重火山爆發等全球變暖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水循環過程全球變暖可的應對措施:應對措施:多使用清潔能源;植樹種草;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一、相互聯系的水體水圈特征:連續但不規則組成:地球上的水體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陸地水分類河流水、湖泊水、沼澤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體是冰川)淡水理化性質咸水(海水)氣態水:數量最少但分布最廣形態液態水:水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海洋水:最主要的96.53%水圈主體大氣水存在空間河流水地表水湖泊水陸地水冰川水2/3淡水主體淺層地下水地下水深層地下水★補給類型★補給季節補給特點★我國分布地區★徑流量的季節變化(以我國為例)雨水補給我國以夏秋兩季為主①水量變化大②時間集中③不連續普遍,尤以東部季風區最典型徑流變化與降水量變化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春季①季節性②水量穩定③連續性東北地區東北地區河流有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補給形成的夏汛。冬季氣溫低河流封凍冰川融水補給夏季①有明顯的季節、日變化②水量較穩定西北地區、青藏高原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密切相關。1、2月份徑流出現斷流的原因:氣溫低于0℃,冰川無融水。湖泊水補給全年①較穩定②對徑流有調節作用普遍①河流水與湖泊水的相互補給關系:枯水期湖泊水補給河流水,豐水期河流水補給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與地下水間的相互補給關系:當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時,河流水、湖泊水補給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補給河流水、湖泊水。★特例:黃河下游為“地上懸河”,河水補給地下水。地下水補給全年①穩定②一般與河流有互補作用普遍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類:海陸間循環(環節)、海上內循環和陸上內循環過程(圖)意義:①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②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水循環是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④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分析關鍵詞常年穩定一定方向大規模分類:暖流高溫指向低溫(低緯朝向高緯)性質寒流低溫指向高溫(高緯朝向低緯)風海流洋流的最主要的類型動力:風力成因密度流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洋流補償流秘魯寒流---上升補償流畫圖(南、北半球,并引出暖流是從低緯到高緯,寒流從高緯到低緯。)熟記洋流模式圖及各大洋的洋流(參照課本)4.分布規律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風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洋流前進時還受陸地形狀的限制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⑵表層洋流分布規律:(參看課本P57圖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稱)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大陸東岸(即大洋西岸)為暖流;大陸西岸(即大洋東岸)為寒流中高緯度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大陸東岸(即大洋西岸)為寒流;大陸西岸(即大洋東岸)為暖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時針流動的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海水向東流,形成順時針流動的洋流。(冬逆夏順)5.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參看課本P58~60)⑴對氣候的影響(參看課本P59案例1)類型概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舉例暖流由低緯流向高緯,水溫比流經海域高增溫增濕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于55°~70°N大陸西岸,呈現森林景觀,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如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港寒流由高緯流向低緯,水溫比流經海域低降溫減濕受秘魯寒流影響,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狹長的熱帶荒漠⑵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漁場名稱★成因形成條件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①寒暖流交匯處海水受到擾動,將下層營養鹽類帶至表層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豐富.②兩種洋流匯合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魚群集中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秘魯漁場盛行上升流受離岸的東南信風影響,深層海水上涌把營養物質帶到表層⑶對海洋航行的影響: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從北極地區攜帶冰山南下威脅航海.⑷對污染的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3.洋流流向和性質的判讀方法步驟:⑴根據等溫線分布判斷南北半球——水溫向北遞減為北半球,向南遞減為南半球⑵判斷寒暖流依據:①暖流流經的海區,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凸,寒流流經的海區,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凸。(即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彎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是暖流,有高緯流向低緯的是寒流。例如:右圖中,從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可判斷是南半球,流經AB附近的是暖流(等溫線向高緯凸,此海域水溫比同緯度相鄰海域高;也可根據流向是從低緯流向高緯來判斷),流經CD的洋流是寒流。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分布特點:地區差異多年平均徑流總量⑴各大洲的分布:亞洲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國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我國居第六位我國情況:很不均衡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空間措施:跨流域調水夏秋多,冬春少-----時間措施:修建水庫我國最缺水的地區---華北平原原因:自然原因:①處于我國的半濕潤地區,降水量較少;②降水集中且分布不均。人為原因:①人口眾多,城市密集,經濟發達,需水量大;②污染水、浪費水的現象嚴重。水資源與人類社會關系:1.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2.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3.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合理利用水資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合理利用水資源措施自然原因淡水資源總量有限開源: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庫;開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樹造林涵養水源節流:控制人口增長;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時空分布不均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和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使水資源需求量增大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內力作用能量來源: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①水平運動(為主):形成斷裂帶和高大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大西洋②垂直運動(為輔):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的高低起伏影響: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分布風化作用★在溫度、水、生物等的影響下使地表的巖石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碎屑物質。如石蛋地形、棒槌山普遍侵蝕作用流水侵蝕★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風力侵蝕★風蝕蘑菇、風蝕柱、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區冰川侵蝕★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緯度地區海浪侵蝕★海蝕崖、海蝕柱濱海地帶搬運作用流水搬運泥石流濕潤、半濕潤地區風力搬運沙塵暴干旱、半干旱地區;海濱地區冰川搬運物質遷移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緯度地區海浪搬運物質遷移濱海地帶堆積作用流水堆積★沖積平原(洪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沉積物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具有一定的分選性★山口處,河流中下游風力堆積★黃土高原、沙丘干旱的內陸及臨近地區冰川堆積冰磧地貌,沉積物大小不分雜亂堆積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緯度地區海浪堆積海濱沙灘濱海地帶影響:削高填低,使地表狀況趨于平緩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巖石分類巖漿巖巖漿活動噴出型:玄武巖有氣孔和流紋結構侵入巖:花崗巖沉積巖外力作用石灰巖砂巖頁巖礫巖---含有“化石”變質巖變質作用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麻巖物質循環(圖)第二節山地的形成褶皺山褶皺:順地形:背斜成山如喜、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背斜:向上拱起逆地形: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2.