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音版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時《牧歌》教學設計課時:1課時課類:設計·應用教學策略/教學思路:無伴奏合唱《牧歌》是合唱中的精品,它充分說明民歌與音樂創作間“源與泉”的關系。改編版的合唱以其旋律、和聲、肢體等要素的精心編配,充分展現各聲部的音色特質。所以,本節課著重讓學生感受合唱中的人聲音色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力,感受巧妙的和聲布局、靈活的力度變化,為這一首傳統民歌賦予的新的生命力。教材分析:《牧歌》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整首曲目由上句和下句兩個樂句構成的長調民歌,歌曲為D調,一段體,其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奏舒展,氣勢寬廣。在這短短的四句淳樸而形象的歌詞中,卻融進了如此的詩情畫意,把美麗富饒的草原景色展現的淋漓盡致,也抒發了內蒙古人民對自己家鄉深沉真摯的戀情。學情分析:七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正處于小學向初中過度的階段,其心理日趨成熟,表達情感的方式較小學生有明顯的變化。學生的認知有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并渴望更深一層的了解音樂的內涵,這時教師對音樂要素的講解尤其重要,想讓他們掌握音樂知識,就必須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學生有了動力,才能更好的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體驗感悟法。教學用具:課件、錄音機學生用具:課本課題《牧歌》第2課時學科音樂年級七年級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欣賞《牧歌》感受無伴奏合唱人聲的藝術魅力,多聲部效果的美感和內蒙古民歌優美的旋律。學會演唱蒙古族民歌《牧歌》。過程與方法: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樂獨特的長調風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對自己故鄉深沉真摯的戀情,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及對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重點用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體驗蒙古民歌的風格,把握《牧歌》的特點及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難點感受無伴奏合唱形式的人聲美與豐富的人聲效果。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說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哪里呢?激發興趣,引出課題講授新課學唱《牧歌》歌曲欣賞:教師播放視頻并講授——歌曲表達了蒙古族熱愛家鄉歌唱美好生活的感情。旋律舒展遼闊,速度慢,節奏自由。教師范唱:教師跟著伴奏音樂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歌曲中出現了倚音和連音線。學唱旋律:教師彈琴伴奏指導學生練唱歌譜。學唱歌詞:教師彈琴伴奏,指導學生加入歌詞進行練唱。歌曲分析:歌曲的結構是由兩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一段體又稱一部曲式,有一個樂段構成,一般只有一個音樂形象,一種音樂意境。歌曲的體裁是長調。音樂知識:長調主要流行于內蒙古游牧地區,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長調的特點:節奏自由、旋律舒展、遼闊、句尾悠長,由兩個樂句構成。長調與短調知識:長調:節奏自由,旋律舒展、遼闊,句尾悠長,一般由兩個樂句構成,主要流行于內蒙古牧區。短調:節奏整齊,旋律優美抒情,結構工整,多為敘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內蒙古農業地區。學生欣賞視頻并回答:在這首歌曲中,抒發了一種什么情感?旋律節奏怎樣?學生欣賞教師范唱并在歌譜中找到裝飾音和有可能不熟悉的音樂符號學生跟老師琴自己視唱歌譜,裝飾音和連音線需要多加練習。學生跟著老師的伴奏,自己試著填詞練唱,注意歌譜與歌詞的對應。學生根據歌譜上的提示來分析歌曲的結構和體裁。學生聽老師講授長調的知識,聯系以往所學總結長調的特點。7、學生根據以往所學回顧總結長調和短調的節奏、旋律、結構特點和流行地區。完整欣賞歌曲,并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印象。再次欣賞歌曲,加深印象。旋律準確性的練習。培養這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準確的分析出歌曲的結構。積累蒙古族音樂知識。7、鞏固長調與短調相關知識。新課講授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音樂知識:“牧歌”是民歌的一個類別,原意為牧人吟唱的歌謠,是逐水草而居的馬背民族在長期的游牧中創造的,內容多表現草原景象、放牧生活。