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聲現象4.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練習:①人說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再通過其他組織刺激聽神經,把這種信號傳遞給大腦就產生了聽覺。練習:實驗可得結論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m/s。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聲速與介質和溫度有關。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練習:☆有一段鋼管里面盛有水,長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音。傳播時間從短到長依次是鋼管、水、空氣。☆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記時。若聽到槍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晚(早、晚)0.29s(當時空氣15℃)。☆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說明聲音的產生或傳播條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止。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4.2樂音(音調、響度、音色)樂音及三個特征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音調高。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是赫茲,記作Hz。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現,為什么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聲頻率在人耳聽覺范圍內,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范圍內。3、人的聽覺頻率為20Hz—20000Hz(1)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特點:頻率低,傳播距離遠,無孔不入等,主要發生于大型的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火山爆發、臺風、核爆炸等。(2)超聲波: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特點:頻率高,波長短,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等,可用于測距、測速、清洗、焊接、B超等。(3)動物的聽覺范圍通常與人不一樣,比如狗的聽覺范圍就比人的聽覺范圍大,貓、蝙蝠、海豚的聽覺上限都比人類高。大象的語言對人類來說就是次聲波。(4)、人能聽到聲音的條件:必須要有發聲體、介質、良好的聽覺器官、足夠的響度和一定的頻率范圍。4、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強弱。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練習:☆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低響度大。☆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上述現象可歸納出:⑴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⑵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5、音色:由物體本身材料,結構,方式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6、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音調:B高響度:A大聲速:A=B4.3噪聲與環保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噪聲的等級和危害:人們以分貝為單位表示聲音的強弱。大于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大于90dB,會破壞聽力。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學習和工作,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控制噪聲的途徑:①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比如摩托車的消聲器。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比如城市的隔離墻,公路邊的植物等。③在人耳處減弱噪聲。耳機,耳塞等。4.4聲現象在科技中的應用1、超聲波及其利用(1)定義: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作超聲波。(2)特點:頻率高,波長短,容易會聚,成一束定向發射。(3)利用:聲吶,回聲定位,B超,檢查金屬,擊碎人體結實,清洗物品等。2、次聲波(1)定義: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叫作次聲波。(2)特點:頻率低,波長長,在空氣中傳播的距離遠,耳機不易被吸收。(3)應用:可以預測海嘯,火山爆發,雷暴,龍卷風等。2、聲的利用:(1)利用聲來傳遞信息。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聲音就會被反射回來形成回聲,根據聲音返回的時間,可以判斷障礙物的位置。現在人們用來探測海底的“聲吶”裝置,醫學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聲的原理。(2)利用聲波傳遞能量。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即物體振動的能量可以通過介質以聲波的形式傳遞出去。如聲波可以用來清洗鐘表等精密機械;外科醫生可以利用超聲波振動除去人體內的結石等。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