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高考典題回顧例1 (2010·江蘇卷)下列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B.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C.欲知山中事,需問打樵人D.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答案:B解析:本題為引言類選擇題,考查對引言的理解分析與比較能力。題干引文體現的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A項闡述的“讀書”是強調間接經驗的重要性,C項“問”,也是間接經驗,D項指的是人們認識的過程,強調的“遙”與“久”是說明認識的反復性,因此只有B項“近山”“近水”闡述了親身實踐,與題干反映哲理一致。例2 (2010·廣東卷)關于“學習”有兩種觀點:其一,“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讀盡天下書,將道全看在書上,將學全看在讀上?!边@兩種觀點沒有處理好(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B.實踐與認識的關系C.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D.量變與質變的關系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作為個人,要把讀“有字書”與讀“無字書”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深化認識,用認識指導實踐。觀點一只強調實踐,觀點二只強調認識。例3 (2010·重慶卷)正在上海世博會丹麥館展出的“美人魚”雕像,是根據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形象創作的。許多孩子都是讀著安徒生童話長大的,但因為成長背景、生活習俗等差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美人魚”形象。材料表明( )A.安徒生的童話世界是客觀存在的B.人們心中的“美人魚”形象以“美人魚”雕像為基礎C.人們對“美人魚”認識的差異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觀條件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魚”是其主觀思維的產物,缺乏客觀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影響認識的因素、認識的形成等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B、D錯誤。材料中每個人的差異,導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美人魚”,體現C項。例4 (2010·四川卷)應對氣候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學家指出,燃燒煤炭和石油產生的二氧化碳將導致地球變暖。隨后,人類為防止地球變暖進行了漫長的探究和實踐。時至200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1 ppm為百分萬分之一)升至390 ppm,然而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仍然認識不一。人類對氣候的認識,哥本哈根會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材料體現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復雜的和不斷運動變化著的,人的認識是無止境的②認識總是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③認識是一個圓圈式的循環往復過程,人的認識具有規律性④本質的暴露和展開有個過程,人的認識永遠不能達到真理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主要考查認識論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③說法錯誤,人類認識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④說法錯誤,人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①②正確且符合題意。例5 (2010·全國卷Ⅱ)莊子在《齊物論》中說,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愜意地飛來飛去,可是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是莊周。究竟是莊周做夢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為莊周?莊周認為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莊周之所以認為這個問題無法解決,是因為他不承認( )①聯系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②客觀存在的事物具有確定性③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和標準具有客觀性④人的認識結論具有不確定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較難,主要考查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和對觀點的分析判斷能力,莊周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于他不能正確認識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不知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無法解決”的信息,說明莊周不懂得認識正確與否要到實踐中檢驗。①不符合材料,④表述錯誤,因此選B。例6 (2010·全國卷Ⅰ)科學家指出,“當黑洞或坍縮星等大型天體在太空加速時,會產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們一直無法探測到”??茖W家擬實施“激光干涉儀太空天線”實驗,以探測這種引力波,科學家斷言尚未探測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其依據是( )A.尚未探測到的事物遲早要為實踐證實其存在B.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C.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深刻,具有預測功能D.建立在正確理論基礎上的理性推測是可靠的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關系,正確的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深刻、更深入,具有預測性,科學家根據科學理論推測引力波的存在,體現C。例7 (2010·全國卷Ⅱ)2008年10月6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時間10月7日2時46分,一顆編號為2008TC3的小行星將由蘇丹北部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并發生燃燒。后來的觀測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時間誤差只有15秒。對小行星撞擊地球進行如此精確的預測,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表明( )①預測所依據的理論和數據的正確性得到觀測實踐的檢驗②預測被證實佐證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類認識能力的無限性③預測所依據的理論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④預測被證實證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屬性中的基礎地位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題作為組合選擇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斷能力。對小行星的準確預測說明世界的可知性和認識能力的無限性,預測并觀測證明,體現①,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又是直接現實性活動,真理的本質屬性在于其客觀性,③④錯誤,因此選A。例8 (2010·全國卷Ⅰ)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否定了前人的大陸均衡說、陸橋說,卻被大多數學者斥為“荒誕的怪論”。20世紀50年代,支持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越來越多,大陸漂移說重新活躍起來。在此基礎上,科學家通過進一步探討,創立了后來成為主流的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人們對大陸漂移說認識的轉變佐證了(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總是曲折的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人們追求真理是永無止境的過程③認識具有創新性,認識的進步以推翻已有理論為前提④認識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答案:A解析:本題為組合式選擇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及認識的過程。材料中對大陸漂移說的認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①②正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③④錯誤。選A。思維互動啟迪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考點歸納考點一、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1)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實踐的特點(1)客觀物質性。首先,構成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和實踐的對象)是客觀的;其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2)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而且通過這種改造活動,人可以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注意] 實踐的上述兩個特征不矛盾。二者是相互滲透的,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夸大客觀物質性否定主觀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主觀能動性否定客觀物質性,會導致唯心主義。