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物態變化 §3.1 溫 度 一、溫度 (1)定義:物理學中通常把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物理意義:反映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二、溫度計——測量溫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依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 溫度計中的液體有水銀、酒精、煤油等. 常見的溫度計:實驗室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 三、攝氏溫度(℃)——溫度的單位 1. 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攝氏度,沸水的溫度定為100攝氏度,分別記作0℃、100℃,平均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讀法:(1)人的正常體溫是37℃——37攝氏度; (2)水銀的凝固點是-39℃——零下39攝氏度或負39攝氏度. 四、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兩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實驗室用溫度計:-20℃~110℃、1℃;(一般) Ⅱ.體溫計:35℃~42℃、0.1℃; Ⅲ.寒暑表:-35℃~50℃、1℃. 2.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量程適當的溫度計; 如果待測溫度高于溫度計的最高溫度,就會漲破溫度計;反之則讀不出溫度。 3. 溫度計使用的幾個要點 (1)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測液體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等一會,不能在示數上升時讀數,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3)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五、體溫計 1. 量程:35℃~42℃;分度值:0.1℃. 2. 特殊結構:玻璃泡上方有很細的縮口。 使用方法:用前須甩一甩。(否則只升不降) ☆典型例題 1. 如右圖所示,圖1中溫度計的示數為 36℃ ;圖2中的示數為 -9℃ 。 分析:首先判斷液柱的位置:可順著液柱上升的方向觀察,若數字越來越大,則說明液面在0℃以上,應該從0℃向上讀;反之則說明液面在0℃以下,應該從0℃向下讀。 2. 用體溫計測量小強同學的體溫是37.9℃,若沒有甩過,用它只能測出以下哪位同學的體溫( C ) A.小紅:37.6℃;B:小剛:36.9℃;C:小明:38.2℃;D:小華:36.5℃ 分析:體溫計只升不降的特點。 3. 體溫計比實驗室用溫度計的玻璃泡 大 一些,玻璃管的直徑 小 一些,因此,體溫計的分度值更 小 一些。(填“大”或“小”) 規律總結:溫度計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靈敏度越高。為了增加溫度計的靈敏度,只能增大溫度計的玻璃泡,減小細管的直徑。 §3.2 熔化與凝固 一、定義 熔化: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 凝固: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 生活中熔化與凝固的現象:蠟燭點燃后,蠟熔化;煉鋼鐵時,鋼鐵熔化;冬天水結冰了…… 二、實驗:探究固體融化時溫度變化規律 1. 酒精燈的使用:1) 往酒精燈加酒精時,不能超過其容積的2/3; 2) 加熱時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因為外焰的溫度最高; 3) 點燃酒精燈時,一般用火柴點燃,不能用已點燃的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個酒精燈; 4) 熄滅酒精燈時,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 2. 海波熔化實驗:用水浴法加熱——為了海波受熱均勻。 三、固體的分類——晶體與非晶體 1. 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保持不變。常見晶體:冰、金屬、萘、海波。 2. 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繼續上升。常見非晶體:松香、石蠟、瀝青、玻璃。 3.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凝固點:晶體凝固時的溫度。 同種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是相同的。非晶體沒有熔點,也沒有凝固點。 4. 晶體、非晶體熔化與凝固時溫度變化曲線: 1)AB:固態,吸熱,T上升;BC:固液共存,吸熱,T不變;CD:液態,吸熱,T上升。 2)EF:液態,放熱,T下降;FG:固液共存,放熱,T不變;GH:固態,放熱,T下降。 5. 晶體熔化條件:1)溫度達到熔點;2)繼續吸熱。晶體凝固條件:1)溫度降到凝固點;2)繼續放熱。 ※初冬的某個夜晚,放在屋外的金屬盒內的水結了冰,這說明夜里的氣溫( A ) A.一定比0 ℃ 低;B.可能是0 ℃,也可能比0 ℃低C.一定是0 ℃;D.可能是0 ℃,也可能比0℃高. 6. 晶體在熔化時吸熱溫度保持不變,并處于固液共存狀態; 非晶體邊吸熱邊升溫,狀態先是變軟、變稠、變稀、最后變為液態。 四、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1. 晶體和非晶體熔化時都需要吸熱; 2. 凝固是熔化的逆過程。無論晶體還是非晶體,在凝固時都要放熱;晶體凝固時放出熱量,但溫度不變,非晶體凝固時放出熱量,溫度降低。 ☆典型例題 №.1現有質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要使熱的物體冷卻,使用 0℃的冰 效果好。 №.2試解釋“下雪不冷,化雪冷”這句諺語中的科學道理。 〔提示:雪熔化時從空氣中吸熱。〕 №.3水在鹽水中可以凝固,水和鹽水的凝固點,哪一個更低? 鹽水 №.4北方的冬天,氣溫常在0℃以下,菜窖里放幾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凍壞,這是為什么? [ 提示:溫度在0℃以下,桶里的水會發生什么物態變化?發生這種物態變化需要什么條件?] №.5以下四種現象中①瀝青路面在烈日下變軟;②鹽放入水中,水變成了鹽水;③冰化成了水;④蠟燭燃燒時出現了蠟液。屬于熔化的是__ __。分析:鹽放入水中,水變成了鹽水,這是溶解,而非熔化。 №.6如圖所示,為某種晶體熔化過程的圖象。