褶曲順地形:向斜成谷如金沙江谷地、瀾滄江谷地向斜:向下彎曲逆地形: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因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注:1.背斜中可以找到石油、天然氣;向斜中可以找到地下水2.修建隧道,應在背斜中原因:①背斜的巖層走向類似于石拱橋,能保證工程的安全性②斜構造不利于地下水儲存,不會發生塌方,安全穩定工程建設選址,應避開斷層,以免誘發地震、滑坡、滲漏、坍塌等地質災害。板塊構造學說組成:六大板塊名稱板塊相對移動邊界類型對地貌的影響舉例張裂生長邊界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碰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消亡邊界巨大褶皺山系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安第斯山、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二、斷塊山1.斷層: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水平運動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2.運動方向上升地壘斷塊山如華山、廬山、泰山垂直運動下降地塹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三、火山1.地貌2.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四、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①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首選的是公路②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呈“之”、“8”字形。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1.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課本P77圖4.17,P78圖4.18)作用類型地貌類型分布成因地貌特點河流侵蝕作用V型谷河流上游向下和向源頭侵蝕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U型谷河流下游向河谷兩岸侵蝕河谷寬而淺河流堆積作用沖積平原洪積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勢趨緩,流速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堆積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到細河漫灘平原中下游地區河流凸岸堆積形成河漫灘,河流改道或繼續下蝕,多個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地勢平坦三角洲入海口處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在入海處堆積地勢低平,河網密布★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河流的作用①提供生產、生活用水;②交通運輸通道,方便對外聯系和運輸;③提供豐富農副品對聚落規模的影響(課本P80圖4.21)河網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規模小(我國南方)河流少耕地連片聚落規模大(我國北方)對聚落分布的影響(課本P81圖4.22)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線狀分布③山區河谷中聚落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地帶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組成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形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大氣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關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聯系紐帶: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主要方式A.水循環B.生物循環①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②具體作用a.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和有機物b.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的水分狀況c.促進了土壤的形成C.巖石圈循環D.大氣循環5.循環結果:形成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1.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1.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變化,也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1.陸地自然帶:陸地上不同地區,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與之對應的植被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2.三種地域分異規律(課本P91~94)★分異規律定義★主要成因★主要分布地區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地表景觀和自然帶與緯線大體平行,伸展成條帶狀,沿著緯度變化作有規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以熱量為基礎低緯和高緯地區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大致與經線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沿著從沿海向內陸的方向更替,即東西更替由沿海向內陸干濕狀況差異大。以水分變化為基礎中緯度地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大體沿等高線方向延伸,從山麓向山頂更替從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差異大低緯的高山地區非地帶性分布現象: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陸地環境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使陸地自然帶分布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鮮明,稱為非地帶性分布現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綠洲;⑵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缺失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東側是沙漠,西側是溫帶森林★4.陸地自然帶與氣候的對應關系(課本P39圖2.16,P91圖5.6)表1.氣候分布規律圖表2.陸地自然帶雪線分布的規律以及影響因素雪線是指高山區和高緯度的永久積雪區以及季節性積雪區之間的界限,也就是常年積雪的下界。1.雪線的分布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氣溫高時雪線也高。2.降水量與雪線高度關系: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3.地貌因素對雪線高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山勢和坡向上從山勢上看,陡峻的山地,積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線偏高;坡度較小的山地,有利于積雪沉積,雪線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兩側,向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多,氣溫偏高,雪融化較快,雪線位置較高;背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少,氣溫偏低,雪線位置也較低。對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線偏高,而北坡和東坡的雪線位置較低。4.具體到某一山區,主要看氣候與地貌兩方面對其影響的強弱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降水量豐富的喜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線告訴要低。北坡位于西南季風的背風坡,受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印度洋的水汽難以達到過飽和,必須海拔升高,氣溫繼續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故北坡雪線高。1、尊老愛幼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做的,讓我們大家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尊老愛幼的模范;積極、勇敢地接過先輩們尊老愛幼的接力棒,把祖祖輩輩這一光榮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在這天高云淡、秋風颯爽的季節,讓我們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讓我們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少年兒童都能健康、快樂!謝謝大家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削弱作用用大氣逆輻()射100610081010(hPa)100610081010(hPa)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地轉偏向力暖氣團冷氣團冷氣團暖氣團巖漿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④④D④②②③③①大陸西部大陸中部大陸東部冰原氣候苔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侯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部大陸中部大陸東部溫帶荒漠帶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熱帶荒漠帶熱帶草原帶熱帶雨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雨林帶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