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4.12實現人生價值(人教版必修4)【考綱考點解讀】明確考綱 (6)人生價值價值和價值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8)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價值的實現方式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課程標準 識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表現,說明價值判斷的意義,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剖析價值沖突的實例;體驗價值比較、鑒別、選擇的過程;認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闡明生活的意義,理解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備考指要 1、從考查的內容看,本課考查頻率較高的知識點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實現人生價值。2、從命題方式來看,主要以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熱點問題作為背景材料,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從題型來看,主觀題有增加趨勢。3、備考建議:結合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從人生價值角度,分析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兩難現象,分析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用價值觀理論說明大學生如何就業(yè),實現人生的價值。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理論分析我國改革和發(fā)展的價值取向。【考點精講精析】考點6 人生價值1、價值的含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要理解價值的概念,首先要理解價值本質上是一種“關系”。什么“關系”呢?就是事物以它自身的屬性和功能對主體的一種“滿足關系”。事物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它就有價值;滿足的程度大,它的價值就大;滿足的程度小,它的價值就?。徊荒軡M足,甚至對主體有害,它就沒有價值。既然是一種“關系”,它就只能存在于主體和客體之間,它既離不開主體也離不開客體。同時,它既不能完全歸結于主體,也不能完全歸結于客體。價值一方面連接著主體的需要,另一方面連接著客體的屬性和功能。可見,價值不是某種實體,價值是在主客體二者之間的關系中發(fā)生、形成并存在的。因而,價值關系實際上就是意義關系、作用關系。價值的大小,歸根結底就是意義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大小。2、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就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理解人的價值,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價值享受者,也是唯一的價值創(chuàng)造者。事物自身的屬性和功能不會自動滿足人,人是在實踐活動中改造了事物才使之滿足了人的需要。沒有人的實踐改造活動,事物就不會滿足人的需要,因此說,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價值。第二,事物的價值在于事物以自身的屬性和功能滿足人的需要,那么人的價值就在于人以自身的屬性和能力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即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創(chuàng)造價值、滿足他人、服務社會)。第三,人在以自身的屬性和能力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時,自身也是有需要的,他人和社會又會滿足個人的需要(得到回報、獲得承認)。3、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的區(qū)別作為價值關系,人的價值和一般物的價值區(qū)別之處在于。第一,兩者的價值構成不同。在人與客觀事物的價值關系中,構成價值的雙方,一方是社會的人,另一方是客觀事物;而在人生價值中,構成價值雙方的都是人,涉及的是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系。第二,兩者滿足主體需要的方式不同。客觀事物在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時,是無意識的、被動的;而在人生價值中,一個人在滿足社會或他人的需要時,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第三,兩者的價值關系不同。在人與客觀事物的價值關系中,物只充當滿足人的需要的角色,它自身無所謂需要,因此這種滿足關系是單向的;而在人生價值關系中,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間是相互滿足的,這種滿足關系是雙向的。第四,兩者的價值地位不同。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人的道德品質、人格尊嚴等不能用物的東西來代替,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或交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4、對人的價值評價對人的價值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這里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而不是看他得到了什么回報。第二,人的貢獻是多方面。人的貢獻可以是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道德方面的;可以是對某個人的,也可以是對某個團體的,但最根本的是要對社會和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貢獻。第三,在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5、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人人都有,它實際上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對人所產生的意義的一種認識、一種理解。人們對事物價值所做出的評價中就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著重大的反作用。價值觀具有多樣性,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既受到自己所在階級的影響,也受到個人具體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價值觀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體現出價值觀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首先,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這里包括兩層:一是從認識評價方面來說,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二是從實踐活動方面來說,價值觀不同,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取向就不同,也就是選擇方向不同。選擇正確,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選擇錯誤,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其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個人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價值觀不同,人們的人生努力方向就不同。正確的價值觀能指導人們積極、健康地生活,錯誤的價值觀會使人誤入歧途。最后要強調,價值觀對人的認識評價、實踐改造活動和人生道路選擇具有導向作用,但不能說是決定作用,因為決定人行為的往往是很多因素的總和,不能說價值觀就起到決定作用,它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具有導向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7、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系是什么?(1)區(qū)別:①含義不同。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于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范疇不同。在三個概念中,世界觀的外延最大,層次最高,具有統率意義。(2)聯系:①世界觀支配人生觀。世界觀包括人生觀,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觀。而人生觀反過來又會影響人們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有利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②世界觀是形成價值觀的基礎。世界觀決定價值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世界觀發(fā)生變化,價值觀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反過來,正確的價值觀的建立,又會使科學的世界觀更豐富、更完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統一的。③人生觀與價值觀是相互影響的。正確的人生觀,有利于指導人們從集體和社會的整體需要出發(fā),去看待事物對人的效用關系,以形成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人們客觀分析人自身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尤其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典型例題】(2011江蘇卷)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江蘇省正在實行“快樂萬年精神關愛行動。”同學們認為,我們不僅自己要做敬老愛老的文明使者,還應號召更多的人踐行敬老美德,在全社會營造敬老助老的氛圍。試為電視臺設計一條激勵人們走進社區(qū)、踐行敬老愛老美德的公益廣告語,并從《生活與哲學》角度選一原理說明廣告語的設計依據。(6分)答題要求:廣告語應具有激勵功能和之前的價值導向功能,語言簡練。依據的原理切合設計的廣告語。