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計算機技術發展及其影響調查報告 一、引言 現代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蓬勃興起,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引起了人類社會全面、深刻的變革,人類因此進入了被稱為“信息社會”的時代。信息技術使得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步入信息社會,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使文化更加開放化和大眾化。信息技術促進了新技術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促進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現代信息社會的主人。 ? ? 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傳感技術。我們從中選擇計算機技術開展調查,確定選題為:計算機技術發展及其影響的社會調查。 二、調查目的 通過多種渠道、不同方法,調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其影響,從中理解信息社會的特征、認識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趨勢、感悟信息技術帶來的影響,思考如何形成與信息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素養與能力。 三、調查內容與步驟 1. 調查內容 對本校同學、教師、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計算機技術專家和團體,開展如下幾項內容的調查: ·信息社會的特征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們活動產生的影響 ·適應當前與未來信息社會發展應做的知識、素養與能力準備 2. 調查步驟 四、調查工具與方法 網上期刊,文獻查閱,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踐研究法等。 五、實施調查的過程 通過國家信息中心網站中的“站內檢索”,查詢、下載“信息社會發展”相關資料,了解信息社會的發展,并特別關注我國近年來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情況,收集相關數據。 訪問國家信息中心網站,下載《全球、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或自己感興趣的地區的信息社會發展報告。觀察: (1)從某一個維度了解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情況。 (2)閱讀、學習報告中所介紹的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理解調查研究的實施過程。 (3)觀察、學習開展調查、形成報告的方法。小組內展開交流,列舉信息經濟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結合曾經參與過的公共服務,與小組的其他同學展開討論: (1)現代信息技術是如何改善政府治理模式的? (2)還有哪些方面的社會治理是可以改變的? (3)對計算機技術在其中的應用有什么想法或建議? 《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說:“計算機已經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以之為話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 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技術的信息技術,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與交往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的。請列舉具體案例。 通過設計調查問卷、開展訪談,向處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如學生、家長、教師、社會人士進行調查,了解他們所經歷的計算機技術的變化發展情況,了解他們對計算機科學未來發展趨勢的想法。 整理調查的結果,在小組中展開交流,羅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變化,并從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放眼到信息技術的發展,談談作為未來時代的主人,青少年將可能迎接一個怎樣的信息社會。 1997年5月11日,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以2.5∶3.5(1勝2負3平)輸給計算機程序“深藍”。2016年,人們首次看到了人工智能對現實世界產生的影響。2016年3月10日,阿爾法圍棋(AlphaGo)戰勝著名棋手李世石。接著,網絡圍棋平臺上一位名叫Master的神秘賬號接連戰勝多名國際著名棋手拿下60連勝。AlphaGo的進步讓大家看到了電腦解決復雜問題的曙光。 圍繞上述話題,分析計算機在與人類的交互過程中是如何思考與做出應對的。 對在校學生、學科教師或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專家進行訪談,調查他們在學習與工作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了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影響。 通過網絡、媒體,進一步收集農業信息化相關案例,調查農業物聯網的應用,以及農產品網上零售額、農村信息服務站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等情況,了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影響。 運用網絡或查閱書籍,了解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工作過程,了解它被人們稱為“未來全球信用的基礎協議”的原因。 搜索有關數字世界的治理措施,討論數字世界治理的目的和改進方案。 六、調查結論, 1.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程 (1)以計算機為核心 1946年,世界上的早期計算機ENIAC問世。它裝有18 000多個電子管和大量的電阻、電容,第一次用電子線路實現運算。之后,微處理器的發明改變了計算機的研發和生產模式,整臺計算機的功能基本可以集中在一塊集成電路芯片(即微處理器)上,使得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得以快速普及。 20世紀70年代末,以太網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局域網標準,對分布計算、資源共享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局域網的發展使“電子計算機+局域網”的格局開始形成,并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加速了計算機系統向小型化發展的趨勢。隨著計算機的微型化、大眾化,電子計算機逐漸走進每個人的生活。電子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里程碑。 (2)以互聯網為核心。 互聯網是由許多計算機組成的,要實現網絡中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必須要做兩件事:記錄數據傳輸目的地址和保證數據迅速可靠傳輸的措施。這是因為數據在傳輸過程中 很容易丟失或傳錯。互聯網使用一種專門的協議,以保證數據安全、可靠地到達目的地。 互聯網的來臨,迎來了信息技術迅猛的發展。人們開始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一步步搭建起全球性的虛擬空間,并逐步完善。社會生活中的人們所依賴的信息獲取、表示、傳輸、存儲和加工,都在信息技術中得以體現,并通過互聯網把各種資源重新整合處理,變得更加簡單、易操作。 (3)以數據為核心。 有人說,網絡是信息的海洋。隨著技術的成熟,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等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的人們開始更深入地接觸信息技術,接觸數據,從數據中挖掘出更有用的信息。在以數據為核心的發展中,人們發現數據的價值,更在于其后期的加工處理所產生的“增值”。 2. 計算機硬件的發展 3. 計算科學發展的六個要素 計算科學的發展取決于六個要素:高性能計算(計算能力)、網絡(計算聯網應用)、建模(問題的數學模型)、算法(編程)、軟件(實現模擬計算)和結果分析(數據處理技術和軟件)。 七、結語 通過對計算機技術發展及其社會影響的調查,我們了解到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初衷是為了科學計算。因此,在計算機應用的早期,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各種業務中用計算機來代替人工計算,以提高效率。20世紀80年代以前,計算機應用主要是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將原來的業務流程計算機化,以達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之后,隨著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和傳感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信息技術。如今,信息技術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工具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