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版政治一輪精品復習學案:第四單元 單元強化訓練(必修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單元知識網絡】21世紀教育網【單元強化訓練】一、選擇題1、2010年11月16日至21日,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舉行。受制于武器禁運,歐美尖端航空航天軍事裝備不能參展。美國無視當前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的形勢,多次公開阻撓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這是冷戰思維的一種典型表現。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反映了( )A.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D.任何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2、我國的改革開放,主要內容就是變革生產關系。從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國營企業一統天下到合營、三資、私營企業遍地開花,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這些事實表明( )A.我國的生產關系是由黨和國家的政策決定的B.人類社會是按照人的愿望變化發展的C.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D.生產關系的變革只有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才能取得成功3、2010年我們的社會生活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而科技發展是其中最重要的動力之一。通訊、交通、環境……人們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成果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貼近生活,不僅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大大提升了公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材料蘊涵的哲學道理有(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②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③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④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A.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問題21世紀教育網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D.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關系問題5、“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蔭學種瓜。”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人的意識與自然環境無關 D.自然環境決定人的意識6、魯迅先生說:“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方撿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災區的饑民,大約總不會去種蘭花,像闊老太爺一樣……”這段話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是①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每個人的意識,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取決于他們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7、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終于取得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巨大成功。我國人民創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觀“鳥巢”、“水立方”,創造了奧運史上的空前的開幕式,我國體育健兒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我國人民豐富了奧運精神。由此可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是:①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③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④歷史的創造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下列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②社會基本矛盾僅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始終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④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9、(2011·江西上饒縣中學高三4月月考) 23、2010年10月4日,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羅伯特 愛德華茲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時,整個世界爭論不休,“不合倫理” 的詛咒聲一度鋪天蓋地。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試管嬰兒”已是很正常的事。人們觀念的變化說明了①科學只有經過權威的認可才能被普遍接受 ②實踐的發展決定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變化 ③科學發展日益使科技與道德之間的矛盾走向緩和 ④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21世紀教育網10、(2011·山東煙臺高三一模) 25.近段時期,煙臺福山區大學生“村官”張廣秀的事跡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張廣秀扎根農村,熱心為群眾辦好事實事。患病后,仍堅持工作。她的事跡被《黨建》、《中國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張廣秀的事跡對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啟示是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 ②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③只有在最基層工作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④要發揚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21世紀教育網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1、(2011·浙江省衢州市高三4月教學質量檢測) 28.右側漫畫蘊含的哲理是①事物的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必然引起質變②價值觀是人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③矛盾雙方具有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④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12、(2011·福建泉州一中高三模擬) 35.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如果問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要對這一問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應該給出確定的條件。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①價值判斷具有主觀性②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③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11·洋浦模擬)“沒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別人的幫助,也沒有人窮得不能在某方面給他人幫助。”這句話意在說明( )A.個人和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B.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決定了人生價值的高低C.有價值的人生不應考慮個人利益21世紀教育網D.處理好個人與他人關系是人生價值實現的基本標志14、(2011·徐州模擬)“我爸是李剛”事件發生之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從價值觀的角度看,該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 )A.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B.價值觀決定社會存在C.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D.價值觀對事物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5、理想是人生奮斗的目標,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下列關于理想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理想給人生以方向,給生命以豪情,它能夠鼓舞斗志,助人成功②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③理想信念形成后,具有穩定性,不因環境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④當代中國,只有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這是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①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②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指導作用③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④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唯一正確的價值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西紅柿生長在野外,沒有與人發生關系時,并不具有價值,后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它能觀賞和食用,它才具有價值,這說明( )①價值是主體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特定關系②只要客觀事物的屬性存在,就有其價值③主體需要與客觀事物的屬性是構成價值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④價值是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一個家族能夠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世人稱“富不過三代”。