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在本書中的地位:本課是全書承上啟下的連接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在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展后,需要說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進而闡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主要內容提示:本課緊緊圍繞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兩大歷史任務,說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使苦苦尋求救國良方的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嶄新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這都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任務核心素養1.描述與分類:中華民族的復興面臨兩大歷史任務。2.解析與論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3.預測與選擇: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4.辨析與評價: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1.政治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2.科學精神: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堅持毛澤東思想。3.公共參與:搜集材料,論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議題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材料一 1859年洪仁玕總理太平天國朝政。他制定了一個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資政新篇》。然而,《資政新篇》未能實施,太平天國運動也注定失敗了,洪仁玕沉痛地說:“我朝禍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材料二 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皇帝力陳變法主張,他說:“大抵歐、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體,日本效歐、美,經三十年而摹成治體。若以中國之廣土眾民,近采(采納)日本……十年而霸圖定矣。”然而,戊戌變法經過103天就失敗了。譚嗣同在就義時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材料三 在我國歷史上,人民的反抗斗爭都被稱為“造反”。后來“革命”一詞風行近代中國,應該歸功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他后來沉痛地說:“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以上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2)(解析與論證·科學精神)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提示:(1)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三件大事。(2)為了探索復興之路,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赴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一、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原因:當近代西方國家沖破封建制度的羅網,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時,中國仍然處于日趨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經濟、政治、文化都落后了。2.結果: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3.任務: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思考] 爭取民族解放是針對什么樣的國情提出的任務?提示:半殖民地社會,要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二、復興之路1.探索復興之路:為了探索復興之路,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2.選擇復興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另辟新路。3.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封建勢力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與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隨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力度的加強,一部分國家會完全喪失國家主權,成為徹底的殖民地國家;另一部分國家則發生反彈,取得獨立地位。大部分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直接影響。(2)中國共產黨將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總概括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3)除中國外,近代伊朗、緬甸、暹羅(泰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國也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辛亥革命(1)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但是,辛亥革命未能鏟除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統治的根基,也沒有改變中國深層的社會結構,更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典例】 毛澤東同志說,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這里的“勝利”是指辛亥革命(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C.沖擊了人們的傳統思想D.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思維建模]審設問事件:這里的“勝利”是指辛亥革命。審材料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析選項“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定答案D【跟蹤訓練】1.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說:“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這場戰爭”指(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A [“戰爭”是指鴉片戰爭,A項符合題意;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于1856年,它使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于1894年,它使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于1900年,它使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B、C、D三項與“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不符。]2.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可見( )A.辛亥革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辛亥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C.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性質的改變D.辛亥革命使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富強起來C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社會性質的改變,C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我國半殖民地性質,沒有實現民族獨立,A、B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排除D。]議題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國家獨立。2019年10月1日,習近平主席講話指出,7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1)(解析與論證·科學精神)在20世紀初的世界歷史背景下,中國先進分子為什么開始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2)(辨析與評價·政治認同)如何評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3)(預測與選擇·政治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有何意義?提示:(1)①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一個啟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②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并以新的平等態度對待中國,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③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2)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3)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一、馬列主義傳入中國1.過程: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意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二、五四運動1.特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2.意義: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三、新民主主義革命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過程: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2)意義: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2.道路: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展救亡斗爭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3.勝利: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4.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5.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6.步驟(1)原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2)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3)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7.特點:一是就領導權來說,是由無產階級領導;二是就革命前途來說,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三是就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思考]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有何不同?提示:領導階級不同,前者是無產階級,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前途不同,前者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后者是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性質不同,前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新舊角度: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2.