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目 政治 課題 第二課第一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歷程;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 能力目標: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掌握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本課,更加堅定的擁護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支持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科學精神:堅持用發展和聯系的觀點看待我國的探索之路和成長經歷,并且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實事求是的領會那段屈辱歷史帶給我們的財富。 公共參與:領會中國的探索與復興之路,參與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意義; 教學難點:辨析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分析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 課前準備 教具: 1、常規教具:黑板、粉筆? 2、多媒體?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復習舊知的形式引出新課: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變為現實,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性飛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發展,實現了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歷史性飛躍。正如同學們所了解到的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那么我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近代以來,我們又是如何探索到適合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共產黨和我們國家的面貌又是怎樣一步一步發生巨大改變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那么我們首先來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二、新課講授 (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1.近代中國的衰落: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近代以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戰斗中被打垮?!?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一步步的打開中國國門,迫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不得不開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的富強。 1Q 問題:根據圖片聯想歷史事件,分析近代中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都未能改變悲慘命運的原因。 結論:屈辱的歲月,艱辛的探索,反復論證了一個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另辟蹊徑。 問題:總結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 結論:課本P21專家點評 過渡:既然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那么我們是如何探索到社會主義道路的? (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 1.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P22頁探究與分享 (1)問題:談談中國先進分子接觸、了解、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 結論: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聲巨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過渡: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逐步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2)結合歷史知識交流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結論: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展救亡斗爭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過渡: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這里面我們能夠知道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知識鏈接 (1)含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2)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 (3)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 (4)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哪里?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課本P24專家點評) 過渡: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那么,新中國的建立還有哪些重大意義呢? 學生結合所學及相關歷史知識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①中華人名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③新中國的誕生,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創立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 (2)毛澤東思想的作用 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3)毛澤東思想≠毛澤東的思想 毛澤東思想不只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并不只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毫無疑問,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最杰出的貢獻,毛澤東思想集中體現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及《矛盾論》《實踐論》等科學著作中,因此,這一理論成果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是當之無愧的。但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也凝結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貢獻。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沒有這一實踐,就沒有毛澤東思想,而這個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始終伴隨著老一輩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的探索和實踐,也就是說,他們集體智慧的合力才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基礎 毛澤東錯誤的思想不屬于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也就是說毛澤東錯誤的思想不屬于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個人的思想包括正確的思想和錯誤的思想。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思想主要是階級斗爭擴大化的理和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等“左”傾錯誤理論,他們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的范疇。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我們是如何探索中國的復興之路的,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我們知道了共產黨的產生和新中國成立對于我們國家而言的重大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了,社會主義革命開始啦,社會主義制度又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呢?我們在下一節課的學習中會繼續探討這些問題。 四、板書設計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近代中國的衰落 探索路上的嘗試 ①含義 ②兩個步驟 ③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 ④特點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的原因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共產黨的產生 新民主主義革命 勝利 標志 產生 作用 毛澤東思想≠毛澤東的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 意義 毛澤東思想 五、教學反思 本課與歷史聯系十分緊密,需要學生熟悉相關史實,課前布置學生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同時,教學過程中貫穿歷史知識,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