調查發現,嬌生慣養,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是富家孩子的通病。富人家庭要想破除“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必須( )①加強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②加強對孩子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③為孩子的成才創造必要的客觀條件④積極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19、一瓶礦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價格出售,而對于在沙漠里長途跋涉的人來說卻是無價之寶。這說明( )A.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C.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就會不同D.價值觀對人的行為有導向作用21世紀教育網2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有三個偉大創造:一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三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三個偉大創造說明( )A.農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B.生產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C.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D.農民是中國改革的主體二、非選擇題21、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自覺按規律辦事,扎扎實實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辨析: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22、閱讀《人生路上有沉潛》南極大地的水陸交接處,全是滑溜溜的冰層或者尖銳的冰棱。企鵝沒有可以用來攀爬的前臂,也沒有可以飛翔的翅膀,如何從水中上岸?紀錄片《深藍》展示,企鵝在將要上岸之時,要從海面潛入海中,沉潛到適當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飛出一道弧線,落于陸地之上。企鵝的沉潛是為了蓄勢,看似笨拙,卻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沉潛絕非沉淪,而是勇敢、智慧、自強。如果我們在困難面前能沉下氣來,不被“冰棱”嚇倒,不被浮華迷惑,專心致志,自強不息,積聚力量,并抓住恰當的機會反彈向上,毫無疑問,我們就能成功登陸!反之,總是隨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會被命運的風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結合上述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知識回答:(1)從“發展觀”角度看,我們可以從“沉潛”中學到什么道理?(2)試對“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有價值觀的人生才是更美的人生”加以評析。(3)從“人生價值”角度看,必要的時候,我們應如何在“沉潛”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參考答案1-5 BDACB 6-10 CBCCC11-15 CBACB 16-20 ACABC1【解析】選B。冷戰思維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退出歷史舞臺,體現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B項符合題意。其他各項均與題意不符。2【解析】選D。本題考查了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A項錯誤,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B項否認了人類社會的客觀性;C項與題意不符,只有D項符合題意。3【解析】選A。社會生活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引起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聯系觀點,①③符合題意,②④本身正確但與題意無關。8【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識記和理解能力。②④的說法是錯誤的,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階級斗爭不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故選C項。13【解析】選A。“沒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別人的幫助,也沒有人窮得不能在某方面給他人幫助”說明任何人毫不例外地依賴于他人和社會,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均為錯誤觀點。21世紀教育網14【解析】選C。“我爸是李剛”事件體現了價值觀的影響, C項入選。B、D兩項夸大了價值觀的影響,不選;A項是價值觀的含義,不選。15【解析】選B。①②④從不同角度分析理想的作用與實現途徑,均應入選。理想信念形成后,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③錯誤。16【解析】選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先進的價值觀,但不是唯一正確的價值觀;其他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也被允許和鼓勵,④錯誤,可排除。17【解析】選C。“生長在野外”的西紅柿雖然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屬性,但在人們沒有認識并利用它之前,它沒有滿足人的需要,故沒有價值,②說法錯誤,應排除。18【解析】選A。①②是解決富家孩子“嬌生慣養,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問題的有效方法。造成富家孩子“通病”的根源并不是客觀物質條件的缺乏和“代溝”問題,排除③④。19【解析】選B。本題考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材料體現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B項符合題意。20【解析】選C。我國農民的這三個偉大創造,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選C項。A項錯誤,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B項觀點不正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D項觀點也是不正確的,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21、【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答題時要根據本題的題型特點分清層次,找出關鍵詞語,進行分析;同時還要注意要點全面、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答案】(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推動社會歷史前進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因此,強調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是正確的。(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社會歷史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卻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3)在推動社會發展中,我們既要尊重社會歷史規律,又要充分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22、(1)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生路上如果有困難,只要我們能沉下氣來,不被,“冰棱”嚇倒,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困難,就能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②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困難面前,我們要學會“沉潛”,積聚力量,一方面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尋找恰當的機會反彈向上,以實現成功登陸!(2)①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所以,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這是正確的。②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先進和落后之分。一個人如果有正確的價值觀,他才可能擁有更美的人生;一個人如果有錯誤的價值觀,就容易滑向個人主義的泥潭,就容易與平庸和茍且為伍。③只有對人民、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只有有價值的人生才是快樂和幸福的人生,才是更美的人生。所以,認為有價值觀的人生才是更美的人生,這句話是錯誤的。[來源:21世紀教育網](3)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挫折和失敗是擺在人生旅途上的一個個柵欄,需要我們在“沉潛”中創造條件實現跨越。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當命運對我們不公平時,不要怨天尤人;要勇于“沉潛”,提高個人素質,才能把握到難得的人生機遇,從而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創造廣闊的空間。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人生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不會隨波浮沉,才不會被命運的風浪所玩弄。我們不管是“沉潛”還是躍起,都要沿著正確的人生道路不斷前進。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觀點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實踐意義(兩個重要保證)實現人生價值價值與價值觀人的價值(價值的含義、對人的價值評價)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含義、導向作用)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價值判斷的含義價值選擇的含義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意識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人的價值實現離不開對他人、社會的奉獻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要以人合乎群眾利益為準繩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價值的人生是永恒的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堅定信念,鑄就輝煌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實現途徑(階級斗爭、改革)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