(3)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考點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3)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通過親身實踐而獲得的認識叫直接經驗,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傳遞而獲得的認識叫間接經驗。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一種認識本身不能自己檢驗自己是否正確。(2)一種認識正確與否也不能用另一種認識來檢驗。(3)一種認識正確與否只能由實踐來檢驗,這是唯一標準。實踐處于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人們經過努力,獲得正確認識,最終目的和歸宿就是改造世界。重點分析準確理解和把握實踐的特點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活動。實踐是由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工具)和實踐的對象(客體)所構成的現實性活動。這種活動是為人們所感知的物質活動。實踐的結果是存在于主體意識之外的客觀現實,也是可感知的。實踐活動實際上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與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過程。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所達到的水平受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制約和支配??梢?,實踐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活動。它與觀念活動、認識活動是不同的,具有直接現實性。(2)實踐是人類自覺的能動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區別于動物的特殊能動性,即自覺能動性。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不同。人們在行動之前就已有了確定的目的,并根據符合實際的認識制訂計劃、方案、辦法等,然后才去付之于行動,給客觀世界打上人的活動的印記。而動物的活動,雖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界的某些變化,但它是無目的的,也不能預見其活動的結果。實踐的能動性還表現在自覺地運用在實踐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去指導實踐,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創造出客觀世界原來沒有的東西,以滿足主體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與舊唯物主義不同,辯證唯物主義所理解的實踐不是抽象的彼此孤立的個人活動,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的社會性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和社會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是人們社會性的活動,個人的實踐活動雖然具有單個人的性質和特點,但仍然離不開社會,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離不開共同的協作。實踐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具有歷史性。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實踐主體的能力和實踐的手段達到的程度、水平,以及實踐活動的范圍、規模和方式等,都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都是歷史的產物,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總之,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思維辨析1.區別實踐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認識都來源于實踐,因此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傳遞而獲得間接經驗。2.正確把握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具有兩重性。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有阻礙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3)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是兩種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齊觀。其中決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礎,反作用受決定作用的制約。而堅持實踐第一,實踐決定認識就堅持了唯物主義,堅持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就堅持了辯證法。(4)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實踐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避免盲目性,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論也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實現認識世界的目的。由于客觀實際是千差萬別的,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必須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任何主觀標準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個人的認識、權威的觀點、多數人的意見不能用來檢驗認識;同樣,被實踐證明其科學性的理論,也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茖W理論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因而它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獲得成功。但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否獲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論本身來檢驗,而要靠實踐活動的結果來檢驗。客觀事物也不能回答認識的正確與否。只有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能夠把主觀、客觀聯結起來加以對照。指導實踐獲得成功的認識,是正確的認識,是真理性的認識;否則是錯誤的認識,是需要修正的認識。易錯明辨1.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明辨]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2.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明辨]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3.實踐既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明辨] 這種看法好像是既看到了實踐的客觀性,又看到了實踐的主觀性,其實,它割裂了實踐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因而是錯誤的。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諸要素是客觀的,因而由實踐諸要素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但實踐是人的活動,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因而實踐不是純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活動。我們不能把實踐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割裂開來。4.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明辨] 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5.認識的來源即認識的途徑。(×)[明辨]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認識的最終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二者并不是一回事。6.認識的起點是實踐。(×)[明辨] 認識的起點是感性認識或知覺。7.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就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明辨]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指認識的產生問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指實踐促進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問題。8.認識既來源于直接經驗,又來源于間接經驗。(×)[明辨]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是認識的兩種途徑。9.不同的人對同一現象必定會有不同的認識。(×)[明辨] 不一定是不同的。10.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明辨] 是根本任務。11.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明辨] 不一定。12.正確認識只有在同錯誤認識的不斷斗爭中才能獲得。(×)[明辨] 不一定13.錯誤認識不是來源于實踐,正確認識才來源于實踐。(×)[明辨] 不論認識正確與否,都來源于實踐。14.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明辨]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15.實踐是認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明辨] 獲得認識的途徑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考點訓練1.