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第一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 第一目“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主要闡述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特點及其主要矛盾,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 第二目“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主要闡述了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特點以及這兩個社會中統治階級剝削被統治階級的方式,闡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講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實質。 二、教學目標 1.知道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也是最低階段;了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懂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必然趨勢。 2.能夠清晰闡述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不斷發展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 3.能夠闡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和實質,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無法克服的痼疾,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4.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歷史趨勢,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定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的信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 教學難點:人類社會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根據圖片資料反映的中國歷代服飾變遷,梳理社會發展脈絡 原始社會服飾 商周服飾 秦漢服飾 隋唐服飾 明代服飾 清代服飾 總結: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服飾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也反映了歷史的變遷、文明的進步與融合和當時的社會風貌。還有食物、工業、文字等的發展變化,都在述說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 (一)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1.原始社會 ①學生探究:分析原始社會的特點 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描繪一下遠古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有什么特點? 總結: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如果把原始社會比作人類的童年,那么這個童年長達二三百萬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處于舊石器時代。那時,人們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 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民開始出現,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生產者。那些得益于畜牧農耕而使人類實現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探究與分享:達爾文的見聞 達爾文在環球考察中記敘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歐洲人來到美洲的火地島,送給島上的居民一條杯子。不料接受贈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塊塊的布片,分給當地的每一個人。好端端的被子頃刻間變成了用處不大的碎布條,這使來訪的歐洲人大惑不解。其實,這樣的舉動反映了當地居民仍然保持著平均分配的原始習俗。 思考:結合這個小故事,查閱相關資料,說明原始人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 總結: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是原始社會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勞動的結合方式主要是簡單協作,人們之間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別、年齡實行的自然分工。人們單身無力同自然界進行斗爭,為謀取生活資源必須共同勞動,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同時,人們在勞動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關系,產品歸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占有,實行平均分配。 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于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拔咨饺恕笔且阎闹袊硟茸钤绲娜祟?,距今約201萬至204萬年。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在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采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在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進入全盛時期,在氏族內部,除個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財產歸集體公有,有威望的年長婦女擔任首領,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參加者是全體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決權。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共同信仰和領地。在新石器時代,產生了農業和畜牧業,磨光石器流行,并發明了陶器。 原始社會的特點是: (1)生產力低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 (2)生產關系的特點: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②原始社會解體 探究分析:瑪雅文明 總結:瑪雅文明仍然是屬于石器文明,但是可以發現此時的農業、畜牧業、生產工具等逐步發展,用貧瘠的土地養活了20—30倍人口,生產力顯著提高。 而隨著生產的發展,產品就會出現了剩余,集體勞動逐漸被個體勞動所取代,由此產生了私有制,隨之也出現了階級。 材料:瑪雅文明在某些方面,它還保留了一些原始社會的特征,如集體耕種土地,未婚人集體居住在一起等,但是在城邦內部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為上等階級、中等階級、下等階級和奴隸等,貴族、祭司組成上等階級即統治階級,官員、武士、商人等屬于中等階級,農工匠、仆人等平民為下等階級。 總結:成員地位越來越不平等,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了。 2.奴隸社會 過渡: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出現了兩大地位不同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前者處于剝削者地位,后者處于被剝削者地位。 ①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探究分享:西周禮服 在西周時期,王侯和各級官員的服飾與政治聯系在了一起。在形制、材料、圖案、色澤上有嚴格區別,以至于一眼就能從一個人的裝扮上知道他的身份。周代的禮樂制度確立以后,顏色用以區分等級的功能日益增強,其使用范圍主要是奴隸主貴族的車馬服飾服色以赤、玄二色為尊。古時大紅色為“朱”,是很貴重的顏色,“紅”和“紫”屬此類。除赤色以外,玄色也被周人視為貴色、吉色,貴族常用黑色衣料來制作禮服,于祭祀、婚儀、冠禮等莊重場合穿著。西周的服飾規定瑣碎復雜,在周禮的規定下,人民喪失了追求個性的權利,服飾成為統治者統治的工具。 周代的冕服(禮服) 西周時期貴族車馬出行圖 總結:奴隸主和奴隸是奴隸制度中的兩大地位不平等的集團,這種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就是階級。 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 在奴隸制中,奴隸主占有著生產資源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有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②國家的產生 過渡:兩大對立階級的矛盾,必然引發奴隸的奮起反抗和奴隸主的強力鎮壓,由此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應運而生。 軍隊和監獄 國家由此產生,所以國家是階級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③生產力的進步 過渡:在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結: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夏朝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商朝是發展期,西周是強盛期。原始瓷碗和樂器“簧”的出現都說明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高于原始社會,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向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 (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 過渡:奴隸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后期,生產力發展到新的水平時,出現了封建制生產關系。 1.