教師播放無伴奏合唱《牧歌》演唱視頻。速度:慢速情緒:遼闊、開朗地演唱形式:無伴奏合唱音樂知識:無伴奏合唱是一種不用樂器伴奏,只通過人聲來表現音樂的一種合唱形式。男高聲部(T)男低聲部(B)女高聲部(S)女低聲部(A)作品介紹:這是作曲家根據詩人海默的詞,把這首民歌改編而成的無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聲部交替出現,互相呼應,加上濃郁和諧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的內涵更加充實,意境得到升華。作者介紹:瞿希賢:(1919—2008)作曲家,代表作有大合唱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飛來的花瓣》、無伴奏合唱《牧歌》等。復聽歌曲:音樂特征——真聲為主,音調寬廣悠長,字少腔長,節奏自由,多裝飾音顫音。音色低沉,無明顯的節拍重音。分段欣賞歌曲:引子和第一部分:最先聽到的聲部是女低音,女高音唱出寬廣遼闊的主旋律,女低、男高聲部則作為平穩的和聲背景;展示出草原遼闊、曠遠、沉靜的景象,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歌曲意境深厚寬廣,安詳舒展。第二部分,在織體和音色上與A段形成對比。每個聲部都有了獨立性,更多采用了復調手法,使畫面的色彩和線條交織在一起,明暗濃淡相互輝映。第三部分:女高聲部的旋律,帶有總結和概括的意味地充分展現了“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這樣幸福歡暢”的歌曲主題,音樂也在這里達到全曲的高潮。尾聲:男高音聲部四人用“啊”引向高八度用假聲延長后落到主音“do”上。女高和女低聲部一起進入,然后男高聲部、男低聲部依次進入形成了主三和弦。最后又出現了女高音聲部四人用極弱的力度哼唱。8、教師播放兩首音頻并指導學生回答:相同點:主旋律基本相同,表達的情緒、速度、節奏都差不多。不同點:演唱形式是無伴奏合唱,歌詞也不同。優美、抒情、安靜、草原、牧人、熱愛草原等)學生聽老師介紹牧歌這種音樂形式。并結合自己的認知,總結牧歌的形成。學生欣賞視頻并回答歌曲的速度、情緒、演唱形式是怎樣的?學生聽老師介紹無伴奏合唱的概念并識記。學生看屏幕上的文字,自行了解作品介紹并識記。你知識這首無伴奏合唱的曲作者是誰嗎?你想了解她嗎?學生復聽歌曲音頻,感受蒙古族《牧歌》的音樂特征,把表格填寫完整。學生按老師要求欣賞學生欣賞引子和第一部分并回答:你先聽到了哪個聲部的聲音?主旋律是由哪個聲部演唱的?表現出了怎樣的意境?學生欣賞歌曲的第二部分并思考: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相比,和聲布局有什么不同?學生欣賞歌曲的第三部分并思考:這一部分在和聲布局上與前面哪個部分相似?這部分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學生欣賞尾聲并思考:尾聲的和聲布局是怎樣設計的?8、學生分別欣賞獨唱版《牧歌》和無伴合唱版的《牧歌》并回答:獨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請同學們談一談又有什么感受?積累牧歌相關知識。完整的欣賞歌曲,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印象。積累無伴奏合唱相關知識。了解作品的特點。積累音樂家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熟記歌曲主題,感受歌曲的意境,分析歌曲的內涵。8、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同時鞏固歌曲的旋律。拓展延伸教師講授合唱中各聲部特點:女高:明亮寬廣女低:豐滿結實男高:高亢清朗男低:深沉渾厚學生根據本課的歌曲連一連各聲部對應的場景拓寬學生的視野,積累合唱相關知識。課堂小結今天,老師和大家去學唱和欣賞感受了《牧歌》,我們也進一步了解了蒙古族這個熱情、幸福、自由、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是一個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善歌善舞。蒙古族的音樂與舞蹈都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如蒙古長調、短調、呼麥,又如蒙古的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都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區域特性。蒙古族也是一個善于創新與盛產音樂家的好地方。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說出自己對歌曲的體會。總結本節課內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0張PPT)牧歌人音版七年級上新知導入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哪里呢?在這首歌曲中,抒發了一種什么情感?旋律節奏怎樣?表達了蒙古族熱愛家鄉歌唱美好生活的感情。旋律舒展遼闊,速度慢,節奏自由。歌曲欣賞教師范唱在歌譜中找到裝飾音和有可能不熟悉的音樂符號。倚音新知講解在歌譜中找到裝飾音和有可能不熟悉的音樂符號。連音線新知講解試著填詞練唱歌曲吧!新知講解歌曲結構是怎樣的?又稱一部曲式,有一個樂段構成,一般只有一個音樂形象,一種音樂意境。一段體新知講解樂理知識新知講解歌曲的體裁是什么呢?