由圖可知,該晶體的熔點為__0℃__,熔化過程用了_3__min,該晶體可能是_冰_。 §3.3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 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 生活中汽化、液化的現象:灑在地上的水過段時間就會變干、露珠的形成…… 二、汽化的兩種形式——沸騰和蒸發 1. 沸騰:在一定溫度下,液體的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1)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規律 Ⅰ.實驗現象: ① 溫度計示數先上升后保持不變;② 沸騰前后都有氣泡產生;③ 聲音響度由大變小。 2)沸騰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ⅰ.液體溫度達到沸點;ⅱ.不斷吸熱。 3)沸點:不同的液體在沸騰時都有確定的溫度,這個溫度叫做沸點。 ☆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沸點還與大氣壓有關。 2. 蒸發:在任何溫度下,只發生在液體表面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蒸發具有制冷作用。 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用控制變量法探究): Ⅰ.液體的溫度;Ⅱ.液體的表面積;Ⅲ.液體表面的氣流速度。 ※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裝了熱風干手器,利用熱風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發掉,使水快速蒸發的原因是 提高了水的溫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氣的流動 。 沸騰和蒸發的異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發生條件 發生部位 發生程度 沸騰 都是汽化現象,都需要吸熱 一定溫度(達到沸點) 液體表面和內部 劇烈 蒸發 任何溫度下 只在液體表面 緩慢 三、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 1. 生活中液化的現象: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氣”——呼出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B.夏天打開冰箱時的“白氣”、 霧的形成、露水的形成、夏天冰鎮飲料“出汗”——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 液化的兩種方式:1)降低溫度; 2)壓縮體積。如:液化石油氣 四、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為什么100℃的水蒸氣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燙傷要厲害? 解析:100℃的水蒸氣液化要放熱,則100℃的水蒸氣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燙傷要厲害。 ☆典型例題 1.當某種液體的溫度為它的沸點時,該液體 A.一定在蒸發 B.一定在沸騰 C.可能在沸騰 D.可能蒸發和沸騰同時進行 2.下列事例中,哪個措施的目的是為了減慢蒸發( ) A.用電吹風吹濕頭發 B.將水果用保鮮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內 C.將濕衣服晾到向陽、通風的地方 D.用掃帚把灑在地面的水向周圍掃開 3.我國民間有種說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現了一層均勻分布的小水珠。關于出現水珠的原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是水的蒸發現象 B.是水蒸氣的液化現象 C.是水分子的擴散現象 D.水缸有裂縫,水滲了出來 思路解析: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現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氣中含有的大量水蒸氣遇冷的缸壁液化成的小水珠,附著在了缸壁上。這個現象說明了空氣潮濕,是下雨的前兆。 §3.4 升華和凝華 一、升華和凝華 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 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 ※在嚴寒的冬天,冰凍的衣服也會晾干;放在衣櫥內的樟腦丸越來越小,最后“消失”了。 ※樹枝上的霧凇、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過程中什么物質發生了怎樣的物態變化? 二、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1. 升華吸熱——制冷或者獲得低溫。如: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2. 升華吸熱,凝華放熱的應用: ⑴用久了的燈泡的燈絲(鎢)會變細,燈泡內壁會變黑。 ⑵人工降雨:人們從陸地向云層發射干冰(固態二氧化碳)或從飛機上向云層撒干冰,從而達到降雨的目的。這一實例中包括幾種物質的狀態發生了變化 ?分別是什么物態變化? 回答:固態二氧化碳,升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 解析:固態二氧化碳升華吸收熱量,造成溫度降低,從而導致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液化。 ⑶諺語說:“霜前冷,雪后寒”,這說明了霜是由于_氣溫非常低_而使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_凝華_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_升華吸熱_導致氣溫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三、物質的三態聯系 ☆典型例題(多選)天津地區一年四季分明,嚴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 會出現“冰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而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氣凝華而成的 C.冰花出現在窗玻璃的內側 D.冰花出現在窗玻璃的外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