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單元第八課第二框的內容,它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含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種形式,這是本課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它是學習了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的基礎上,對我國解決民族問題基本政策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也是多宗教的國家,本框又為后面學習我國的宗教政策等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框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情分析:學生對中國民族比較熟悉,但是對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比較陌生。從知識儲備看,高一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從能力來看,高一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斷增強,學生會把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港澳特別行政區進行比較,因此要充分調動、引導學生這種分析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逐漸培養他們通過材料歸納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從課標中找到要求,并具體化為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求明晰、具體、可操作性。)知識目標:明確民族區域目治制度的含義及地位;了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理解民族區城自治制度適合我匡國情,具有顯著優越性。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利用己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學生將不同學科和識整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理解和擁護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而承擔起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政治認同:基于學生學習基礎,基于學生活實,基于課堂再整臺再生成,使學生知道、理解、懂得、接納、尊重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自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王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法治意識:通過學習我國民族區城自治的法制化進程和法律法規,知道、理解我國貫徹依法國基本方略,推進民主政治的法制化,依法保護各民族利益,依法保護公民利益,樹立法治識,并自覺遵法守法懂法用法。理性精神;懂得知識學習需要在事實案例的理性分析;通過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合情合理合法性探究,懂得理性看待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通過不同歷史階段民族政策的不同效果,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制度的不同實踐,懂得理性對比,理性歸納和理性覺悟的重要性公共共與,通過課堂探究,提高對我國民族政策制度的認知力,增加貫徹我國民族政策的自覺性、積極性,提高政治參與能力教學重難點: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教學方法:討論法,自主學習法教學流程:環節一:導入播放美國種族歧視打死黑人視頻,與中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政局穩定、邊疆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作對比,思考中國成為世界上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最好的國家之一,你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環節二:講授新課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找一找: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請找出各個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與完善自主學習: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含義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注意:小組討論: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嗎?不對。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觀點是片面的。民族區域自治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由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的人民對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務當家作主。另一方面,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是在中央政權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作為國家的地方政權機關,必須執行國家的法律、方針、政策,在不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情況下,結合本民族地區的特點和情況,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從而推動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小組討論2: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家機關行使民族自治權嗎?此觀點是錯誤的。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行使自治權的機關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國家機關。補充:其他自治權1)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杌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2)組建公安部隊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3)進行貿易活動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國家規定,可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經國務院批準,可以開辟對外貿易口岸;與外國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經國務院批準,開展邊境貿易。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在有些方面享受國家的優待2.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與基本政策的關系為什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展示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有人說,我國應該實行民族同化,即取消民族差異,用公民意識取代民族意識1、以上做法利弊2.我國能否實行民族同化3.為什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實行民族同化,即取消民族差異,用公民意識取代民族意識?1民族同化可分為自然同化與強迫同化兩種。自然同化是進步現象,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強迫同化則是反動的,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2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且在短時間難以消除,這是基本國情之一。人為制定政策取消民族差異不利于民族團結,進而會影響到國家統一。3.“大雜居、小聚居是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如果實行單一民族自治,則又涉及到自治地的其他民族怎樣生存、去哪生存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以強迫同化為理念的民族政策注定是失敗的。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什么)必要性+優越性1.必然性1)歷史特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2)現實情況:“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社會基礎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政治基礎優越性:領略兩會中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代表環節三:當堂訓練2019·新課標全國卷Ⅰ)某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在頒金節、古爾邦節等民族節日期間舉行多民族的聯誼活動,把少數民族風俗、民情等融入舞蹈、聲樂劇目之中,創建活動取得顯著成效。上述做法①促進了各民族的和睦共處②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③開創了經濟文化融合發展的新局面④是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教育文化事業的體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9·全國卷Ⅲ,16)2018年,西藏自治區開始實施以“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工程,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相結合,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加快邊境地區發展。邊疆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工程( )①是充分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的要求 ②保障了自治區少數民族人民的自治權 ③是保證邊防安全、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舉措 ④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通過立法使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各項自治權落到實處,有效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巨大進步。由此可見( )①行使立法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②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保證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④少數民族特殊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能夠有機結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DD環節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了解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相信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帶領下,我們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會更加完善,我們的祖國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