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 第一目“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分析了其歷史必然性,闡述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刻意義。 第二目“在艱辛探索中前進”。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取得的歷史成就和經歷的嚴重曲折,闡明了這一歷史階段的探索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道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共八大確立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 2.能夠結合歷史深刻闡述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深刻領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明確只有社會主義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堅定制度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分析材料: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面臨的局勢不容樂觀 材料1:國際上,美國拒絕承認并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政策。 材料2:經濟上,所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當時中國的經濟不僅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就是與許多亞洲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于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3,4000萬災民等待救助。許多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業總產值減少一半,糧食產量減少約四分之一,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49年的中國鐵路主干線沒有一條能夠全線通車,1950年時美國的鋼產量是8700萬噸,中國只有61萬噸,相差140多倍。 材料3:軍事上,解放全中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遺留下的100余萬軍隊、200多萬政治土匪以及60多萬特務分子還有待肅清;在廣大城鄉,反動會道門和黑惡勢力還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總結: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同時也宣告了自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為實現第二項歷史任務: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毛澤東同志自豪地宣告:“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務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 但是,面對舊政權留下的滿目瘡痍,冷戰格局下誕生的新中國,在建設的進程中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領導人民如何開辟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 (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所做的報告《論聯合政府》中表達了對于工業建設的希望:“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如無鞏固的經濟做它的基礎,如無進步的比較現時發達得多的農業,如無大規模的在全國經濟比重上占極大優勢的工業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做它的基礎,是不能鞏固的。” 總結:新生的共和國僅用了半年時間就使全國物價基本穩定,治愈了舊中國無法醫治的頑癥,農村則繼續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億多農民無償獲得了約7億畝土地。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但是,建設一個新國家的路途卻山高水長。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抗美援朝可望結束;土地革命的任務已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工作提前實現預定目標;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開始;中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需要提出新的任務和目標。 此時的中國,過渡已成為歷史必然: 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型因素; 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 四是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 總結: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階段中的總路線。 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一化三改”。 一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確定過程 1953年6月1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作了較為完整的概括“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指出,“這條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慶祝國慶四周年的口號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正式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般稱為“一化三改”。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準并轉發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標志著總路線的最終形成。 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正式批準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4年9月,過渡時期總路線載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條總路線,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反映了當時全國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下,處于貧困落后狀態的中國人民,一旦掌握了國家政權和國民經濟命脈以后,迫切需要過渡時期總路線,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以便迅速發展生產力。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特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質是解決所有制問題,改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擴大,即國營企業的新建、擴建;另一方面,是把個體小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3.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 1952年底全國出現了農民自愿組織的830多萬個互助組和3600多個初級農業合作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這樣開始了。1953年,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相繼開始。 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 也就是在這一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基礎,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它指導我國順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指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勝利建立,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具有重大意義: (1)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2)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3)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作用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 過渡:我們在回過頭看一下“一五”期間,提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迅速制造出自己的新興工業部門,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毛澤東提出了,要獨立思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如何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的歷史課題)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黨的八大確立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 總結: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過渡時期總路線也存在著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建設向何處去,方向還不明確 (1)中共八大的最重要的貢獻 中央領導對中國經濟建設情況所作的深入細致的調研,隨后于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積極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 大會指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為解決這個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為此,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3)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取得的成就 圖片資料:我國取得的成就 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噴發成功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8年,新中國生產的第一輛小轎車:“東風牌”小轎車 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農業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新中國成立之初,江西省余江縣的水塘溝渠中,遍布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圖為當地干部群眾手持長筷,共同查驗螺情,齊心滅螺。中央號召七年消滅血吸蟲病,但人民群眾用熱情和智慧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勝利完成(1956-1958) 1958年6月30日,毛澤東得知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后,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 總結: 工業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農業 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礎設施 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 教育醫療 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 精神面貌 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 科學技術 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中共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于創造精神的。當然,由于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可能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可能牢固地確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識。許多新的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或者沒有充分付諸實施,很快又發生反復。但是,八大對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于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在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等曲折,中國共產黨在重重艱難中探索道路、糾正錯誤,積累了經驗教訓,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4)歷史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課后活動: 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防洪樞紐水利工程: 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殲-5 殲-5原型機 荊江分洪工程 查閱資料,詳細了解新中國建設取得的成就,體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 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