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代》 1945.9.3 《時代》 1955.9.3 《時代》雜志封面人物--蔣介石,不同時期有什么變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結束了,和平還是戰爭,成了擺在國共兩黨面前的首要問題,也是蔣介石迫切需要做出抉擇的問題。 1955年的封面人物蔣介石,名字前沒有任何頭銜。背景是一個國民黨士兵孤獨地望著大海,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很難說清是眺望還是守望,也許應該是二者兼而有之。 第2課時 自主學習任務單: 1、國統區和解放區的社會面貌怎樣? 2、土地改革(目的、結果、影響) 3、戰略反攻的序幕(時間、標志) 4、三大戰役(時間、名稱、戰果、意義) 430 萬人 國民黨軍隊兵力 195 萬人 373 萬人 130 萬人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雙方軍隊的力量變化 解放軍總兵力 100元紙幣可買的商品 國統區的經濟狀況 冰火兩重天——國統區與解放區比較 說明什么? 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國統區的饑民 國統區學生的“反饑餓” “反內戰”示威游行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深受農民歡迎 解放區人民踴躍支前 國民黨靠“抓壯丁”補充兵源 解放區青年踴躍參加解放軍 比較一下,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有什么不同?這會對戰爭產生怎樣的影響? 不同: 國統區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經濟逐漸陷入崩潰,老百姓怨聲栽道,掀起反抗運動; 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分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使得解放區的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為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影響: 解放軍的實力逐漸增強.逐漸扭轉了在戰場上的不利局面。 戰略反攻 1.概況: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2萬余人,在魯西南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 2.影響: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標志著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隨著人民解放軍在各戰場不斷取得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 戰役 時間 部隊 戰果 遼沈 1948.9—11 東北解放軍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 1948.11— 1949.1 中原、華東 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 (小車推) 平津 1948.11—1949.1 東北、華北 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北平和平解放) 意義: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到來 三大戰役概況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大勢所趨,是人心所向。 北平的和平解放能使北平地區人民免遭戰爭之苦,也能使這座千年古城,特別是使故宮、頤和園等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 傅作義部有和平改編的可能性。 平津戰役中,黨中央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材料一 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觀抽簽,抽到的是“下下簽”,他嘆息敗局已定。不久,毛澤東也恰巧來到白云觀,為助興也抽了一簽,抽到的是“上上簽”,道士大為贊嘆。此事后來蔣介石知道了,說:“天意。”毛澤東卻說:“民意。” 你認為蔣介石失敗是“天意”還是“民意”? 請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材料二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政府的統治垮臺。在總結失敗的教訓時,國民黨內有人說:“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蔣介石在退守臺灣后曾發出感慨:“此次失敗,并非被共匪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打倒自己。” 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政治: 軍事: 經濟: 社會: 請你從以下方面歸納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因素。 國民黨統治腐敗; 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度。 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國統區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解放區土地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參戰支援前線的熱情。 國民黨的統治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支持。 1945.8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1949.10.1 和談時期 戰略防御 戰略進攻 戰略決戰 渡江戰役 三年內戰時期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粉碎重點進攻粉碎全面進攻 三大戰役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戰略反攻 三大戰役 國統區: 解放區: 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進行了土地改革 時間: 標志: 1947年6月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時間: 名稱: 結果: 1948年9月——1949年1月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基本消滅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到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