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導入陸地地形小考場海底地形世界的地形高一千多米富翁的別墅你相信嗎?海拔的概念: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的概念: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C05001000海平面高一千多米ABC0-5005001000高度(米)B點的海拔:500米C點的海拔:-500米(或海平面以下500米)B、C兩地的相對高度:500—(-500)=1000米做做看海平面第三節世界的地形地形的概念:地球表面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地球上陸地是高低不平的,根據海拔和相對高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哪些地形類型呢?地形基本的類型、特點山地23541說說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請你欣賞地形特點地形之最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方向延伸很長,這叫山脈海拔較高,一般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成山系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很大、呈條帶狀分布的地形區山地:太平洋日本群島科迪勒拉山系阿特拉斯山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間、地面起伏比較和緩、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的地形區丘陵:高原巴西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較大范圍的、表面較平坦但邊緣陡峻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形區高原:盆地吐魯番盆地中間低且較平坦、四周有山嶺環繞的地形區盆地: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對較平坦的地形平原:地形類型主要特征共同點海拔高低地面起伏高原丘陵盆地低(海拔200米以下)起伏較小,地表平坦較高(海拔1000米以上)起伏不大,邊緣陡峻地面起伏小較高(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海拔200至500米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面崎嶇不平四周高,中間低歸納總結平原山地不定地形類型的比較:平原和高原的特點地形類型的比較:山地和丘陵的特點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讓我們來看看世界之最:世界最長山脈:安第斯山脈世界面積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你還知道哪些地形之最?科迪勒拉山系在圖中找出世界地形之最找一找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脈西半球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剛果盆地東半球1、把下列相關的世界之最用線連接起來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高的高原最長的山脈最高的山脈最大的盆地練習亞馬孫平原(南美洲)巴西高原(南美洲)青藏高原(亞洲)安第斯山脈(南美洲)喜馬拉雅山脈(亞洲)剛果盆地(非洲)練習2.我國吐魯番盆地海拔為-155米,珠穆朗瑪峰為8844米,兩者相對高度是:A.8699米B.8999米C.9000米D.8844米3.周圍高,中間低,四周有山嶺環繞的地形是:A.平原B.盆地C.山地D.丘陵4.根據海拔高低等特征,在下列方框內填寫五種基本地形的名稱:海拔高海拔低相對高度低相對高度大海拔不定丘陵盆地山地平原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在下列方框內填寫五種基本地形的名稱:高原二、海底地形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位于太平洋中的馬里亞納海溝本課小結1、地圖上表示高度的兩個名詞:海拔與相對高度2、陸地地形的五種類型與特點: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3、海底地形4、世界地形之最完成書上29頁練習再見!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章:第三節世界的地形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能力目標: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情感目標:關注當地地形類型和分布特點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分它們的形態特征。教學難點:1、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學情分析:學生可以運用數學上接觸過的知識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對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實際形態也較熟悉,但是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具體特征,統計數字需要強調,尤其是山地與丘陵、平原與高原之間的差別,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圖輔助。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設情境法教學過程:準備課件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組織教學:復習提問(或聽寫):引入新課:我們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我們生活的陸地,比如我們周圍,有上坡有下坡,整個陸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講授新課: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種高低起伏形態的總稱。創設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么來衡量?引出高度,并比較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來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叫絕對高度。相對高度:地表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海拔差。過渡:正是由于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總結作業情況利用身邊常識引入,幫助學生理解利用教具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出疑問,啟發學生繪制簡單示意圖,表明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意義及不同列舉熟悉的地形——五種陸地常見地形鞏固已學知識點積極思考嘗試用以有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閱讀課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定義。通過舉例、板圖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含義,區分它們的差別,熟練鞏固利用身邊知識舉例三.五種陸地基本地形通過課件圖片讓學生欣賞各種地形,同時了解各種地形之最: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1.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1)東岸:北美洲—落基山脈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最長山脈)合稱:科第勒拉山系(最長山系)(2)西岸: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2.