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1教案:2.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1教案:2.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資源簡介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一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
第一目“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分析了近代中國人民的各種嘗試和斗爭均已失敗告終,說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二目“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各族人民進行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道路,并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二、教學目標
1.知道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悲愴歷程;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程。
2.能夠結合歷史深刻闡述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的原因。
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能夠結合近代中國的歷史現實,深刻領會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堅定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復興之路的艱辛歷程
教學難點: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材料1: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到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整個清帝國版圖達到空前擴張,僅次于元。北起自外興安嶺以南,東北至北海,東含庫頁島,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繼承了1758年準噶爾汗國的邊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史稱“漢、唐以來未之有也”。此圖為1720-1758年年的中國疆域。
材料2: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并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
列強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842年 《南京條約》
1843年 《虎門條約》
1844年 《望廈條約》
1844年 《黃埔條約》
1845年 《上海租地章程》
1851年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
1854年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
1858年 《中美天津條約》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
1858年 《中英天津條約》
1858年 《中法天津條約》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
1860年 《中法北京條約》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1861年 《中德通商條約》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材料三:鄧小平指出:“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困落后,愚昧無知。”
結合材料,說明為何會中國會演變為如此艱難的處境?
總結:回望歷史,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民族之林中,在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我們也經歷康乾時代的盛世之秋,但是在長期的閉關鎖國中,中國始終在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經濟、政治、文化都落后了。而西方國家已經沖破封建制度的羅網,工業革命已經悄然進行,資本主義開始形成和發展,政治經濟快速發展,面對有著豐富財富,但是國防實力和軍事實力弱小的中國,西方國家的侵略已將蓄勢待發。
本節課,我們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學習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發展之路的歷程的第一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1.近代中國基本國情: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一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這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及其與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相結合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種從屬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畸形的社會形態。它既不同與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也有別于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840年鴉片戰爭和其后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后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快了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進的歷史進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隨后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次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
中國社會發生的兩方面變化:
一方面,隨著外國列強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國由一個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變成一個形式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重大的解體作用,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2.艱辛探索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過渡: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的探索之路。
(1)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探索(1840-1919五四運動前夕)
總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中國人民開始了各種抗爭,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李鴻章等晚清洋務派開展的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和生產技術,舉辦新式學堂,開始了中國的近代教育,促進了西方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的傳播,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有力地打擊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戊戌變法對資本主義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本主義思想十分有利。
辛亥革命則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又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多種嘗試,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真正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也充分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2)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這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①帝國主義不允許。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維護其在華特權,它們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②封建主義不允許。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沒有力量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
1.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
總結:中國這個古老的、落后的東方大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自己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條件,無視這些基本國情和特點,要依靠西方國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下實現民族獨立顯然不切實際,照搬照抄西方資本主義實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也是走不通的。
(1)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新青年》雜志 李大釗 陳獨秀
1917年,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讓中國人看到了沖破黑暗的希望。1918年,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熱情撰文介紹俄國的變局,發出了這樣的預言:“十月革命所掀動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試看將來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后來毛澤東曾經形象地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后,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2)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①特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
②意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在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許多經受五四運動洗禮的知識分子也很快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開始到工人中傳播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獲得了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機遇,這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3)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0年8月,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在上海建立。
11月,上海黨組織創辦了第一個黨的刊物,名字就叫做《共產黨》。隨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也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
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浙江嘉興南湖紅船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總結: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并驗證了一條真理: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國。
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思想創立,并成為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理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通過調查研究,論證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革命的失敗,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以深刻的教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大小近百次武裝起義,開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期間,毛澤東對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對土地革命路線,對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與紅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和對農村與戰爭環境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科學闡述,成功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以下資料教師可選擇性提取使用:
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此后直至抗日戰爭時期,黨和毛澤東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毛澤東撰寫了大量重要理論著作,深刻總結和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吸收抗日戰爭的新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哲學思想、軍事思想、統一戰線思想和黨的建設思想。特別是毛澤東系統而完整闡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論證的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對指導中國革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其基本點:一是正確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他指出,中國的資產階級包括兩個部分:即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殊條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二是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通過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長期的革命斗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中國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并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
(2)四個階段
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終結了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最終改變了悲慘的命運。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4)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這兩個步驟之間的關系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
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
②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
(5)新民主主義革命“新”的主要體現
①就領導權來說——無產階級領導,這一點就有決定性意義
②就革命前途來說——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③就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對中國:
①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對世界:
③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7)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歷史功績
①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
②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課后活動:
了解如下圖片反映的歷史,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取得勝利:
南昌起義
長征
遵義會議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
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门源| 宁明县| 香港 | 闻喜县| 同仁县| 吉首市| 乌拉特后旗| 通河县| 罗山县| 弥渡县| 临夏市| 元谋县| 金昌市| 青海省| 色达县| 高雄市| 施甸县| 哈密市| 奉节县| 五寨县| 文成县| 察隅县| 井冈山市| 天水市| 姚安县| 宁国市| 鲁甸县| 密山市| 于都县| 北流市| 中宁县| 巩留县| 普洱| 什邡市| 鄱阳县| 虎林市| 雷波县| 南靖县| 晋中市|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