中外角度: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方向道路: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4.國家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5.世界意義: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五、毛澤東思想1.創立:在中國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2.意義: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新民主主義革命(1)含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2)原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3)特點①領導權方面,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這一點具有決定性意義。②革命前途方面,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③從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它已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2.全面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4)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大提高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我們這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1)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不能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是在十月革命后開始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早。但是,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這些傳播和介紹只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種新的學說加以引證和評介,沒有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更沒有用它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從而在中國真正實行馬克思主義。(2)也不能理解為“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僅僅是從俄國傳入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的途徑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來自俄國的途徑,也有來自日本和西歐的途徑。【典例】 1938年,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指出,我們黨從1921年成立直至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的五六年內,是認識不足的,不去認真地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不去注重軍事的戰略和戰術的研究。由此可知,毛澤東( )A.開始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B.開始進行土地革命斗爭C.善于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D.強調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思維建模]審設問事件:“此”“毛澤東”;角度:“可知”。審材料毛澤東認為我們的不足在于“不去認真地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不去注重軍事的戰略和戰術的研究”。析選項毛澤東認為我們的不足在于“不去認真地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不去注重軍事的戰略和戰術的研究”,D符合題意;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是開始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項“開始”不符合史實;土地革命斗爭開始于1927年南昌起義,故B與材料時間不吻合;材料“不去注重軍事的戰略和戰術的研究”可見毛澤東總結戰略戰術的研究的重要性,故C表述與題意不符。技巧善于把握材料的主旨毛澤東認為我們的不足在于“不去認真地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不去注重軍事的戰略和戰術的研究”,說明毛澤東主張進行武裝斗爭。定答案D【跟蹤訓練】1.毛澤東曾說,“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對此論述的理解,正確的有( )①五四運動直接促進中國的制度變革和民眾覺醒 ②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全面準備 ③五四運動促進了革命理論與工人運動的結合 ④五四運動推動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B [材料強調五四運動對無產階級力量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作用。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同時五四運動推動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故③④正確;五四運動無法直接促進中國的制度變革,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①②錯誤。]2.美國學者史華慈說:“在蘇維埃階段,毛澤東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農村戰略方面,但他承認這是對城市無產階級運動的輔助。當毛澤東在西北樹立了精神領導權時,他的無產階級概念已經具有新的內容。”以下屬于“新的內容”的是( )A.“槍桿子里出政權”B.工農武裝割據思想C.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D.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C [“當毛澤東在西北樹立了精神領導權時,他的無產階級概念已經具有新的內容”指的是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的成就,即《新民主主義論》,C項正確;“槍桿子里出政權”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井岡山時期的思想,A、B錯誤;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思想,D項錯誤。](教師獨具)教材P20“探究與分享”答案提示:(1)歷史事實。事實一: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事實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①開始—鴉片戰爭失敗,《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②大大加深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的深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表現:政治上受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國家主權受到破壞,同時又沒有完全成為外國的殖民地(即不直接由外國統治而仍然有本國形式上的政府);經濟上是既保存著封建自然經濟又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3)處境:近代中國人民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教材P21“探究與分享”答案提示:在近代中國,農民起義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但農民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與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屈辱的歲月,艱辛的探索,反復證實了一個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另辟新路。教材P22“探究與分享”答案提示: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李大釗起著主要作用。1919年9月、11月,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第六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肯定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中,李大釗、陳獨秀屬于先驅者和擎旗人,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瞿秋白、周恩來等五四運動中比較年輕的左翼骨干則是其主體部分。1.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用于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歷史任務)2.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用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意義)3.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展救亡斗爭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一是就領導權來說,是由無產階級領導;二是就革命前途來說,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三是就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用于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用于分析中國革命的步驟)5.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6.在中國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用于分析毛澤東思想的創立及其意義)2019年,我們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鄧小平、習近平主席都有過重要的論述:7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國家主席習近平國慶70周年講話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得我們這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鄧小平信息提取知識對接素養落實2019年,我們將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及正確分析事物的科學精神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得我們這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你從南湖煙雨中迎風起航,革命先烈把理想的星火點燃。二十八年的英勇奮戰,舊的世界終于徹底砸爛。”這首詞贊頌的歷史事件是( )A.中國同盟會成立B.中國共產黨誕生C.紅軍開始長征D.國民革命運動興起B [“南湖”是指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浙江嘉興召開的會議,“二十八年的英勇奮戰”是1921~1949年民主革命,B正確。A是1905年在東京成立。C是1934年。D是1924年。故排除A、C、D。]2.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說法正確的是( )①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終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欺凌中國人民的歷史 ③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④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①④觀點錯誤;②③觀點正確。]16/17課時分層作業(三) (建議用時:40分鐘)⊙知識點一 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廣大人民仍然面臨封建地主的剝削。為此,要( )A.實現共同富裕B.