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2節(jié)液體的壓強第九章壓強物理八年級下冊(RJ)200m橡膠潛水服600m抗壓潛水服潛水員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淺水潛水導入新知素養(yǎng)目標5.知道連通器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2.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重點)4.能熟練寫出液體壓強公式,并能進行簡單計算。(難點)3.知道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重點)探究新知液體壓強的特點知識點1當?shù)谷胨畷r,橡皮膜向下凸出。1.觀察與思考:液體對底部的壓強沒有水時,橡皮膜平坦液體有向下(容器底)的壓強因為液體受到重力作用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液體由于具有流動性,因而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現(xiàn)象:側面的薄膜為什么凸出?探究新知2.觀察與思考:液體對側面的壓強3.壓強計作用:測量液體內部的壓強.構造探頭U型管橡皮管刻度板原理:當探頭上的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管兩端的液面出現(xiàn)高度差.探究新知4.實驗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特點實驗一控制深度、液體密度相同、改變U形管壓強計探頭的方向.現(xiàn)象: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不變液體內部壓強與方向無關探究新知實驗二控制液體的密度、探頭的方向相同,改變深度.現(xiàn)象: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變大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探究新知實驗三控制探頭的方向、深度相同,改變液體的密度.現(xiàn)象:U型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變大不同的液體,在同一深度產生的壓強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密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探究新知探究歸納:1.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2.在液體內部的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均相等;3.隨著深度增加,液體的壓強增大;4.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探究新知探究新知液體壓強的大小知識點2rSh設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為h,平面的面積為S。(1)這個液柱的體積是:V=Sh(2)這個液柱的質量是:m=ρV=ρSh(3)這個液柱的重力是:G=mg=ρgV=ρgSh(4)這個液柱對平面的壓力是:F=G=mg=ρgV=ρgSh(5)平面受到的壓強是:p=SF=ρgh∴深度為h處液體的壓強為:p=ρgh1.液體壓強公式推導p——液體在任一深度的壓強ρ——液體的密度g——常數(shù)g=9.8N/kgh——深度指從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一位置的豎直距離液體壓強的公式P=ρgh1.使用時單位要統(tǒng)一2.只適用于液體產生的壓強探究新知帕斯卡裂桶實驗 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用一個密閉的裝滿水的桶,在桶蓋上插入一根細長的管子,從樓房的陽臺上向細管子里灌水。結果只用了幾杯水,就把桶壓裂了,桶里的水就從裂縫中流了出來。原來由于細管子的容積較小,幾杯水灌進去,其深度h是很大了,能對水桶產生很大的壓強。這個很大的壓強就在各個方向產生很大的壓力,把桶壓裂了。探究新知帶魚生活在深海中。為什么我們在魚市上看不到活帶魚?探究新知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相同點?思考探究新知連通器知識點3探究新知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個容器里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定義探究新知關于連通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連通器中各容器的液面總是相平的B.連通器內裝同種液體,當液體不流動時,液面就相平C.連通器內只有裝水時,液面才會相平D.以上說法都不對B課堂檢測1.產生原因液體受重力的作用,同時具有流動性。2.特點(1)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2)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3)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5)深度相同,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課堂小結3.計算公式p=ρgh(h表示深度,即所求壓強的點到自由液面的豎直距離)。4.測量壓強計(運用轉換法,即將壓強的大小轉換成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高度差越大表明壓強越大)。5.連通器(1)定義: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2)原理:連通器內如果裝入同種液體,當液體靜止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3)應用:水壺和壺嘴組成連通器、鍋爐與外面的水位計組成連通器、水塔與自來水管組成連通器、船閘等。課堂小結課后作業(yè)作業(yè)內容教材作業(yè)完成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練習自主安排配套練習冊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3602002.swf 03702003.swf 液體內部壓強特點.mpg 液體的壓強_標清.flv 第2節(jié) 液體的壓強.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