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山東省高中必修地方課程(試用) 高中一年級 山東城市出版傳媒集團濟南出版社 第六課 謙謙君子(《論語》六) (一) 子曰:“質勝文 則野, 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注釋]①質:質樸,指內在的本質。② 文,文采,文飾,指外在的形式。③ :粗野。④史:虛浮不實。⑤文質彬彬:既文雅又樸實,后來多用來指人文雅有禮貌。 【解析]質和文,是指內心的道德品質和外表的禮儀,二者不可偏廢。所以,君子必須從仁和禮兩個方面進行修養。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會虛浮不實。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雍也》) 【大意】 (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學而》 【注釋】①患:擔心,憂慮。②人之不己知:別人不了解自己。 【解析】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忱慮,而應當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學而》 【大意】 (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 【注釋】①質:實質,根本。②孫(xun) : 通“遜”, 謙遜。 【解析】君子立身以義為本,遵禮而行,恭敬辭讓,誠實守信。這就 是君子。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行事的根本,用禮儀來實行它,用謙遜的態度來表達它,用誠信來完成它,這才是君子啊。” (《衛靈公》) 【大意】 四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 小人驕而不泰。” -《子路》 【注釋】①泰:安詳舒泰。②驕:驕傲凌人。 【解析】君子為人安詳舒泰,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心態不能平和,時常 焦躁不安。 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詳舒泰。” (《子路》) 【大意】 (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 【解析】成人之美或成人之惡,反映了君子和小人存心的不同。自身存心向善,自然成人之美;自身存心向惡,自然助人為惡。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人作惡。小人則與此相反。 (《顏淵》) 【大意】 (六)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 【解析】君子以言行一致為美德,以言過其行為可恥。 孔子說:“君子以說的超過實際做的為可恥。” (《憲問》) 【大意】 七 子曰:“富與貫,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一《里仁) [注釋】①惡乎:于何,到哪里。2) 違:離開。③造次:倉促。④顏沛:跌倒,形容人事困頓。 【解析】義利關系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費問題。孔子肯定追求富貴、厭惡貧賤是人之常情,同時又要求按照義的標準來決定對富貴賞賤的取舍,不用不合道義的手段去追求富貴、也不用不合道義的手段來擺脫貧賤。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以正當的方法擺脫它,就不會去擺脫。君子如果丟棄了仁德,又怎么能叫作君子呢?君子即使在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做。” 《里仁》 【大意】 八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 見得思義” ------《 (季氏》 【注釋】①忿:生氣,發火。②難(nàn) : 不良后果,災難。 【解析】本章論及了君子對自己應有的要求和省察,主要體現在視、聽、言、動各個方面,這體現了儒家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和時刻反省自己的精神。 【大意】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了;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思考是否謙恭;說話時,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時,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請教;將要發怒時,要思考是否會有后患;看見可以有所得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要求。” 《季氏》 謝 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