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統編版 必修2經濟與社會 4.2我國的社會保障 一、教學目標 必備知識:社會保障的必要性、作用、內容;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關鍵能力:能夠從社會保障政策中了解我國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 二、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理解社會保障政策,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支持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2.科學精神: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根據我國的國情,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3.公共參與:樹立參與社會保障的權利和義務意識。 4.法治意識:依法監管社會保障事業。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 2.教學難點: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社會保障體系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四、課前準備 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思考:從社會保障的角度,怎樣才能“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呢? 2、新課講授 (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 1.社會保障的作用 (1)學生課前利用報紙、網絡等媒體搜集社會保障的典型實例,或列舉自己身邊的獲得社會保障的實例,分析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 (2)過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為適應經濟體制轉軌要求,我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經濟制度。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 實例一:我國社會福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我國頒布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我國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療養院、兒童福利院等福利機構,鼓勵社會興辦多種形式的福利企業,幫助適合參加勞動的殘疾人獲得就業機會。我國政府還通過發行社會福利彩票募集資金,支持社會福利事業。 實例二:我國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持續擴大。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實例三:我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續16年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都隨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相應提高。 學生分組探究三個實例,說明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 (3)知識總結: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 ①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②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③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1)學生自主探究教材第50頁的“探究與分享”,了解我國社會保障的主要形式,分享這些社會保障發揮了什么作用。 學生展示自主探究成果我國社會保障的四種主要形式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 (2)教師總結 社會保險 a.地位: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是核心。 b.內容: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 c.作用:它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 ②社會救助 a.地位:社會救助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b.內容:最低生活保障、災害救助。 c.作用: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性幫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社會救助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 ③社會福利 a.地位:社會福利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b.作用:它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④社會優撫 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的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3)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還包括其他社會保障形式,他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4)學生閱讀教材51-52頁的“相關鏈接”,了解其他社會保障形式。 (5)學生閱讀教材第52頁最下方“相關鏈接”,了解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區別。 商業保險 社會保險 性質 自愿的市場行為 具有強制性和福利性質 經營目標 追求利潤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經營方式 保險公司經營 由國家經辦 費用來源 全部由個人承擔 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分攤 保障對象 簽訂保險合同,并按照約定繳費的人 法律規定有權利享受社會保險的人 保障水平 滿足被保險人的較高層次的保險需要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1)學生閱讀教材第54頁“探究與分享”,了解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過程,并簡要敘述,分析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如何不斷完善、實現社會公平的。 (2)教師明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同時,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1)學生閱讀教材第54~55頁“探究與分享”,分析歐洲的社會保障。 (2)補充材料:高福利掏空希臘國庫 一年領14個月的工資,還有6周假期;生一個孩子可以得到數千歐元的補助;失業補助比工作時的工資少不了多少;上學和醫療基本不花錢……“從搖籃保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讓希臘人已經習慣了令人美慕的舒適生活,很多希臘人都患上了“高福利依賴癥”;不少失業者甘于現狀并情愿靠領教濟生活。而為了維持高福利,政府背負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希臘的財政赤字占到希臘全年GDP的12%,債務總額高達2940億歐元,平攤到每個希臘公民的頭上,相當于每人背負24萬元人民幣的債務。現在的希臘仍然陷入歐債危機不能自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降低,經常上街游行討說法。 (3)學生針對上述材料,思考我國是否能照搬西方的社會保障模式。 (4)教師點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同時,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 3.要做到權責清晰 (1)學生閱讀教材第56頁“探究與分享”,結合教材第56頁下方的“相關鏈接”,評價小王的“退保”的想法。 (2)教師引導: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涉及政府、企業、個人和其他單位的經濟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擔責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 3、結束新課 總之,加強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4、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社會保障的必要性、社會保障的作用、社會保障的內容、企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知道了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區別,知道了我們所享有的權利和應該履行的義務,更好地理解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六、板書設計 我國的社會保障 七、課后作業 完成本框同步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