封建社會 ①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觀察圖片第一組 中國清代封建社會地契 歐洲封建社會的農民 中國封建社會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莊園 中國封建社會農民勞作 總結: 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地主占有絕大多數土地,通過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相對于奴隸,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還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 農民能夠比較自主地勞動,有了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觀察圖片二組: 過渡:盡管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進行耕種,但是農民耕種的土地并不歸農民所有,在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封建地主占有。 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和農民 總結:農民不得不依附地主,屈于地主階級的奴役。地主通過收取地租這樣的主要方式來剝削農民。地租包括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此外,地主階級還利用放高利貸,強迫農民繳納苛捐雜稅、從事各種徭役來剝削農民。 ②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 觀看圖片: 趙州橋 總結:封建生產關系下的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鐵制農具得到廣泛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水利事業、手工業等有了較大發展,商業和城市也逐漸發展起來。 ③等級森嚴 矛盾升級 過渡:封建社會隨著國家制度的不斷完善,還顯示出君主專制、等級森嚴的顯著特征。 “金字塔”狀的封建等級 歐洲君權神受 中國圣旨中“奉 天承運” 被鉗制的勞動人民 總結: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統治,地主階級還散播封建迷信、傳播道德、鼓吹“君權神授”,用以鉗制勞動人民思想。 這也讓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農民開始了反抗起義的運動。 思考:說說你了解的農民起義運動? 圖片資料: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 法國扎克雷起義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德國農民戰爭 總結:在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兩個基本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斗爭常常由分散的小規模的抗租抗稅斗爭運動,發展成為大規模農民起義或者農民戰爭。 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1)生產力發展: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 (2)生產關系特點: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收取地租等形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3)顯著特征:君主專制、等級森嚴 2.資本主義社會 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特點 材料:我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江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蘇州、杭州的絲織業,臺灣、廣東的制糖業,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廣東的冶鐵業,等等,不僅有分工精細的手工工廠,而且在城市和鄉鎮出現了買賣勞動了的市場。 分析上述材料,談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表現和特點。 總結: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一些手工工場中,擁有資金、原料的工場主雇傭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為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萌生出來。 (本資料為補充材料,老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工業革命 到18世紀中后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開始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手工工場及家庭作坊,使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事制造業、采礦業、運輸業、商業和家庭服務業等眾多行業的人口逐年提高。隨著生產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業化的繼續推進,19世紀英國建立了一大批工業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外,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的“拉力”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資水平比農村要高,大量農村人口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遷移;其次,城市救濟水平比農村高,很多農村的貧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濟;最后,城市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娛樂設施等對生活單調的農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業革命也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交通的發展為人員和貨物運輸提供了快速、廉價的交通工具,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英國的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是推動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性因素。 圈地運動 英國的“圈地運動”通過“私有化”,大量農民的財產權──土地使用權被強行剝奪,農民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無產者,靠出賣自身勞動力才能生存,即只有“自由”地服從雇傭勞動制度和接受資產階級剝削才能生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必需的能被雇傭的勞動力,在圈地運動中大量產生了。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雇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使小農轉化為雇傭工人,使他們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那些條件,同時也為資本建立了自己的國內市場,這樣農村就變成了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原料產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歷史上,西方資產階級,依靠暴力、通過掠奪促使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和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出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提供基本條件。 這個產生過程絕不是一個田園詩般的都過程,而是一個充滿侵略、征服、掠奪、殘殺和奴役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尾,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總結: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 (1)生產力發展: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生產關系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 背景 攻占巴士底獄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顯示出很大的優勢。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興資產階級的這種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只有推翻封建政權,才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 方式 資本主義革命 法國 二月革命 新興資產階級和思想家們提出“自由、平等、博愛”口號,利用勞動人民的力量,發動資產階級革命。 標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 ③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一次經濟大危機,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對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后,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1)基本特征:生產過?!鄬^剩 (2)主要表現: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被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3)原因: 大危機爆發和難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而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矛盾就會越深化、越尖銳。 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1)是什么: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2)在階級關系上的表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3)地位和影響: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 ⑥ 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 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