答題示例:廣告語:參與社區(qū)敬老活動,點燃心靈美德明燈。 《生活與哲學》依據: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解析:第(3)問要求設計一條公益廣告語,題型新穎,密切聯系實際,富有教育功能。公益廣告具有價值導向功能,這體現了《生活與哲學》中“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知識。考點7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內涵: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稱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2.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屬性(1)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價值判斷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特征的內涵。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的意義,可以分為兩點。一是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二是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具體情形。(2)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面對同一事物和行為,不同階級、階層的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會大相徑庭。(3)主體性:價值判斷和選擇因人而異。受一個人的立場、價值觀、知識構成等影響。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與否需要有一個根本衡量尺度。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該知識點的中心內容就是衡量人們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問題。4.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1)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因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2)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5.正確認識“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的關系(1)區(qū)別:“真理標準”是說“真不真”或“真與假”的問題,判斷標準是通過實踐看其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價值標準”是說“好不好”或“好與壞”的問題,判斷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人類的根本利益。(2)聯系:“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是內在的統一。對一個具體事物的判斷就是既要其“真”,符合客觀實際,又要其“好”,符合人類根本利益。如核裂變能產生巨大的熱能,是真,但原子能是用于和平事業(yè)還是用于制造殺人武器,還有個“好與壞”的價值判斷問題。【典型例題】(2011廣東卷35) 幸福,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有諸神之賜、來世之享、天賦權利等解讀。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錢的占有、幸福是奉獻的喜悅等觀點,分析這些幸福觀,正確的理論出發(fā)點是 B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階級性③社會價值觀的主導者歷來屬于人民群眾 ④正確的幸福觀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標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選B?!皟r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階級性”從理論上說是錯誤的,因為只有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才必然具有階級性。諸神之賜、天賦人權都是具有階級性的命題,但不能絕對化地得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階級性”的結論。考點9 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沒有勞動和奉獻就無所謂實現人的價值。首先來看勞動。無論是物的價值還是人的價值,都是在人的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可以說,勞動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源泉之一。物有自身的屬性和功能,但它一般不會自動滿足人,只有通過人的勞動改造,才能使之滿足人,才能形成物的價值。人的價值就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再來看奉獻。人不能只為自己勞動,更要為他人和社會做奉獻,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勞動和奉獻是統一的。奉獻要以勞動為基礎,沒有勞動就無所謂奉獻,奉獻體現在勞動中;勞動不能只為自己,要以奉獻他人和社會為引導。勞動與奉獻相結合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一種對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的價值的體驗。沒有勞動和奉獻,就沒有幸福,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實現與社會發(fā)展、追求個性與奉獻社會是統一的。只有在這種統一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離開社會,脫離群體,人就無法實現人生價值;只顧自己,只講索取,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首先,社會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客觀條件。人們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這些客觀條件包括生存條件、發(fā)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等。這些條件都是社會提供的,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條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自我、貢獻社會。其次,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人的個性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之一就是追求有個性的個人,這里所講的“個性”不是指個人的怪癖和陋習,而是指能夠體現每個人獨特性的內在的東西。這種內在的東西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和貢獻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人的個性也就表現為對他人和社會的獨特貢獻方式。沒有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就無法表現每個人的獨特之處,也就無法形成人的真正個性。我們要在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中追求自己的個性。只有這樣的個性才能脫離低級趣味,才能為他人和社會所認可。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人生價值的實現既需要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也需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客觀條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的價值所應具備的主觀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這里強調的是一種精神和意志狀態(tài)。沒有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就無法克服困難,當然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其次,實現人生價值要努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解決各種問題,才能為他人和社會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再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是指引人前進的航標器,失去了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就會迷失自我,甚至走上歧途。【典型例題】(2009海南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真情獻社會,服務暖人心”。在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動以及日常的社區(qū)服務中,志愿服務已經并將繼續(xù)發(fā)揮巨大作用。“志愿者”日益受人尊敬。為更好地褒獎志愿者,有的地方打算將“有關單位在招錄公務員、招聘員工、招生時,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錄用、聘用、錄取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寫入地方法規(guī);還打算推廣“志愿者服務卡”制度。持卡的志愿者還可以在指定場所購物、參觀、瀏覽時獲得一些優(yōu)惠。但上述對志愿者褒獎的做法在社會上卻引起了爭議,有的贊成,有的不贊成。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說明個人應當如何在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7分)人生的價值在于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在勞動中對社會和人民的貢獻越多,價值就越大。(3分)社會為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了條件,人不能脫離社會實現個人價值;(2分)投身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實踐(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