我國農村改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 )①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③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活動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答案:A解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③錯誤;獲得正確認識途徑有兩種,一是實踐(直接經驗),二是學習(間接經驗),④錯誤。①②符合題意。2.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為此,我國今后將重點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集中力量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光學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該材料說明了( )①實踐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作用②人的認識對象是由實踐的需要決定的③科技一旦用于實踐,會使客觀世界發生很大的變化④實踐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所以②③正確,①與材料不符,④表述錯誤。3.閱讀下邊漫畫,從哲學上看,二人爭論的焦點是( )A.實踐是不是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不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和認識何者起決定作用D.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問題答案:C解析:“耕田的本領”借指意識,“下田”借指實踐,漫畫中二者爭論的焦點是是否重視實踐,是否承認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C正確,A、B、D不合題意。4.廣東省委省政府公布的《關于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決定》中有這樣三句口號:“先干不評論,先試不議論,時間作結論”。這是強調( )A.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之中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在改革發展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答案:C解析:“時間作結論”是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C正確,A、B、D與題目不符。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考點歸納考點三、真理的客觀性1.真理的含義: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客觀性。3.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的原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4.對同一個對象真理只有一個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考點四、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如果真理超出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和謬誤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2.真理的具體性(1)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否則,歷史條件發生變化,仍照搬照抄,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二者是對立統一的4.真理和謬誤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考點五、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1)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的認識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要受到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等條件的限制。(2)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的無限性(1)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2)認識的主體——人類是世代延續的。(3)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4.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重點分析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決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為轉移。歷史上有的反動階級頭子,曾奉行過所謂“強權真理”,企圖依仗權勢把謊言說成真理。但是,事實表明,真理決不會依權力而定,權力并不等于真理。真理的客觀性是任何權勢都抹煞不了的。(3)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br/>把真理歸結為多數人公認,仍然是局限于主觀認識范圍以內。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認人數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職業狀況等如何,只要他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相符合,他就有真理。2.意識、認識、真理的異同(1)意識和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2)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即真理是正確的意識和認識,錯誤的意識或認識不是真理。(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超過了一定的范圍和條件也會轉化為錯誤的認識,即謬誤。(4)三者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東西,其內容都是客觀事物,是客觀的。思維辨析1.真理和謬誤(1)真理都是具體的。真理和謬誤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一味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2)真理和謬誤的界限。二者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情況及其規律。(3)真理與謬誤的關系。①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②聯系: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a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b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過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如“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這是真理,但如果把階級斗爭視為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就會轉化為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范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人們在犯了錯誤后,只要善于分析犯錯誤的原因,認真總結教訓,就能使錯誤成為認識發展的重要環節,進而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實現謬誤向真理的轉化。人們平時講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包含著這方面的道理。2.實踐與客觀世界、認識的區別(1)客觀世界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第一性的,是客觀的。認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屬于主觀范疇。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2)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實踐既不同于客觀世界,也不同于認識。實踐具有把主觀和客觀連接起來的特性。一方面,實踐由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構成,說明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另一方面,實踐是在一定意識和目的的指導下進行的,說明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實踐是連接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和紐帶。實踐的客觀物質性與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易錯明辨1.既然真理是客觀的,就不能說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明辨] 真理既是客觀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原因:①真理是客觀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但追求真理又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②任何真理都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的符合,都同謬誤有著原則的界限。但是任何認識又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認識,在這個條件下是真理,超出這個條件則是謬誤。2.真理一定是理性認識。(×)[明辨] 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只要人們的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是真理。3.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不止一個。