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必備知識:了解實踐的含義,特點,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2、關鍵能力:用生活中的實例分析、驗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3、核心素養(yǎng):領悟實踐的重大意義,積極投身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責任擔當。【教學重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難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過程】復習回顧:1、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要求?導入新課:意識的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現(xiàn)象、本質和規(guī)律),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人能夠認識世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呢?我們這節(jié)課來學習講授新課:閱讀教材P42-46,思考下列問題:(認真閱讀、勾畫答案,標記疑難、提出問題。)1.什么是實踐?2.實踐有哪些特點?3.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4.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動力?5.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是實踐?師生剖析實踐的概念:(一)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教師點撥:實踐主體:人實踐對象:自然界或人類社會實踐是直接的現(xiàn)實性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xiàn)實的存在針對性練習,下列屬于實踐的有①醫(yī)生治病②作家構思小說③螞蟻搬家④廈門海灣型城市戰(zhàn)略研討會⑤教師上課⑥防治甲型H1N1⑦開采石油⑧學生看書答案①⑤⑥⑦情境探究:新編愚公移山: 愚公為方便出行要移開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頭、土筐等工具,經數(shù)代人的努力終將二山移走。愚公移山是實踐活動嗎?該故事是如何體現(xiàn)實踐的特點的?師生分析:實踐的主體(愚公――人)實踐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設備)實踐的對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得出結論::實踐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愚公為方便出行要移開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得出結論::實踐特點(2):實踐具有能動性愚公使用榔頭、土筐等工具體現(xiàn)移山的形式、規(guī)模、水平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愚公全家經數(shù)代人的努力終將二山移走體現(xiàn)愚公移山不是一個人的活動,而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得出結論::實踐特點(3):實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3、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物質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2)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和改革、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實施,階級斗爭,法官辦案等。(3)科學實驗針對性練習,下列屬于實踐的有哪些?分別屬于實踐哪種形式?開展農業(yè)生產:生產實踐猩猩鉤食白蟻:不是實踐,主體不是人香港國安法制定實施:變革社會的實踐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是實踐,不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天問一號”探索宇宙:科學實驗活動選擇題鞏固練習認識從哪里來?(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西紅柿被人發(fā)現(xiàn)它的食用和營養(yǎng)價值,說明了什么?“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毛澤東注意:認識的來源≠認識的途徑(1)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2)獲得認識的途徑可以有兩個: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直接經驗——人們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人們通過向他人和書本學習而獲得的知識。這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與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并不矛盾。因為書本知識雖不是由我們通過實踐得來的,也一定來自前人、他人的實踐。結論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唯一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①實踐中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新探索和研究,從而推動認識的發(fā)展。②實踐提供了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認識的發(fā)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能力,推動認識不斷深發(fā)展。“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恩格斯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們可以用實踐的結果來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事實勝于雄辯”。為什么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3)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實踐),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反映了客觀事物。舉例:“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說明黃鼠狼是偷雞專家?認識1:黃鼠狼是偷雞“專家”認識2:黃鼠狼不是偷雞“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的幾位教師,用了20年的時間,作了一番調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黃鼠狼,發(fā)現(xiàn)只有兩只黃鼠狼吃了雞。他們還做了實驗:第一天,在關黃鼠狼的籠子里放進活雞三只、帶魚一段,黃鼠狼只吃了帶魚。第二天,放進雞、鴿子和老鼠,結果,黃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僅僅放進活雞,黃鼠狼沒有別的東西可吃,才拿雞來充饑。這幾位教師又進一步了解到,黃鼠狼原來是消滅老鼠的“能手”,一只黃鼠狼一年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還要吞食大量害蟲。通過長期實驗,他們不但為黃鼠狼洗刷了專門偷雞的惡名聲,而且逐步深入地認識了黃鼠狼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的許多益處。結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教師給出材料:人們根據(jù)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等科學家的電磁理論發(fā)明了無線電報、電話、電視、衛(wèi)星搖撼技術及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技術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根據(jù)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人造地球衛(wèi)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送上了太空,造福人類。結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毛澤東引用習近平主席的話: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播放視頻:習近平寄語青年。引導學生領悟實踐的重大意義,積極投身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責任擔當。師生歸納: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實踐。(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認識促進實踐發(fā)展;錯誤認識阻礙實踐發(fā)展。方法論:要重視認識的作用,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師生分析:關于“實踐”的幾個誤區(qū)誤區(qū)一:實踐是人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誤區(qū)二:實踐是我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誤區(qū)三: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動誤區(qū)四: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誤區(qū)五:實踐既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誤區(qū)六: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課堂小結】:學生概述本節(jié)課內容,教師強調主干知識。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實踐及其特點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三)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鞏固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