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 一、學生分析。 ???1、學生是八年級的學生。 ???2、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應用有較濃厚的興趣。 ???3、學生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已學習了初中物理的聲學、光學等知識,對照相機、投影儀(幻燈機)、放大鏡的成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及備課思路。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們更注重科學的結論,不突出對科學過程的學習,對得出結論的過程重視不夠。比如說我們以前做實驗,總是老師先羅列出各種條件,再讓學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否與書本上說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這堂實驗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這樣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也會很快得出結論,但是這樣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更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本,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從學生興趣出發,考慮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教學中有目的地將本節設計成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克服以上的困難。體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這樣,合作與探究與教學設計中穿針引線,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學生興趣高、參與程度強,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我在教學中的做法: 1、把得到的數據分析結果全部放在一個成像圖中,用《凸透鏡成像動畫》課件向學生展示凸透鏡成像的連續變化規律,形成深刻的印象。總結出成實像或虛像時,當物距連續變化,引起像和像距的變化規律。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出兩倍焦距和一倍焦距處的特殊意義,形成“口訣”讓學生記住。 2、凸透鏡所成像性質之間的關聯。凸透鏡成像的性質可從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縮小、虛像或實像三方面描述。這些性質之間有關聯,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虛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實像。通過教師示范,讓學生再去挖掘其他的關聯性質就能加深對該規律的理解。 四、教學反思。 本節為我校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堂展示課,上完課后,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做了一下認真的反思,我認為本節課的成功之處表現為以下幾點: 1、能認真落實我校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點撥,歸納檢測,讓學生以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與到學習中去。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合作中提高。能展示自我,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激勵,并對小組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對于課本內容比較重要的地方,教師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形象直觀。便于理解和記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原理。采用編口訣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 3、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充分利用空間,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本節課中有待于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有一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力不夠,可能是公開課學生害怕說錯而不敢說,鼓勵不到位。 2、學生回答問題過于拘謹,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3、學生在講述問題時,不是特別駕輕就熟,思維不夠開放,可能跟知識難度較大,學生沒有特別熟練有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