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脈帶(1)喜馬拉雅山脈(亞洲)(最高山脈)珠穆朗瑪峰(最高山峰)(2)阿爾卑斯山脈(歐洲)(3)阿特拉斯山脈(非洲)并總結判斷各地形的差異:海拔高度(米)平原:〈2002.高原:〉5003.山地:〉500坡度較陡4.丘陵:〈500相對高度〈2005.盆地:中間低、四周高四海底地形1.等深線2.大陸架3.大陸坡4.海溝5.大洋中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那海溝了解海底地形課堂小結:利用板書總結知識點,強調讀書、學習的方法。課后作業:29頁利用簡單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啟發學生辨別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總結出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指導學生找出世界之最,并強調“世界之最”的重要性指導讀圖,分析山脈的位置。總結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特點可與陸地地形進行對比分析海底地形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內容,可適當將一些海底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通過讀圖思考判斷,提高興趣積極思考分別從圖中找到這些山脈島嶼的名稱,加強記憶。比較平原與高原;山地與丘陵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總結盆地的特點。定性定量描述五種陸地地形的特點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海底地形示意圖初步了解注意:本課可讓學生找世界之最,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理解相對高度、絕對高度、海拔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板書設計:一什么是地形二海拔、相對高度三五種基本陸地地形四海底地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等基本概念;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它在使用時有哪些優點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閱讀地形圖;3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能力目標:1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類型。2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教學重點: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教學難點:1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如何閱讀地形圖。2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情分析: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保持了較高的興趣,有利于這節課的學習。地形圖是重點,也是以后學習氣溫圖、降水量圖的基礎,必須扎實。山地的各個部分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記憶。學生自小學以來的學習習慣根深蒂固,只知道記憶、背誦老師教的、抄寫的。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方法的掌握對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尤其是讀圖的方法,在地理課的學習中必須掌握。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設情境法教學過程:準備橡皮泥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組織教學:復習提問:1.海拔2、相對高度、3、五種陸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引入新課: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體的地球儀不常見,沙盤模型更少見,而且都不便于攜帶。所以人們就研究出一種把地形表現在平面當中的方法——地形圖講授新課:一.地形圖1.等高線:在陸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起來就叫等高線2等深線2.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繪制成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高低起伏,一目了然)過渡:在“世界地形圖”當中就是利用分層設色表現了世界陸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二學看地形圖1.看圖名通過圖名了解地圖的類型、位置、范圍2.看方向等高線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必須加強學生對圖的理解和掌握。復習前面所學知識3.看比例尺進行實際量算過渡4.看圖例(1)等高線的讀數——顏色的深淺陸地上隨著海拔的升高,顏色由綠色系過渡到黃色系在過渡到紅褐色系。綠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趨向于黃色、紅色,顏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用藍色表示,藍色越深,海底越深(1)等高線的分布(疏密)——顏色的多少等高線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地面越平坦(2)等高線的走向判斷當等高線圈閉,出現的地形區,山脈的走向等山地的各組成部分(1)山峰:(山頂)山的最高處(2)山坡:陡坡——等高線密集處緩坡——等高線稀疏處(3)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4)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5)鞍部:兩山峰之間的地方(6)陡崖:(懸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課堂小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布置作業:總結作業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假設啟發學生思考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地形圖中的基本要素。等深線的定義通過類比達到知識的遷移比較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讀圖,簡單介紹等高線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必須加強學生對圖的理解和掌握。讀圖使用橡皮泥理解等高線的概念充分理解、掌握,并運用到實際當中板書設計:1等高線和等深線2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制作:制作原理、著色規律、優點、缺點3學看地形圖,山地的各組成部分后記:等高線本是難點,開始用橡皮泥模擬,效果不理想,后來用authware課件,直觀清晰,易于理解。可見,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多樣的,一定要多嘗試,才能選擇一個合適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世界的地形課件.ppt 探秘馬里亞納海溝.wmv 第二章第三節世界的地形第一課時教學設計.doc 雨的印記 輕音樂集.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