實現國家繁榮富強C.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D.推翻封建主義這座大山D [針對封建地主的剝削,需要推翻封建制度,D符合題意;A、B、C沒有直接針對封建地主的剝削,不符合題意。]2.學者陳旭麓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突出地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新的取代舊的,如民國取代清朝;一是新與新的遞嬗,前一種新的褪色了,后一種新的跟上來,辛亥之與戊戌是這樣,‘五四’之與辛亥是這樣,戊戌之與洋務也有這種跡象。”推動這種“新陳代謝”的核心動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發展資本主義C.提倡民主科學D.推動實業救國A [據材料“一是新的取代舊的,如戊戌維新運動,如民國取代清朝;一是新與新的遞嬗,前一種新的褪色了,后一種新的跟上來,辛亥之與戊戌是這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推動這種“新陳代謝”的核心動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正確。發展資本主義,不屬于核心動力,故B排除。提倡民主科學,屬于文化思想方面,也不屬于核心動力,故C排除。推動實業救國,其目的仍然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3.“在戊戌變法期間,金田起義常被康有為借來作為迫使皇帝變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自覺接受了太平天國反清的正面影響和因爭權奪利而導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訓。”材料表明太平天國運動( )A.推動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進程B.是資產階級維新變法與革命的預演C.為資產階級政治運動提供準備D.削弱了舊的政治體制因而備受推崇A [題干說到太平天國運動為戊戌變法提供了迫使皇帝變法的力量,所以對推動戊戌變法有幫助,而孫中山既自覺接受太平天國正面影響又接受其反面教訓,說明太平天國運動也有助于推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選A;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運動,而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運動,故B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B、C;D與題目主旨不符。]4.19世紀末20世紀初,部分中國知識分子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公開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向封建專制制度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這一挑戰( )A.是對傳統儒學思想的新發展B.體現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C.受西方民主思想傳播的影響D.動搖了儒學思想的正統地位B [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刮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此背景下,知識分子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向封建專制制度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體現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B項正確。A、C、D三項觀點均不符合題意。]5.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說“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這主要是因為辛亥革命( )A.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B.沒有推翻君主專制制度C.未動搖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D.民主共和觀念尚未深入人心A [材料說明在辛亥革命后,表面是民主共和政體,但實際上中國仍然受到專制殘余的影響,原因是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故A項正確;辛亥革命已經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排除B項;C項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材料強調政治方面,故C項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項錯誤。]⊙知識點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6.一位西方觀察家在1919年5月這樣報道了當時的形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不論你走到哪家飯館,不論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聽到他們在談論這些事情。茶館里‘莫談國事’的招牌已經過時了。”這說明當時( )A.近代中國民族意識開始覺醒B.揭開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D.各階層民眾廣泛關注社會運動D [依據題干“1919年5月”“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各階層民眾廣泛關注社會運動,D符合題意;近代中國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是在太平天國運動,與題干時間不符,A錯誤;B與材料無關;近代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是在19世紀60年代,C與題干時間不符。]7.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論,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張“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論( )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D.消除了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C [注意關鍵詞“五四運動后”。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8.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可見,這一革命( )A.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B.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C.以工農聯盟為基礎D.主要是反對帝國主義A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A符合題意,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工農聯盟,C與材料無關;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D片面。]9.“這種戰略為俄國所忽略。這種從農村中建立政黨與軍隊的共產革命方式,是毛澤東自中國獨特歷史環境所領悟的。”這種“戰略”是指( )A.無產階級革命B.農村包圍城市C.國共第一次合作D.開展工人運動B [無產階級革命、開展工人運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里就存在的,不是毛澤東的獨創,A、D錯誤;農村包圍城市是毛澤東根據中國國情提出的,是與俄國城市中心論相反的革命道路,B正確;國共第一次合作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不是毛澤東的領悟,C錯誤。]10.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卻改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而在革命的陣線上說來,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了。”中國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的主要理由是( )A.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獨立完成B.中國民主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雙重特色C.中國民主革命的成功具有世界性影響力D.中國民主革命的目標是建立共產主義政權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的主要理由是中國民主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雙重特色,故B項正確,D項錯誤;A項錯在“獨立完成”;C項不符合題意。]11.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內容和特點,主要表現在(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③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 ④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 [中國民主革命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據此可知,②③正確,①④錯誤。]12.五四運動前后搬入中國的種種社會主義學理雖曾一度匯成涌流之潮,極其明顯地影響過那個時候的社會思想和學術思想,但在短短幾年之后就風平浪靜,了無痕跡了。只有馬克思主義在風雨之中扎根中國社會。這說明( )A.當時的北洋政府倡導思想自由B.五四運動證明資本主義不可行C.馬克思主義扎根于中國是歷史的必然D.馬克思主義完全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C [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北洋政府是一個軍閥政權,不可能倡導思想自由,故A項錯誤。五四運動并未證明資本主義不可行,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故B項錯誤。多種社會主義學理中只有馬克思主義留存了下來,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扎根于中國是歷史的必然,故C項正確。馬克思主義經過毛澤東等同志的發展改造才符合中國國情,故D錯誤。]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悲愴的命運中,中華民族面臨著什么任務,又是怎么進行艱難抗爭的?[解析] 解答本題,一要說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人民面臨的任務,二要總結中華民族抗爭的歷史。[答案] (1)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2)為了探索復興之路,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選擇復興之路,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3)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完成歷史任務。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中共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材料二 毛澤東思想……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中共七大賦予毛澤東思想怎樣的地位?(2)依據史料,分析毛澤東思想的積極影響。[解析] 第(1)問需要結合材料的相關知識,指出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第(2)問是分析說明型試題,側重于指出毛澤東思想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起的作用。[答案] (1)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2)毛澤東思想指引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指引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和理論先導。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 第2課 第1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doc 20-21 第2課 第1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ppt 課時分層作業3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