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思政課·特等獎教案|“一帶一路”上的文化自信與自覺一、教學說明(一)教學內容本節課“‘一帶一路’上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第十章第三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的重要內容。我校教學團隊嘗試將教材體系進行了一定的重構整合,轉變為更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學情特點的教學體系,本課是文化建設教學專題部分“金課”理念下指導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本課的學習,旨在喚醒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內生動力,主動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要求,強化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信念,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二)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產品設計專業的一年級學生,在前置學習中,學生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有了概括性的了解,但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感知,欠缺理解。1.知識儲備:已基本了解文化的廣義狹義概念;已基本了解我國當前文化建設領域的重點工作方向。2.能力水平:已初步掌握辯證分析的能力,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部分學生已有文化強國意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初步感知。3.學習特點:“00后”們思維活躍、意識自主、表達欲望強烈;對融媒體領域的文化傳播很感興趣,信息獲取量強大;喜歡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建構思維體系。(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理解文化自信內涵,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境況,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3)探究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的實現路徑。2.能力目標(1)通過“一帶一路”上文化案例的古今對比,以及未來展望,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2)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提升思維邏輯的自主建構能力,更為全面、客觀、深刻地看待文化問題以及更多的其他熱點問題。(3)通過素材比對等任務,提升文化信息篩選能力,在海量的輿情信息前,增強理性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樹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助力高職院校學生的精神力量。(2)更好地理解文化自信是對每一個人的普遍性要求,加強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的信心。(四)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分析“一帶一路”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境遇,理解強調文化自信的原因。2.教學難點:探究提升文化影響力及提升文化自信的努力方向,肩負起“一帶一路”文化倡議決策下的自信與自覺重任。(五)教學方法1.講授法:通過形象生動地講解,引導學生理解教學知識點。?2.案例教學法:學生根據典型圖片、視頻案例,思考探究,感悟提升。?3.任務驅動法:選取文化自信領域的熱點案例、圖片視頻,形成問題鏈,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供思路與框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4.合作探究法: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討論,貫穿始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團隊意識。(六)學時安排本課是第十章第三節第三目的重點教學內容,所需學時為1學時。(七)參考資料及教學資源1.參考文獻(1)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9年第12期。(2)韓文乾:《習近平關于堅定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四個維度》,《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年第11期。2.網絡資源(1)“學習強國”學習平臺:https://www.xuexi.cn/。(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線課程(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二、教學內容(一)簽到考勤,課堂開啟(2分鐘)【教學活動】在線簽到+復習提問【教學內容】授課應用平臺掃碼簽到;鞏固復習前課重點知識。【師生互動】教師在授課應用平臺開啟掃碼簽到,學生利用移動端掃碼或者輸入課堂驗證碼完成考勤;教師通過平臺進行滾動點名,抽查提問學生回答前課重點知識。【設計意圖】利用手機縮短傳統點名的冗長用時,提高課堂效率,讓課堂在趣味中拉開序幕。(二)新課導入,創設情境(3分鐘)【教學活動】圖片賞析+線上投票【教學內容】你認識它們嗎?