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技術的發明與革新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能聯系生活、生產實際說明技術是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表現; 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 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2、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等。 使學生對技術產生興趣,形成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積極投身到通用技術的學習中來。 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技術中的人文問題,培養學生技術責任感,體驗技術創新的艱辛和曲折。3、能力目標 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及辯論,理解技術的產生和技術與人類需要之間的辨證關系。 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能對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通過認識技術的兩面性,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教學難點 技術與科學的關系;認識技術的兩面性;知識產權的范圍及維護。教學策略與手段 使用直觀圖片和詳實的技術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知識難度,加快節奏,增大課容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引入以學生生活貼近的最新技術產品實物,讓學生從實物尋找技術的性質所在,激發師生互動高潮。 以典型案例(自選教具)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技術是有目的性的,是“以人為本”技術活動成果。教學過程教學設計 引入:我們從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在個維度闡述了技術的價值體現,同時也了解到技術的重要性,那么技術究竟是什么?它涉及哪些知識呢?今天我們將來討論技術的特征!第二節 技術的性質我們知道技術的價值是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推動社會發展,合理利用自然等。這也正是技術的目的。1.技術的發明 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成果。它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某方面的具體需求。 案例分析:P11助聽器的發明 。 討論:P11助聽器的發明的具體目的、具體問題、具體需要。 馬上行動:電動助力車怎樣體現技術的目的性? 引導:電動助力車出現超過三年,其新的功能不斷出現。如001電動車有自發電技術,綠源有EABS技術、磁控型防盜技術等。 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技術活動推進了技術的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新技術不斷出現,說明技術具有創新性:2.技術的革新 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技術對人類富有挑戰意義的內在原因。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一項技術的問世都是創新的成果,閃爍著創新的光芒。 討論:P12有人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第一次應用。你是否贊同 說說你的理由。 創新分為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案例分析:P12瓦特蒸汽機與第一次技術革命。 討論:瓦特對技術和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試舉例說明。 說明技術創新對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案例分析:P13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思考:P13電視機的創新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技術革新階段 (1 球面電視機 2 平面電視機 3 純平電視機 4 液晶電視機 5 等離子電視機等) 說明技術的創新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有時一個產品往往要經歷漫長的進化過程,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技術的不斷革新是通向技術發展之路的重要機制。案例分析:高壓鈉燈是一種發光效率很高的電光源,但在鈉蒸氣放電時產生1000℃以上的高溫,具有很強的腐蝕性,玻璃燈管根本沒法耐受,所以高壓鈉燈一直沒能問世,直到有了透明陶瓷,高壓鈉燈才得到實際應用。 討論:從高壓鈉燈的發明應用中大家能得到什么啟示? 說明一個新技術產品的創新或發明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歷程,而且技術的創新不是一個方面的創新,它是多個方面。 聯系:科學研究為技術發展拓展空間,成為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馬上行動:P14分別舉出3個科學活動和技術活動的實例。并填在課文中。小結導引 我們知道了技術是人們有意識的結果,它運用多方面的知識進行創新來滿足人們的需要,那么技術還會帶來什么呢?辯論:隨著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游戲越來越普遍。據英特爾公司調查2004年我國有七成學生玩網游,每年花費超過一千元!對學生而言玩網游好?不好?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一系列案例和探討,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技術,技術發展的因素,技術的作用和技術的保護等問題。現今技術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影響,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大家應該加強技術修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業設計1.閱讀下文,談談你的看法,并嘗試草擬“科學合理地使用技術應遵循的條例”。 技術及其應用有點像錘子和錘子的使用:給小孩一把錘子,他會無論什么都用錘子去敲。當我們有了一把奇巧的技術錘子時,我們當中就會有這種小孩。我們必須謹防自己受不住誘惑,而拿它來敲敲這敲敲那,什么都用它來敲。我們需要錘子,但是不能濫用錘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