(×)[明辨] 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因為真理具有客觀性。4.意識和認識是一回事。(×)[明辨]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概念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的范疇,與實踐概念對應。二者都有正確、錯誤之分。5.認識具有無限性,所以人們始終不能達到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明辨] 認識具有無限性,但人們可以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考點訓練1.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度,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真理。但是,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度。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度。這說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異的?、诰唧w的 ③有條件的?、芸陀^的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①認為真理因人而異,觀點錯誤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應排除。④認為真理是客觀的與題干無關。題干強調的是真理在不同的情況下會發生變化,強調真理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是具體的,因此應當選②③。2.《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成果》對長江和黃河的源頭地理位置提出了新說,重新確定了新的源頭,這說明( )A.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B.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C.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D.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答案:A解析:通過考察對長江和黃河的源頭位置有了新的認識,證明認識有反復性、無限性。B、C不符合題意。D不正確。3.泰戈爾說:“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边@說明( )A.真理與謬誤相互區別B.真理與謬誤相互融合C.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D.真理以謬誤為基礎而存在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文說明了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道理。B、D兩項觀點錯誤,A項與材料內容無關。4.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們通過食物獲取這些微量物質,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能夠通過服用某種或某幾種維生素來彌補食物攝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學家認為,大量服用某些維生素有益于身體健康,但另一些科學家警告說,服用過量的維生素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關于維生素問題的爭論表明( )①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總是有條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僅在一定時期內是真理③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不具有終極真理的性質④人們的認識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與真理相關的知識。在①②③④中,最容易判斷的是④,“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屬于不可知論,錯誤。這樣就可以排除C、D兩項。A、B兩項中都包括①,說明①一定正確。只要對②③進行判斷就可以了。真理具有相對性,但不意味著“正確認識僅在一定時期內是真理”,這種說法是對真理相對性的誤解,排除②。最后,可以選出正確答案為B項。時政熱點鏈接【新聞現場】美發現調節人體免疫基因調節器2010年7月12日文匯報消息,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對諸多生命功能至關重要的基因調節器也能夠促進人體免疫系統中T淋巴細胞的形成。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發用于治療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癥等疾病的藥物。參與這項研究的俄勒岡州立大學藥學院院長助理馬克·雷德教授指出:“動物實驗顯示,Ctip2對各種生命功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關于Ctip2與T淋巴細胞早期形成有關聯的最新發現將有可能引起免疫學家和醫學家的極大興趣?!盋tip2似乎是許多不同類型細胞發展和變異的一個非常高級的調節器。根據這一發現,科學家有可能研發出可控制Ctip2的藥物,從而達到治療某些免疫系統疾病的目的。【創新設計】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對諸多生命功能至關重要的基因調節器也能夠促進人體免疫系統中T淋巴細胞的形成。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發用于治療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癥等疾病的藥物。據此回答1~2題。1.上述材料說明( )A.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B.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根本任務C.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D.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答案:A解析:美國這一最新發現,表明人的認識是要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故選A。2.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研發用于治療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癥等疾病的藥物。說明( )A.只有真理才能對實踐起反作用B.人的認識越深刻,越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C.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D.必須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答案:C解析:A、B兩項表述錯誤;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這一發現有助于研發治療艾滋病等藥物,體現了正確認識對實踐的促進作用,故選C。走進社會生活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7月1日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土地調查是我國法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這次調查要查清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及建制鎮土地狀況,查清基本農田狀況,在所有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還要建立數據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有了這一重要成果,地方政府在進行發展戰略的決策時就有了科學依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發展、粗放式發展帶來的損失。可以說,各級地方政府認真地搞好本地區土地調查工作,無論對社會、對百姓還是對政府自身,都是一件大好事。土地管理的首要責任在政府。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是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中各級政府首先要負起的責任。土地資源底數不清,曾是困擾國土資源工作多年的頑疾。這也正是國家下決心開展第三次土地調查的根本原因。真實性是土地調查的生命。這次土地調查工作完成得好不好,關鍵是看調查取得的數據準不準。要保持數據的真實性和原始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修改,更不能弄虛作假和篡改調查成果。否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各級政府領導要對調查數據的真實性負全責。國家為了保證調查成果的質量,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和辦法,從政策、組織、技術等方面加以保障。【高考視點】材料可以鏈接的知識點有: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目的、動力和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推移等。【創新試題】 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要本著“邊調查、邊應用”的原則,對調查數據及時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土地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提出加強和改善土地調控的政策建議;要把調查的成果應用于土地管理的各項業務,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土地工作水平不斷提高。材料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有( )①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 ②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蹖嵺`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軋猿址治雠c綜合相結合的方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精品資料。歡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