(圖片展示“一帶一路”上我國的四個非遺瑰寶:艾德萊斯、桑皮紙、裕固族服飾、蘭州太平鼓。)【師生互動】應用平臺投票:你認識圖片中的哪些非遺瑰寶?【教師講授】通過投票統計,看來大多數同學們對于以上這幾個名字并不熟悉,甚至可能有人一個都沒有聽說過。圖1,艾德萊斯是新疆地區的一種土產絲綢;圖2,桑皮紙也是流傳在新疆地區的一種古代工藝造紙,有著千年歷史的桑皮紙被稱為人類紙業的“活化石”;圖3,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領、大襟有衽的長袍,因此裕固族的傳統服飾是“一帶一路”上的一抹美麗文化風景;圖4,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具有濃郁西北風情的漢族鼓舞,主要流傳于甘肅蘭州、酒泉等地,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又與安塞腰鼓、威風鑼鼓、開封盤鼓、鳳陽花鼓并稱為“中華五鼓”。其實以上這四個名字都是從古絲綢之路上流傳至今的一些非常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而且它們已都被評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意圖】以圖片展示的方式,結合應用平臺線上投票,營造一個更為形象的情景,打造較為輕松的課堂預設,提升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體驗感,實現教學的循循善誘,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做好問題鋪墊。(三)新課講授——回顧歷史輝煌(5分鐘)【教學活動】引導闡述+案例分析+視頻鏈接【教學內容】以艾德萊斯為例,對曾經的絲綢之路上的繁盛的文化,做一個歷史性的回顧,為接下來的深度審視做鋪墊。【師生互動】教師引導闡述,學生觀看視頻,利用教學應用平臺進行實時的彈幕互動。【案例解析】《艾德萊斯的昨日輝煌》:艾德萊斯,其實是新疆地區的一種土產絲綢,兩千多年前,艾德萊斯第一次出現在了古絲綢之路上現在的和田一帶。從此以后,這樣一種絲綢文化就越來越走向繁盛,當時的和田老百姓,可以說,家家都掌握了艾德萊斯的傳統技藝,當時的和田古城,更是天天都是絲織聲不絕于耳。對內,艾德萊斯大量進入中原市場,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對這樣一種極具特色的絲綢都是愛不釋手,對外,艾德萊斯更是遠播中亞、中東,甚至地中海的沿岸各國。也正是艾德萊斯的如此興盛,使得和田成為當時西域三大絲都之一,中外絲綢貿易更是絡繹不絕,艾德萊絲綢的名聲遠播國內外。案例選取依據:艾德萊斯是“一帶一路”上的中華文化瑰寶,學生對于江南地區的絲綢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對艾德萊斯卻幾乎從未聽說,因此,拿艾德萊斯知名度的今昔對比為例,可以有力地論證“一帶一路”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狀況的今昔反差,具備典型性。【視頻欣賞】《神秘的艾德萊斯綢》視頻片段,視頻主要介紹了艾德萊斯的傳統制作工藝與艾德萊斯制作成品的瑰麗。【該視頻是老編我添加的,僅供參考】【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案例的敘述與視頻素材的運用,讓學生們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一帶一路”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為接下來的今昔對比做進一步探究,做好理性與感性分析的基礎。(四)新課講授——審視當前境況(13分鐘)【教學活動】引導感知+推演設問+在線思考+教師講授【教學內容】遞進式設問分析:為什么這些曾經如此輝煌的文化瑰寶在現代人面前變得如此陌生?為什么這些曾經的輝煌,會面臨當今傳承上的如此窘迫呢??【師生互動】教師提出遞進式設問,學生進行在線答題,將思考結果上傳至教學平臺,教師進行提煉升華。(學生回答范例1:我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夠,身邊有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和意義,這些文化從哪里起源等問題,我們都缺乏了解,以至于有時候對傳統文化會出現偏見。)(學生回答范例2:崇洋媚外的人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在“墻外香”的現象也曾出現,我們自己反倒不支持自己的文化了,甚至有人還否定。)(學生回答范例3:年輕人不喜歡過于老套的東西,原汁原味的東西不適合日新月異的時代,感覺很多傳統文化需要有改變,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教師總結】同學們剛剛從多個角度對這個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思考,歸納一下幾位代表性的回答,主要是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文化認知的匱乏:有時候我們會犯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在沒有充分了解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的前提下,就極端地將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定為是守舊的,是古板的,是應該被我們拋棄的,就像艾德萊斯,之前課堂上有些同學提出覺得這些花紋太過于艷麗,和她們現在的審美不一致,但其實,艾德萊斯在維語中的意思是“布谷鳥翅膀上的花朵”,這些鮮艷的背后,是人們對于生命的熱愛,對于自然的贊嘆。第二,是文化認同的缺失:有部分國人有一種極端的思維定式,那就是外國的月亮永遠比較圓。對于外來文化的熱衷與追捧,使得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些洋文化面前,一點點喪失了地位。第三,是文化能動的頹喪:當我們在認知層面進行錯誤定性后,我們也沒有再去做一些能動的努力和嘗試,事實上,這些古老而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絕非是固定的,它們都是活的系統,需要我們每個人對它們進行積極的改造行動。