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 第一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以及這些指導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內涵,闡明四者相互聯系、相互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主題的具體內容;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內涵;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源于中國實踐。 2.能夠結合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簡要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3.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發展和完善內容的學習,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最新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 教學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內涵。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總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既不照搬外國社會主義的模式,也不搞本本主義,而是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可以從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的主題來理解和領會。 黨的十二大:1982年,報告主題: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鄧小平 同志在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黨的十三大:1987年,報告主題: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大會提出 并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黨的十四大:1992年,報告主題: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黨的十五大:1997年,報告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六大:2002年,報告主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新局面。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七大:2007年,報告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 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鮮明地提出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黨的十八大:2012年,報告主題: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 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黨的十九大:2017年,報告主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偉大勝利。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并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新的道路。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總結: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黨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黨的十二大報告系統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并從中國國情出發,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體,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設一起抓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改革開放在全國蓬勃發展起來,成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和基本國策。黨的十二大以后,鄧小平理論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觀點,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強調實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方針,從而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更加全面。 1987年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明確提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括和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六條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并明確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至此,我們黨已經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有了比較充分的論述,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 鄧小平出席黨的十三大 鄧小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豐富:黨的十三大到十四大 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首次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概括了十二條原則,系統地闡明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這十二條原則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91年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又在十二條原則的基本建設中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別是鄧小平同志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經驗,鮮明地回答了經常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思想理論問題,從而使鄧小平理論的主線和輪廓更加清晰。這個談話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飛躍,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在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精神的指導下,黨的十四大報告從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的理論層次,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作出科學的概括。 鄧小平看望參加黨的十四大代表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原則加以系統化、具體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實現的總體規劃,不僅使我們有了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而且對進一步豐富鄧小平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鄧小平理論正式確立命名:黨的十五大 總結: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和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進一步闡明了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并且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寫進了黨章。這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正式確立和命名。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個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因為:第一,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第二,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第三,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第四,總起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2.十三屆四中全會后,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總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同時,它事關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敗,事關中國共產黨、中國工作大局,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動全黨更好地帶領人民群眾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3. 十六大后,形成了科學發展觀 總結:2003年春,非典疫情爆發。7月28日,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通過抗擊非典斗爭,我們比過去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還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后,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缺陷;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和能力。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考察工作時明確使用“科學發展觀”概念,提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2003年10月11日-14日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思想,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主要任務。胡錦濤在會上發表講話,明確闡述科學發展觀。 2003年11月27日-2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強調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了深刻闡述,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 4.十八大以來,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國內外形勢發展和實踐要求,突出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緊緊把握治國理政、治黨治軍這條主線,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歷史性變革。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命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新時代偉大實踐提供了行動指南。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總結:選擇走什么樣的路,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是中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長期實踐中,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回顧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從試圖以民主革命來救亡圖存,到資本主義道路探索的失敗,繼而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再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總結: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行動就會迷失方向;沒有科學理論的武裝,夢想就會成為空想。我們黨在理論上、政治上高度清醒,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論勇氣,不斷地總結新鮮經驗,在理論上開拓新視野作出新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推進理論創新,相繼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前進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這個理論體系被命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發展過程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從實際出發,破解和回答實踐中的一系列重大課題,從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果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這艘巨輪再度揚帆遠航,新中國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由此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是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依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