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目 政治 課題 第二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和意義;理解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探索; 能力目標: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 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本課,能夠認同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歷程;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堅信社會主義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 科學精神: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得與失,用發展法的觀點去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 教學難點: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 課前準備 教具: 1、常規教具:黑板、粉筆? 2、多媒體?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 新課講授 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時期中的總路線。早在全國解放前夕,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基本完成,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黨中央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作為過渡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南。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慶祝國慶四周年的口號中,正式公布了這條總路線,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問題:根據材料總結出過渡時期是哪一時期?并閱讀課本26頁總結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是什么?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答案并回答。 教師總結: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 過渡:那么具體來說,什么是“一化三改”呢?他們之間又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一化”指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指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一方面要求發展社會主義要求成分發展社會主義工業,使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使社會主義工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決定意義的領導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農民手工業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辨證統一。因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一課時的學習中明確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那么二者的關系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 過渡:那么,大家想一下,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是什么? 學生:閱讀課本26頁,尋找并回答。 教師總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體現在:一、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二、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的開始了對他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四、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過渡:從這四點歷史因素中,大家能夠明顯看出前三點是內部因素,第四點是外部因素。這四點歷史必然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那么這種轉變的具體途徑又是什么呢? 材料探索: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肯定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 問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意義?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 抗美援朝前夕,中共高層為是否出兵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大多數人不愿意出兵,回憶一下,當時他們的理由是什么? 1953年,國際上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在國內,西藏已經和平解放,土地改革也順利完成,中國贏得了一個和平的環境,毛澤東卻并不覺得輕松,舊中國給新中國留下了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對此毛澤東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學生:閱讀課本27頁探究與分享,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一五”計劃的實行。 一五計劃 背景 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采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于戰后處于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于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任務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成就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了絕對的優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意義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2、黨的八大 過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此,中國共產黨召開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學生:閱讀課本28頁,分析黨的八大召開的貢獻。并找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 教師總結:①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做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③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取得的成就 工業建設: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農業建設: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礎設施: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 教育科技: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入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問題: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問題:我國為什么能夠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材料展示:29頁相關鏈接 問題:如何看待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和意義、理解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和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探索。那么,通過對這些的了解,我們更需要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堅定的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四、板書設計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分別含義 相互關系 (一)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 過渡時期總路線 “一化三改” 歷史必然 標志 2、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3、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 (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 ①背景 ②任務 ③成就 ④意義 1、一五計劃 ①社會主要矛盾 ②主要任務 2、黨的八大 貢獻 3、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五、教學反思 本課與歷史聯系十分緊密,需要學生熟悉相關史實,課前布置學生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同時,教學過程中貫穿歷史知識,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知識。同時,理順其中的時間關系以及與事件的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