【設計理念】優秀傳統文化如此境遇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首先開展線上主觀題思考,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考慮到該重點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需要進行總結提煉,結合案例,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體驗,降低問題理解的難度,實現教學重點的突破。(五)新課講授——探究重振重任(15分鐘)【教學活動】小組討論+教師總結+案例分析+視頻鏈接?【教學內容】問題分析1:如何更好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而推演出,應當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問題分析2:請進一步思考,從大學生角度,如何具體實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呢?【師生互動】教師提出設問,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組長將討論結果上傳至教學平臺,教師進行總結提煉。(學生回答范例1:根據前面的原因,我們小組的主要觀點是,要加深對文化的認知,我們必須努力獲取大量的知識來充實自我的頭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我們要注意信息的多樣化,不能一味選擇快餐式的文化信息,應該多多沉下心來了解一些更為深刻、更有底蘊的文化信息;另外,我們要注意加深理解和加強信息的甄別。)?(學生回答范例2:我們小組的主要觀點是要加強文化認同,在充分且客觀的認知基礎上,我們要學會尊重,更要學會認同,我們尊重異國的文化,認同本國的文化,我們并不否定對外來文化精華的吸取,但吸取是為了更好地自我強化,而非全盤西化。)【教師總結】兩組同學提出的觀點,其實就是要加深文化認知和加強文化認同。提及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除了以上兩點,教師還有一些其他的建議,那就是在認知和認同的基礎上,還要勇于文化創新和積極進行文化實踐。【案例解析】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場合的演說中,經常會引經據典,向世人展現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招待會上,就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經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在用我們經典的語言,用傳統文化的語言向世人宣告,什么是正義,什么是恥辱。再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博基金會發表演講,引用了《司馬法》中的一句經典:國雖大,好戰必亡。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向世人展示一個愛好和平的中國、求同存異的中國。案例選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場合談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用此案例論證加深文化認知和加強文化認同的兩個努力方向,具有選取意義。【視頻鏈接】《艾德萊斯炫昆侖》——視頻主要展示了“艾德萊斯炫昆侖”大型文創活動中,設計師將艾德萊斯元素進行創新融合后,推出的一系列特色文創作品。(六)課堂小結,作業布置(2分鐘)【教學活動】總結闡述+在線作業【教師總結】本堂課,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樹立文化自信與自覺有了更深的感知和更強的動力。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學,通過今天的學習,能主動地承擔起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己任,因為強國的明天,必然也是文化繁榮的明天!【在線作業】1.結合自身專業,設計一個體現中國風元素的文化創意作品;2.完成一個調研任務:《身邊的中華文化推動者》,以微視頻的形式,上傳至教學平臺。三、教學總結和反思(一)問題引領式探究,構建嚴密邏輯。本課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邏輯推演為設計思路,形成問題鏈,層層推進,推演結論。(二)任務驅動式探究,突出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置了線上線下探究、小組討論、圖片視頻賞析、案例分享等多元任務,切實改變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言堂”的現象,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的統一,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三)線上線下式教學,展現信息化新貌。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的討論、答題、彈幕等功能,采集教學全過程信息,以可視化形式展示,有效解決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學工具單一性的問題,同時有效改善了大班化教學人數多而導致的兼顧性低下問題,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效率。此外,就本課的實施效果來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辨力還有待加強,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深挖。四、板書設計五、學生閱讀書目推薦(1)陳平原:《當代中國人文觀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2)程恩富:《文化經濟學通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