主要流行于內蒙古游牧地區,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長調節奏自由旋律舒展、遼闊句尾悠長,由兩個樂句構成新知講解音樂知識1、長調:節奏自由,旋律舒展、遼闊,句尾悠長,一般由兩個樂句構成,主要流行于內蒙古牧區。2、短調:節奏整齊,旋律優美抒情,結構工整,多為敘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內蒙古農業地區。新知講解長調與短調知識樂理知識“牧歌”是民歌的一個類別,原意為牧人吟唱的歌謠,是逐水草而居的馬背民族在長期的游牧中創造的,內容多表現草原景象、放牧生活。“牧歌”沉淀著牧民千百年的輾轉流徙,與東方的農耕文明和西方的城幫文明都是不同的,它重疊著世世代代,卻并非老態龍鐘,而是活在新音樂的懷抱中。新知講解音樂知識歌曲欣賞歌曲的速度、情緒、演唱形式是怎樣的?速度:慢速情緒:遼闊、開朗地演唱形式:無伴奏合唱男高聲部(T)男低聲部(B)女高聲部(S)女低聲部(A)無伴奏合唱是一種不用樂器伴奏,只通過人聲來表現音樂的一種合唱形式。新知講解歌曲欣賞作品介紹瞿希賢:(1919—2008)作曲家,代表作有大合唱《紅軍根據地大合唱》電影音樂《青春之歌》,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飛來的花瓣》、無伴奏合唱《牧歌》等。歌曲欣賞作者介紹新知講解欣賞歌曲,感受蒙古族《牧歌》的音樂特征蒙古族《牧歌》音樂特征真聲為主,音調寬廣悠長,字少腔長,節奏自由,多裝飾音顫音。音色低沉,無明顯的節拍重音。新知講解仔細聆聽引子和第一部分:綠綠的草地上跑著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綠絨上。思考:你先聽到了哪個聲部的聲音?女低音主旋律是由哪個聲部演唱的?表現出了怎樣的意境?女高音唱出寬廣遼闊的主旋律,女低、男高聲部則作為平穩的和聲背景;展示出草原遼闊、曠遠、沉靜的景象,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歌曲意境深厚寬廣,安詳舒展。新知講解仔細聆聽第二部分:無邊的草原是我們的故鄉,白云和青天是我們的篷帳。思考: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相比,和聲布局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在織體和音色上與A段形成對比。每個聲部都有了獨立性,更多采用了復調手法,使畫面的色彩和線條交織在一起,明暗濃淡相互輝映。新知講解仔細聆聽第三部分: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這樣幸福歡暢。這一部分在和聲布局上與前面哪個部分相似?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這部分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女高聲部的旋律,帶有總結和概括的意味地充分展現了“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這樣幸福歡暢”的歌曲主題,音樂也在這里達到全曲的高潮。新知講解仔細聆聽尾聲:思考:尾聲的和聲布局是怎樣設計的?男高音聲部四人用“啊”引向高八度用假聲延長后落到主音“do”上。女高和女低聲部一起進入,然后男高聲部、男低聲部依次進入形成了主三和弦。最后又出現了女高音聲部四人用極弱的力度哼唱。新知講解獨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請同學們談一談又有什么感受?相同點:主旋律基本相同,表達的情緒、速度、節奏都差不多。不同點:演唱形式是無伴奏合唱,歌詞也不同。優美、抒情、安靜、草原、牧人、熱愛草原等)新知講解拓展學習聲部特點女高:明亮寬廣女低:豐滿結實男高:高亢清朗男低:深沉渾厚拓展學習女高女低男高男低連連看課堂總結談一談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吧!今天,老師和大家去欣賞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我們也進一步了解了蒙古族這個熱情、幸福、自由、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是一個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善歌善舞。蒙古族的音樂與舞蹈都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如蒙古長調、短調、呼麥,又如蒙古的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都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區域特性。蒙古族也是一個善于創新與盛產音樂家的好地方。板書設計板書設計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音版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節《牧歌》《美麗草原我的家》.ppt 人音版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節《牧歌》《美麗草原我的家》(教案).doc 尾聲.mp3 引子和第一部分.mp3 無伴奏合唱《牧歌》.mp4 無伴奏合唱牧歌.mp3 牧歌.mp4 牧歌獨唱.mp3 牧歌(伴奏).mp3 第三部分.mp3 第二部分.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