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8.1電磁感應現象電磁奧斯特實驗?法拉第從1822年起,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在1831年發現了磁也能生電。導致了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的相繼問世,使電能的大規模生產、傳輸和利用成為現實,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化時代。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于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一、法拉第的發現■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產生電流的條件材料?靈敏電流計?磁鐵?導線?線圈?金屬支架2.電磁感應現象: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1)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2)在磁場中;(3)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所產生的電流叫做感應電流3.電磁感應現象中的能量轉化:機械能→電能1.導體在磁場中產生電流的條件4.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1)導體運動的方向(2)磁場的方向右手定則:右手平展,使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把右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進入手心(相當于手心面向N極),大拇指指向導線運動方向,則四指所指方向為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5.感應電流方向的判斷方法—右手定則NSvNSvNSvNS如圖是閉合電路中的一部分導體的橫截面,在磁場中運動,推斷感應電流的方向NSv■討論交流■太空懸繩發電1992年7月,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進行了衛星懸繩發電實驗:航天飛機在地球赤道上空離地面約3000km處由東向西飛行,相對地的速度大約6.5×103m/s。從航天飛機向地心方向發射一顆衛星,衛星攜帶一根長20km的金屬懸繩,使這根懸繩與地磁場垂直,做切割磁感線運動。運動過程中,懸繩、航天飛機、衛星和大氣層的電離層形成回路。這種方式能發電嗎?根據電磁感應現象,怎樣在導體中產生持續的電流?電流方向:d→c→b→a電流方向:a→b→c→d電流大小為零電流最大電流大小為零電流最大二、發電機(交流)1.結構:定子和轉子(轉子可能是線圈也可能是磁體)2.原理:電磁感應現象3.發電機的工作過程中:每轉動一周完成1個周期,每個周期電流的方向變化2次。4.交變電流:大小和方向發生周期性變化的電流,簡稱交流電(AC)。直流電(DC)5.頻率(f):單位時間內(1s)電流周期性變化的次數。單位:赫茲(Hz)我國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周期為0.02s。6.能量轉化:機械能→電能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電站潮汐發電地熱發電■討論交流■嬰兒的未來據說,在法拉第表演他的圓盤發電機時,一位貴婦人問道:“法拉第先生,這東西有什么作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么作用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