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 地形圖的判讀 考點梳理: 等高線地形圖 一、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1.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如下圖中,甲處的海拔為1500米,乙處的海拔為500米。 2. 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圖中甲、乙兩處的相對高度為1500米-500米=1000米。 3. 在地圖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對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變化。 二、等高線地形圖 1. 等高線與等深線 (1)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 (2)等高距: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每兩條相鄰等高線的高差稱為等高距。 (3)等高線的制作。 (4)等高線的特點:等高線都是閉合的曲線;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等;等高線上的高度為海拔,單位是米;同一幅圖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線不相交。 (5)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在同一條等深線上,各點深度相等。從等深線上所標(biāo)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從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2. 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地形的地圖,就是等高線地形圖。 3.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判斷地勢高低: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是相等的;地勢越高,數(shù)值越大,地勢越低,數(shù)值越小。 (2)判斷坡度的陡緩: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特別是山區(qū),地圖上的等高線非常密集;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3)判斷山地地形部位:以山地為例,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斷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tài)。 思考:它們都代表什么? A:山頂 B:山頂 C:鞍部 D:山脊 E:山脊 F:山谷 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 一、含義 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著上不同的顏色(海洋則著上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 二、設(shè)色的原則 綠色——平原;黃色——高原、山地、丘陵;褐色——高山;白色——雪線以上的部分;濃淡不同的藍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帶。目前,我國常用的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中,200米等高線以下為深綠色,200~500米等高線間為淺綠色,500~1000米等高線間為淺黃色,1000~2000米等高線間為深黃色,2000~3000米等高線間為淺褐色。 三、作用 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上各種顏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圍不同,需要查看圖上所附的高度表,在分層設(shè)色地形圖上,可以比較容易地判讀出各種各樣的地形,以及地勢的起伏。 四、陸地表面的五種基本地形 地形 海拔 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面積較大,外圍較陡、內(nèi)部起伏較為和緩 山地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具有聳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 500米以下 地勢起伏較大 盆地 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 四周高,中間低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寬廣平坦 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以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chǔ)轉(zhuǎn)繪成的。它是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直線下切而顯露出來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步驟: . 典例剖析: 例題1 讀圖,回答問題。 從B地爬山到A地,高度約上升了( ) A. 1000米 B. 1200米 C. 1600米 D. 2600米 思路分析: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從圖中看出A地的海拔為3600米,B地的海拔為1000米,二者的相對高度就是二者海拔的差,即:3600-1000=2600(米)。故選D。 答案:D 例題2 (自貢中考)下列有關(guān)等高線地形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B. 選擇等高線重疊的地方爬山最容易 C. 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地海拔都相等 D. 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 思路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故A不正確;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適合攀巖運動,故B不正確;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地海拔都相等,故C正確;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故D不正確。故選C。 答案:C 例題3 根據(jù)所給材料,回答問題。 暑假期間,某中學(xué)組織一次登山活動,如圖所示。其具體要求如下: 目的地:A地區(qū) 任務(wù)安排: 一組:體驗攀巖的刺激,把紅旗插在該地區(qū)的第二高峰上。 二組:沿河流行進,觀察河流兩岸的植被狀況。 三組:翻越該地區(qū)的最高峰。 (1)請在B、C、D三地中,幫三組同學(xué)分別選擇合適的起點,并說明理由。 (2)圖上測量甲、乙兩山峰之間的距離為2厘米,計算兩山峰之間的實地距離。 (3)請推測,哪一組最先到達目的地。 思路分析:(1)(一組)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陡崖(B),適合攀巖。(二組)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C),山谷是孕育河流的地方。(三組)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D到甲為山脊線)山脊,可到達本地最高峰甲。 (2)根據(jù)比例尺=,則比例尺==厘米=3千米,則甲乙兩山峰之間的實際距離是3千米。 (3)根據(jù)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費力),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緩(省力)。結(jié)合目的地的路程,最先到達的可能是二組。 答案:(1)(一組)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B陡崖,適合攀巖。(二組)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C山谷,山谷是孕育河流的地方。(三組)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D到甲為山脊線)山脊,可到達本地最高峰甲。(2)3千米。(3)二組。 知識點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